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業(yè)中反思踐行者思維
踐行者思維五:怎么樣有效學習這套課程
我們討論的主題是:怎樣在得到高研院高效學習?
我們都知道,在任何一段學習旅程中,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都是事半功倍的利器。因此,我們將用這一周的時間武裝自己的學習利器,為新的學習旅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一周課程主題,我們稱之為“自我精進”。
在“自我精進”的課程模塊中,不僅有向高手學習的妙招,還有向內學習的方法。不僅有刻意練習的技巧,還有保持自我最佳狀態(tài)的心法。
那么第一節(jié)課,我想為你推薦蔡鈺老師的踐行者思維。
蔡鈺老師是《商業(yè)參考》主理人,得到高研院前教研長,資深商業(yè)觀察者。這套思維模型課程,是蔡鈺老師牽頭研發(fā)的,她的洞察和理解,比我深刻許多。所以這48節(jié)課具體要怎么學習,有請蔡鈺老師給你做更詳細的解讀。好,我們開始。
你好,我是蔡鈺。在得到高研院里我的角色是,上一任教研長。
為什么是上一任呢?因為2020年開始,我在得到App里開了一個叫做《蔡鈺·商業(yè)參考》的專欄。所以我就把你托付給這一任的教研長,鹿宇明老師了。
但這不影響我的心跟你、跟得到高研院在一起。事實上,《商業(yè)參考》這個專欄其實也是得到高研院的一條副線。我們一會兒再說。
接下來的三個月,你將會在得到高研院里聽到48節(jié)多元思維模型課程,這組課程是我和教研團隊一起,精心替你研發(fā)和奉上的。
說是“替你研發(fā)”其實也不那么精確。做這些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也滿足了好奇心,也學到了很多。我們是帶著好奇心去看世界,關心世界怎么了?怎么回事?然后找回來這些奇妙的答案,把故事和方法在課程里分享給你。
你可能看到了我們那份炫目的課程表,或者聽到身邊有人不斷推薦這個學習體驗,你就來了。但在真正進入課程之后,在開始聽課、寫作業(yè)、參與我們這個大腦共同體的討論和輸出之后,你才會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了一個踐行者。
那怎么樣成為一個踐行者,更有效地去學習這組課程呢?我有兩個招兒要給你,每個招是一個問題。
怎么用
第一招,是每聽完一節(jié)課,請你問自己:
課程提出的這個關鍵問題,我在我的工作和生活里遇到過嗎?我有什么補充思路,或者別的思路?
我們的課程其實都是在用具體案例來回答一個通用問題。比如說怎樣提升表達能力、怎樣講好一個故事、怎樣影響別人。
其實我們人生的根本問題也就那么幾個:怎么贏、怎樣理順自己、怎么理解世界等等。對應的,根本的解題原則也就是那么幾招,比如明確目標、削減成本、把經驗方法化。整套課是互相呼應和貫通的。
說到呼應和貫通,我舉個你熟悉、我也熟悉的例子,也就是得到,我們這家公司。
得到是一個知識服務平臺,但你也可以說它像媒體,因為它也在追求有效率地傳播信息;你也可以說它是電商,因為我們也在互聯(lián)網上賣貨;你可以說它是教育,因為我們在有目標、有結構地傳授和分享知識;你還可以說它是醫(yī)院,因為它在替用戶定義問題、解決問題。
所以,得到跟媒體、電商、教育、醫(yī)院,都是呼應和貫通的。所以這些年來,得到這家公司的成長和探索,也從這些領域里借鑒了很多運營、管理、戰(zhàn)略和行業(yè)判斷的智慧。
這樣的借鑒,我相信在得到高研院和你之間也能發(fā)生。你可能是一個醫(yī)生、創(chuàng)業(yè)者、公務員,但是你的經驗和閱歷,可能對一個教師、工程師,或者編劇會有啟發(fā)。所以,我非常希望你多討論、多留言、多認真地寫作業(yè)。這也是在幫你結構化你的思考,這是第一招。
第二招,同樣是問自己另一個問題:
這節(jié)課里這個思路還能用來干什么事?
