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載言當慎
?方志載言當慎*
王照倫
?
事件是志書記述的核心,其他方面的記述都應為事件的記述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用事實說話應成為志書編纂的基本原則。編者既不能站出來說東道西,也不能借所志人物或其他人的口哇啦哇啦地大講特講。當然,方志還是要記述言論的,但方志載言要慎之又慎。不記所志人物語言不損害志書對事物的記述時,千萬不要硬塞進一段話進去;在不記人物語言不足以反映事物的全貌和本質(zhì)的情況下,或者記上一段所志人物或其他人的話能夠提高志書對事物的記述深度時,可有選擇地摘取少量語言入志。而所有的入志語言都必須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物、言之有個性。只有這樣,進入志書的語言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是畫蛇添足。
一、言必有據(jù)
注明出處,是志書載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論是專志記人述事還是人物傳,只要記所志人物的語言或他人對對所志人或事的評價,都須注明出處。否則,記進志書的這些話到底是入志人物自己說的,還是編者憑想當然而記或由道聽途說得來的,讀者不能確信。這樣的語言,不論有多么精彩和恰當,都難以起到它應有的作用。我認為,非下列9種語言不得入志。一是被志人物的講話(要有錄音、錄像或講話稿備查),二是被志人物的文章(公開發(fā)表的有報刊可查,未發(fā)表的以手稿為據(jù)),三是被志人物的著作,四是被志人物所立的遺囑,五是筆錄在案的調(diào)查情況(調(diào)查報告或?qū)徟杏涗浿械膯柎穑撬救宋锕_發(fā)表的或未公開發(fā)表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科學實驗報告,七是被志人物有案可查的其他語言(如日記、信件、在所讀書刊上的批語、讀書筆記、題詞等),八是有案可查的非被志人物對所志人或事的評價,九是口碑資料中有明確口述者的入志人物的語言和他人對入志人物的評議。
方志載言,在專志記述事物中較少,人物傳中較多。不管是那種情況,只有注明出處,才能取信于天下。遺憾的是,我們的不少新編地方志在記人述事時入志語言沒有很好地掌握這一原則,削弱了所載語言的作用。新編《蒙陰縣志》全書共有17段話,其中人物傳略載言10段,其余載言7段。人物傳略中的10段話,只有1處有出處。專志所載7段話,僅兩段有出處。我從該志的這17段話中清楚地感受到有無出處大不一樣。注有出處的這3段話都是境外人對境內(nèi)的人或事的評價,給人一種很真實的感覺。其中有一段是魯迅先生在《我們要批評家》一文中對作家劉一夢的短篇小說集《失業(yè)以后》的肯定,這段話對突出傳主作品的分量確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劉一夢傳》增輝不少。而沒有注明出處的那14段話盡管有的氣壯山河,我總感到有些玄乎。
二、言必有物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新編地方志在對入志事物的記述中,其語言文字的使用并不能叫人滿意。空話、廢話、可說可不說的話在有些新志書中隨處可見,成為新編地方志的一個通病。加之志書編者對入志事物的駕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志書的載言中言之無物的話并不少見。我認為,與其讓所志人物說一段毫無意義的話,不如一言不發(fā)。新編《費縣志》在《王贄傳》中寫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民革命軍重點進攻山東,當?shù)刂泄矙C關干部及家屬向北轉(zhuǎn)移,當親友見王贄年邁勸他留下時,王贄說:“我不能失節(jié)!”這句話不僅沒有什么意義,而且不合情理,留下來堅持敵后斗爭,怎么能說是失節(jié)呢?不如不讓傳主說話,直接寫他雖年事已高仍堅持隨機關轉(zhuǎn)移為好。加上這么一句話,不但不能使傳主形象增色,反而會讓讀者感到這個人不可思議。這句話還會使人們產(chǎn)生歧義,以為留下來的人都叛變投敵了。
三、言必有個性
方志載言,必須體現(xiàn)說話人的個性特征,使傳主所說的話能夠起到豐富人物形象的作用。新編《騰縣志》在《孔昭同傳》中記述了他立遺囑的經(jīng)過和遺囑的內(nèi)容。傳主在遺囑中的話就很有個性,反映出一位抗日將軍獨特的性格。遺囑說:“前線全體同志公鑒:吾自抗戰(zhàn)以來,將近三載,意欲上盡國忠,下報家仇,以成偉大之事業(yè);不意我身染不治之病,危在旦夕,使我未成之業(yè),中道而止,此乃我終身之憾事也?!┩魑缓椭怨矟鷧f(xié)助殺敵,吾在九泉亦瞑目矣!切切此囑!”這段話字字說的是抗日救國,無一言涉及他的妻兒老小的個人私利,把一個以收復失地為己任的抗日軍人的赤膽忠心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傳主為民族解放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鮮明個性躍然紙上。這個遺囑不僅在當時曾激勵著立囑人的無數(shù)同志前赴后繼英勇殺敵,時至今日,對于我們生活在和平環(huán)境中的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會產(chǎn)生巨大的震撼。
收入《中國知網(wǎng)》,文章網(wǎng)址:http://202.106.125.35/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4&DbCode=CJFQ&dbname=CJFD9498&filename=HLSZ199406016
被《中國國家數(shù)字圖書館》收藏,網(wǎng)址:http://find.nlc.cn/search/doSearch?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cQuery=&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searchType=2&docType=%E5%85%A8%E9%83%A8&isGroup=isGroup&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fromHome=true#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secQuery--%7C%7Cactual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7C%7CpageNo--2%7C%7CorderBy--RELATIVE%7C%7CqueryField--%7C%7CfldText--%E5%85%A8%E9%83%A8%E6%A3%80%E7%B4%A2%E5%AD%97%E6%AE%B5%7C%7CisGroup--isGroup%7C%7Cshowcount--0%7C%7CdocType--%E5%85%A8%E9%83%A8%7C%7CtargetField--%7C%7CtargetFieldLog--%E5%85%A8%E9%83%A8%E5%AD%97%E6%AE%B5%7C%7CorginQuery--%E5%B9%B3%E9%82%91%E5%8E%BF%E5%BF%97
收入《百度學術》,網(wǎng)址: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a6da6fa929b09ffd2c80918640feeb86&site=xueshu_se
?
* 原載《黑龍江史志》199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