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原因發(fā)人深省!
有一首據(jù)說是徐志摩創(chuàng)作的優(yōu)美短詩這樣寫道:
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
看著看著,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聽著聽著,就醒了,開始埋怨了;
······
竊以為,這幾句話可謂道盡了人世間所有親密關(guān)系的實情。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不知不覺就從我們的世界里消失了。哪怕我們曾經(jīng)那樣親密無間、曾經(jīng)那樣彼此信任和依戀。然而到頭來,我們卻終究是各自揮一揮衣袖,彼此分道揚鑣,甚至于老死不相往來。
正如王菲在《流年》中唱的那樣:“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幸免······留不住、算不出流年?!?/p>
流年似水,悠悠而過??雌饋?,人與人之間所有美好的關(guān)系也只不過是如同漂浮在流水上的落花一般,不過是自然而然地被時間帶走而已?
沒錯。
時間是一切的“元兇”。因為它可以帶走一切。
可是正因為時間可以帶走一切,所以如果簡單粗暴地將所有美好關(guān)系的消逝全都歸咎于它,反倒顯得過于草率了。
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種關(guān)系是無緣無故、無疾而終的。所有原本美好的關(guān)系,其實終究都壞在這件事情上:主動索取代替了主動給予。

我們常說,愛是給予不是索取。這其實是反人性的?;蛘吒_切地說,這是違反動物本性的。因為人本身就是動物的一種。
動物共通的本性即是趨利避害,爭取獲得、抗拒損失。然而正是因為愛的反天性,方才使“愛”有了它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愛可以超越天性、超越自我。
一開始,我們也的確是這樣做的。順應(yīng)愛的意志、遵從愛的規(guī)律,去付出、去給予、去為他人著想。
有了好東西,總想著跟親近的人分享;有了好事兒,也總不忘讓親近的人知道。我們樂于給予,也樂于被給予。因為正是在給予和被給予之間,我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愛的溫暖和甜蜜。
可是后來,我們“長大”了。我們逐漸懂得了“實際”,更懂得了利益攸關(guān)。我們開始患得患失、如履薄冰。我們開始警惕,也常常容易受驚。因為我們慢慢發(fā)現(xiàn),原本那些親近關(guān)系中的給予,正在逐漸變成索取。甚至有的“索取”,還分明戴著“給予”的偽善面具。
“好久沒見了,來我家吃飯吧?!?/p>
“好呀。”
······
“我表妹下周去你那兒,你盡盡地主之誼?”
自以為是的高明,總是拙劣得讓人“扎心”。
殊不知,主動給予是愛,主動索取則無異于一場災難。
別人主動給你,那是“情分”。你自己主動去要,那便是“過分”。
何況將“給予”擅自篡改成“索取”,本身就違背了愛的定義。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愛”被抹殺,又憑什么期待別人真誠無私的“給予”呢?
很多人之所以主動索取而不自知,恰恰是因為他們混淆了“感情”與“社交”的界限、模糊了“情”與“利”之間的距離。他們總是有意或者無意地將社交關(guān)系中的法則延伸到親密關(guān)系當中,甚至將二者混為一談,既要講“情”、又要講“利”。
事情壞就壞在這里。
因為很多時候情況往往就變成了:本該談利益的時候卻搬出了感情;本該講感情的時候偏又捎上了利益。最后所有利益都指向自己,所有要求都指向別人。自己成了絕對的受益者,別人卻生生給“架”上去,成了“無私”、“奉獻”的化身。

這顯然充滿了情景喜劇式的荒誕和滑稽。
畢竟誰也不傻,利益攸關(guān),誰不是明察秋毫、心里亮堂得跟明鏡一樣呢?“被無私”一次兩次容易,被無限“無私”可不行。
看破不說破,是因為顧及雙方最后一點情面,并不是誰能“蒙混過關(guān)”,更不值得沾沾自喜。
事實上,你一“荒誕”,別人就懂了,關(guān)系自然就遠了。
還有人說:朋友就是用來麻煩的。其實這是一個模棱兩可的“陷阱”。
因為“朋友”和“麻煩”這兩個詞,其實各自都可以解讀出不同的含義。
譬如“朋友”可以是感情好的朋友,也可以是泛泛之交、或是社交場合的朋友;“麻煩”可以是“親近”、“要好”的代名詞,是甜蜜的自嘲,也可以是“投桃報李”、“禮尚往來”、“利益互換”。
這就像做連線題,只有一種含義跟另一種含義“搭得上”、相匹配,才會得出正確的答案、獲得相應(yīng)的分值。反之則只能扣分,甚至鬧出笑話和尷尬。
感情好的朋友,多多走動、多多親近、多些你來我往。社交場合的朋友,多多溝通、多多考量,多些對等的置換。這都是“朋友”與“麻煩”之間的合理組合、都是可以“得分”的正確“連線”。
歸根結(jié)底,利益的歸利益、感情歸感情。如此才不至于混亂,更不至于傷感和彷徨。
從這個角度來說,“朋友是用來麻煩的”這句話無論從什么角度來看都是可以成立的。
“親近”是一種“麻煩”,“互惠”則是另一種“麻煩”。關(guān)鍵是自己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兩邊門兒清。

事實上,對于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感情而言,與其說是用來“麻煩”,倒不如說是用來“珍惜”。
越是親近之人,越是應(yīng)該用來給予和關(guān)懷,而不是用來索取和為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