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實現(xiàn):用聲音糾纏了兩個量子比特!

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研究所科學家們在發(fā)展量子技術的探索中取得了兩個突破。在一項研究中,他們首次使用聲音糾纏了兩個量子比特;在另一項研究中建立了迄今為止質(zhì)量最高的兩個量子位元之間的遠距離連接。

這項研究工作讓我們離利用量子技術制造更強大的計算機、超敏感傳感器和安全傳輸又近了一步。該研究的合著者、IME和芝加哥大學附屬阿貢國家實驗室分子工程學老約翰·a·麥克林教授安德魯·克萊蘭說:這兩項技術都是量子通信領域的革命性進步!

作為超導量子技術發(fā)展的領導者,研究團隊建造了第一臺“量子機器”,在一個機械諧振器中展示了量子性能。其中一個實驗展示了我們現(xiàn)在可以達到的精度和準確度,另一個實驗展示了這些量子位元的一種基本新能力。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看到了量子技術的巨大潛力。量子技術利用自然界粒子的奇特特性來操縱和傳輸信息。例如,在某些條件下,兩個粒子可以“糾纏”——即使它們沒有物理上的聯(lián)系,但它們的命運也是相連的。纏繞粒子可以讓你做各種各樣很酷的事情,比如把信息瞬間傳送到太空,或者建立一個不可破壞的網(wǎng)絡。

但是這項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確切地說: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是沿著電纜或光纖發(fā)送量子信息,無論距離有多遠。發(fā)表在《自然物理》上的一項研究中,克萊蘭實驗室利用超導量子位元構建了一個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以沿著一條近一米長的軌道交換量子信息,具有極高的可信度——此前已經(jīng)證明,該系統(tǒng)的性能要高得多??巳R蘭研究組的研究生、論文第一作者鐘友鵬(音譯)說:這種耦合是如此之強,以至于我們可以證明一種叫做‘量子乒乓’的量子現(xiàn)象——當單個光子反彈回來時,發(fā)射并捕捉它們。

科學家突破之一是制造出正確的設備來發(fā)送信號,關鍵是要把脈沖正確地塑造成弧形,就像以正確的速度緩慢地打開和關閉閥門一樣。這種“節(jié)流”量子信息的方法幫助他們獲得了如此清晰的信息,以至于該系統(tǒng)可以通過一個被稱為“貝爾測試”的量子糾纏金標準測量。這是超導量子位元的首次應用,它可以用于建造量子計算機以及量子通信。另一項研究發(fā)表在《科學》(Science)上,展示了一種利用聲音糾纏兩個超導量子位元的方法。科學家和工程師在推進量子技術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是,如何將量子信號從一種介質(zhì)轉換成另一種介質(zhì)。

例如,微波光非常適合在芯片內(nèi)部攜帶量子信號,但不能通過空氣中的微波發(fā)送量子信息,信號被淹沒了。研究小組建立了一個系統(tǒng),可以將量子位元的微波語言轉換成聲波,并讓它穿過芯片——使用另一端的接收器進行反向轉換。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員奧德麗·比恩費特(Audrey Bienfait)說:這需要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工程技術,微波和聲學不是朋友,所以我們必須把它們分別放在兩種不同的材料上,然后把它們疊在一起。但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證明這是可能的,它為量子傳感器開啟了一些有趣的新可能性。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芝加哥大學
參考期刊文獻:《Science》,《Nature Physics》
DOI: 10.1038/s41567-019-0507-7
DOI: 10.1126/science.aaw8415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