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山-祖輩搬遷
? ? ?在六十年代初,在人們的記憶當(dāng)中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改革開放還沒有多少年,國民社會狀況比解放前得到了改善,但是整體水平低下,教育尚開始逐漸普及,一家人生六七八個孩子的比比皆是。為什么會生那么多孩子呢?相信當(dāng)下八零后是能理解的,就是因?yàn)楫?dāng)下還有糧票,使用糧票來置換生活物品,而糧票又取決于勞動力。
? ? ?頓山的祖父祖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而且是生活在半山腰的。祖母出生在一個偏遠(yuǎn)的山村,四周都是大山環(huán)繞,由于山太多平坦的土地自然就很少。種的糧食本來就少,加上為了公分生了很多孩子,導(dǎo)致經(jīng)常都吃不飽。
? ? ?吃玉米吃完了連棒子也在打碎了做窩頭吃,米糠野菜,各種蔬菜的莖葉都的吃,因?yàn)閷?shí)在是不夠。有時候采摘青菜野菜的時候很容易夾雜著有毒植物,中毒事件屢屢發(fā)生。
? ? ?祖母家仔當(dāng)?shù)匾簿褪瞧胀ㄈ思遥簿褪瞧胀ǖ母F。祖父則是更窮。祖母家還住在山下,那祖父家在山腰,也沒有很正式的房子,依山而居,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融入自然,荒野求生。自己在山上砍伐的樹木條圍起來,用塑料放在頂上,簡易的避雨庇護(hù)所就成了,然后生活在那里。
? ? ? 那時候的愛情,是真的非常簡單。基本上媒人提起,兩個人差不多沒意見就成了。祖父雖然比祖母家更窮,但是一表人才,非常精神帥氣,祖母也是非常喜歡。當(dāng)是也就是幾只雞,幾件衣服,就出嫁了,而祖父家也是像樣的床都沒有。
? ? ? 生活非常艱苦,在那個年代其實(shí)都很艱苦,人其實(shí)不怕苦,怕的是落差。如果大家都很苦,也就不會覺的有什么,如果某家很輕松自在還吃穿的好,就會滋生不滿,抱怨,嫉妒等等。祖母嫁到祖父家,還是有親人村民到場祝福,但是談不上宴請,也就是說說話,趁個熱鬧喜慶。
? ? ? ?祖父母當(dāng)初年輕,也很勤勞勉強(qiáng)過個日子。但是有了第一個兒子以后,明顯很多不便,孩子也容易生病。于是兩人商量著從半山遷移到祖母的出生地的村子里面。雖然也就相隔十幾公里,但是也是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 ? ? ? 首先,回祖母村子里住哪里?對于外嫁的女兒來說,不可能再提供房子的,而且還有比較深重男輕女的思想。于是,祖父去和父母家人去談這個事,祖父很無奈只能提出孩子有一個跟祖母姓作為條件,雖然很不愿意,但是祖父當(dāng)時啥也沒有,只能如此。祖母的父母一聽,也算比較有誘惑力,一來是自己的女婿,二來還有自己姓的孫子,也就同意了。
? ? ? ? 于是,祖父就在山地自己動手弄了一塊平底,自己親手建造房子。當(dāng)時是不可能去買灰磚的,都是自己用泥巴做土磚,土瓦,山上直接砍樹用鋸子殺成木條,然后建造房子。
? ? ? ? 大概一年半,房子才算勉強(qiáng)做完。期間還要去勞動賺積分,然后有糧票,一切從零開始自然是非常不容易。好在有親人的幫忙,也就還算湊合。后面干脆,祖父的從屬關(guān)系也調(diào)到了這個村,新生活算是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