我愛五指山
中國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jīng)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我愛五指山

《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這首紅歌誕生于上世紀(jì)70年代,由李雙江唱響于八九十年代。五指山是海南第一高山,是海南島的象征,萬泉河的干流也發(fā)源于五指山。

到海南旅游一般都是沖著“面朝大?!比サ?,而五指山位于海南島中南部腹地,是海南中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此地氣候溫和,屬熱帶山區(qū)氣候,冬暖夏涼。

近看五指山,只見5個“指頭”由西南向東北,先疏而后密地排列。五指山的五指中二指最高海拔1867米。

五指山作為一個行政市,原來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州建通什(zá,雜)市,2001年才更名為五指山市。得了五指山市,城市不大,市區(qū)海拔328.5米,已是海南島海拔最高的山城。全市森林覆蓋率75%,滿眼的綠,所以五指山主打的是康養(yǎng),養(yǎng)生的“天然別墅”和“翡翠城”。也可以說“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
(五指山民族園)

(五指山海南民族博物館)

(五指山瓊州大學(xué))

黎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3000年前黎族先民就開始在海南島繁衍生息。他們有語言沒有文字,很多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如紡織、服飾、獨木特別是古樸、典雅、精美的黎族織錦,還有富有生活氣息的音樂、舞蹈都是口口相傳沒有留下文字記載。

(黎錦)


在海南島苗族被視為客體黎苗。16世紀(jì)中葉,明嘉靖、萬歷年間明王朝為加強海南的防務(wù)、剿平黎叛,調(diào)廣西苗兵駐守,久而落籍海南。前明時期苗人由于受到本土人的排擠,被迫移居高山大嶺流徙游居,極少數(shù)聚居僻處,稱為苗村。他們生活艱苦,過著“一年一砍山,二年一搬家”的刀耕火種游居生活。直到解放后才得以改變。

蛙是黎族苗族至愛的圖騰,是好運、育兒、益壽、富足、祥瑞的吉利符號。圖案體現(xiàn)著民族的信仰、審美、生活風(fēng)貌、文化習(xí)俗及藝術(shù)積累。在黎錦圖案中蛙紋、人形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最為常見,如今穿傳統(tǒng)織錦的人少了,但這些圖案在五指山隨處可見。




乘車來到五指山腳下的水滿鄉(xiāng),這里正在建黎峒大觀園。隋唐以前,南方許多民族往往在山洞(峒)中居住,舉峒純?yōu)橐恍眨3质献褰M織,“黎峒”意為黎族先祖?!叭氯崩枵Z稱“孚念孚”,是黎族人民祭拜黎族祖先,祈祝農(nóng)業(yè)、狩獵豐收的傳統(tǒng)吉祥盛日,同時也是苗族的重大節(jié)日。每年三月三的“黎祖祭祀大典”就在黎峒大觀園舉行。

穿過大山門后要徒步走中軸線639級臺階,就到了“三月三”廣場黎祖祭壇。



黎祖大殿外形以黎族傳統(tǒng)的“船型屋”為造型,33.3米高,背靠巍巍五指山,前面有廣袤的農(nóng)田、起伏的群山以及百姓居住的村落,層次分明,景色怡人,站在這里,眼界格外開闊。



黎祖大殿內(nèi)供奉著高9.5米的袍隆扣神像。袍隆扣是黎族人民世代相傳的人文始祖。他撐天萬丈,射去六日六月,以彩虹為擔(dān),以道路為繩,采沙石造山川,化汗水成江河,以毛發(fā)造森林,為黎族百姓生息繁衍和萬物勃發(fā)生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生存環(huán)境。袍隆扣去世前恐蒼天塌落傷及百姓,便撐開巨掌,擎牢蒼穹,巍峨五指山便是袍隆扣伸出的一只巨掌。
(黎祖袍隆扣)

2016年我去的時候還有很多沒有完善。只見大堂內(nèi)幾個黎族老婆婆用傳統(tǒng)的方法在織著黎錦。海南島可以說是中國棉紡織業(yè)的發(fā)祥地。島上黎族婦女利用紡、染、織、繡四大工藝,織造出圖案豐富多樣、色彩絢麗多姿的棉紡織品。自漢代起,黎族織錦已作為“貢品”傳入中原地區(qū),如今黎族織錦技藝已經(jīng)是世界非遺了。


離黎峒大觀園不遠是五指山自然保護區(qū),可以遇到臺風(fēng)大雨,沒能進入。期望下次能爬上五指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