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陽明心學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先說一個本質,講一個故事:
王陽明和學生有一次在花園里鋤草,他的學生因為在鋤草嘛忽然感慨起來了,說:為什么這個世界上的善那么難培養(yǎng),惡那么難去除?
王陽明說:“你這樣想善惡是很表象的?!?/p>
學生不明白,陽明先生說:“你看咱們現(xiàn)在在鋤草,就好比這個草,你想要賞花的時候,所以草是惡的,不好的,而當你想要用草的時候,比如喂牛羊,草就成好的了,善的了。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這句對話很關鍵,陽明先生指出了,善惡不在于物,不在草本身,
草代表著【物】,
而善惡,好壞對錯,的二元對立概念,是【理】,
所以延伸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言說,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并不是唯心主義,只是這些一向不好理解和大多數(shù)人理解佛教不著相一樣就以為是唯心,(心外無物后續(xù)單獨講,先說心外無理)
王陽明并沒有否定草是不存在的,很明顯,如果他否定草是不存在,他不會舉這個例子,他否定的是,觀察者人在不同時空下對草下的定義和概念,草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人對草的概念,好壞對錯善惡有用無用的概念和評判,都是“虛幻”的,(所以心外無理,“理”都是思維的投射)
草的好壞對錯善惡,取決于觀察者的動機和利益立場,草本身只是客觀存在,而善惡都是人的好惡,因為你想要賞花,所以草礙事,你把它定義成了惡,那如果未來你去大草原放牧喂牛羊呢?那很明顯草就是好的了。
問題在草嗎?如果你覺得問題就是在草,那你就是著相了,你腦袋里執(zhí)著自己以前在花園里鋤草的經驗和概念——“草都是惡的”,
那么你后半輩子腦子里裝這這個概念去世界的時候,你就會像傻子一樣,即使看到牧場里的草,也會說它是惡的,甚至會奮起阻止牧民用草喂牛羊,
這就是典型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用佛教的話說就是著相,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不會犯這么簡單的錯誤,當然了這只是隱喻,但你可以回憶下,你對你以前篤定的經驗和結論,正確的信條,是不是也是“花園里的草”呢?
這就是這個世界目前的情況,人們對于善惡的爭論無休無止,各說各有理,站在自己的立場都似乎真的很正確,
但唯有佛陀,老子,王陽明以及西方一些智慧的人指出了本質,善惡不在物,由汝心好惡所生。
用西方靈性書籍的話說就是“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這個世界是我們的投射”
用王陽明的話說說就是“心外無理”,
用佛陀的話說就是“相(好壞)由心生,境(客觀存在)隨心(思維定勢)轉”,
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說這個世界,花草樹木都是存在的,但是人對他們的定義和二元對立的概念,都是不同眾生的自我好惡欲望所生,
所以各說各有理,就像園丁和牧民之爭,園丁說草是惡的,牧民說草是好的,
那你告訴我,他們到底誰對誰錯?草到底是好是壞?
而我們的人類處境,2500年前的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就說清楚了,善惡好壞長短高低有無等等,都是因為第一章提到的有欲而生,所以他說,故常無欲,欲以觀其妙,也就是超越自我好惡和欲望所對萬物定義的二元對立的概念,去觀察這個世界,
你就能完整的發(fā)現(xiàn)萬物全面完整的價值,你就是道之妙用的人,那時候的你超越好和壞善和惡這些認識萬物的狹隘視角,
所以你就不會像二元對立思維方式的人一樣,只會關注有用,不會關注無用的妙用,只會注意到剛強,發(fā)現(xiàn)不到柔弱的作用,就像杯子因為空無所以能裝水才發(fā)揮杯子的道之用,屋子有空間才能容納家具和住人,這一切都是道之妙用,
但是因為人狹隘的善惡好壞思維模式,就只會注意到自己定義的二元對立的其中一面,永遠注意不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所以本質在人心,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不在思維模式對萬物的投射和定義,(所以人心不死,大道不生)
這也就是為什么說“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世界是你自己的投射”,因為在你的觀察者的角度,你創(chuàng)造了你思維概念里過濾之后的好壞對錯的世界,
當你認為你和你老婆逛街你覺得又累又花錢沒有意義的時候,是你的思維定勢決定了你在這個境遇上的苦樂,因為同樣都是逛街,你也可以定義解釋成,牽著愛人的手看看夜景和熱鬧的人群是件很幸??鞓返氖?,
這一切的苦樂,都有你自己的思維定勢所決定,
所以當你轉變自己的起心動念,思維模式之后,你就把同樣的境遇(客觀存在)轉變了,境遇就真的變的美好了起來,
這也就是佛陀說,一切唯心造的較為淺層的意思,
而你的所有境遇就相當于王陽明手下的草,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而你目前認為的你的不快樂,全都是因為你的心,你的思維對境遇的解讀和定義,你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只看到境遇的壞的一面,沒看到好的一面,所以消極不快樂,
實際只是你自己的投射,你自己二元對立思維的投射,
萬物本身沒有好壞,都是客觀存在,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沒有仁義和不仁義的概念,仁義和不仁義都是人類基于自我好惡,集體好惡創(chuàng)造的概念,然后對萬物的投射,
所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我們人類剛開始是覺知的狀態(tài),但后來進化的過程中思維這個強大的工具產生了,也就是因為思考,也附加產生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這就是意之動,
后來因為太執(zhí)著思維的定義和概念,深深地把真正的自己給忘記了,
忘記了自己的覺知才是我們自己,意識本身才是我們自己,深深地迷失在分離的思維模式中,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就是超越概念,超越思維,看到萬物沒有被定義命名和二元對立的概念束縛的如來實相,見它們就是它們,不透過概念和思維去觀察,這也就是克里希那穆提說的,觀察真相,艾克哈特托利說的不認同思維的去觀察花草樹木。
而格物致知的功夫的原理,就是因為世界的好壞對錯有用無用都是自我的投射,都是思維方式的定義和概念,“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世界只是自我的投射”,所以王陽明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從自己的思維方式,概念和定義處著手轉化,就是格物,自己的思維模式轉化了,也就看到了境遇的不同面向,發(fā)現(xiàn)了境遇的積極處,從而生活也開始發(fā)生真正的轉變。
最遺憾的是世儒不知此,舍心逐物,將格物之學看錯了,終日馳求于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陽明先生向學生感嘆道)
對啊,人們追逐鏡子里的那個自己,拼命的去擦鏡子上自己臉上的污漬,怎么能擦掉呢。
四書五經里面的至善,道德經的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佛陀的不著相,西方某些書籍的“我們活在概念的世界里”,都是講的一樣的啊。
我估計大家可能也會很困惑,既然物無善惡,那怎么做事,用什么標準在社會里活動?。?/p>
這個問題陽明先生在花園里鋤草也做了完美的解答,后續(xù)在更,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指的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