關于這個問題,請你逼自己給出3個以上的回答,越詳細越好。
為什么要給三個以上的回答?因為這是在訓練自己跨界思考。
我看過一個紀錄片,講的是以色列的兒童教育。你肯定知道以色列非常擅于創(chuàng)新,他們怎么從孩童時代就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呢?
在紀錄片里,以色列的教育家講了一個小練習。他說,我們可以隨意指定兩個東西,比如你手邊有手機,頭頂有云朵,那么,我們會請孩子們說出手機和云朵之間的35到45種聯(lián)系。從任何角度發(fā)生聯(lián)系都可以。
你注意哦,是35種到45種。當你說前5到10種的時候可能是相對容易的,比方說它們都能被看見,它們的中文名都是兩個字,手機也有“云”服務,等等。但是等你講到第20個的時候,你就會一定會詞窮了,這種時候,你要是不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你就沒法說出剩下的答案。
類似的思路,如果你稍微懂一點兒辯論或者脫口秀,你也會有共鳴。
打辯論的高手遇到一個辯題的時候,他想出的前十個辯論角度,是一定要扔掉的。因為這算常規(guī)思路,對手也一定能預料到,一定會設計好怎么反駁你。
脫口秀也是類似。脫口秀的編劇高手們拿到一個主題,想到的前十個段子,基本也要劃掉。這么一來,你能聽到的段子,思路才會非常清奇。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迪士尼法務管控知識產權的嚴苛程度是非常強的,那怎么去表達這種嚴苛程度呢?有一個經典段子是這么說的:如果你流落荒島,想要返回大陸,沒有人救你,你怎么辦呢?你可以在沙灘上畫一個很大的米老鼠形狀,這樣過不了兩天,迪士尼的法務就會開著直升機來找你,給你送侵權的律師函了。
但我不建議你對自己像辯論高手或者脫口秀高手的要求那么高,你學了一套思路,要求自己想出30到40種用法的話,我敢保證你第二天再也不想聽課了。想3種,就很好。
這就是我告訴你的兩招,一個是去問,“我遇到課程里這個問題我會怎么解決?”,第二個是“課程里這個解題思路我還能怎么用?”
為什么要去問這兩個問題呢?這就關系到整個得到高研院的學習文化里非常重要的兩個觀念了。既然非常重要,我得跟你展開講講。
來學習,不是來評論
第一個重要觀念是:請你自私一點,經常提醒自己,我們來得到高研院,是來學東西的,不是付費來當評論員的。
這可不是教訓你啊,因為我也在向你學東西。我想提醒這個是因為,大多數人在工作以后已經不是純粹的學習者身份,已經很習慣用評論員的心態(tài)來看待和指指點點聽到的所有事情。
而得到高研院,是一個付費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里,你把精力用來給我們提意見,我們當然首先非常感激。因為你指點我們,我們就會獲得進步。
實際上,在每一個思維模型交出來的同時,我和教研組也就已經做好了不斷完善它的心理準備了,就是等你挑刺兒的。你看世界上這么多偉大的經濟學家,對世界提出了這么多合理的解釋體系,但這些體系仍然不是完備的,仍然不能精準地預測未來,一遇到黑天鵝事件,這些體系自己也得不斷修正調整。
而另一方面,我們其實更關心、也更擔心的是,你有沒有收獲。這不是說我們留了一手,不給你好東西,我們不遺余力地給你好東西了,但是你的注意力如果只放在當評論員的話,你的學東西那條大腦通道其實是關閉的。
你可能想說,評論別人也是鍛煉我自己的思考,也是在自我精進?
當然這個是對的,這種精進,精進的是批判性思維。但你別忘了,我們的課程設定的目的,是一起塑造“多元思維模型”。你只要批判性思維不要別的,是不是太可惜了?如果你想鉆研批判性思維,我特別歡迎你到《批判性思維15講》里來找我。
所以你想啊,當一個人懷著評論員心態(tài)來看待事件的時候,他就只會關心兩個問題:眼前這件事兒符不符合我設想的標準答案,有沒有漏洞可以挑刺。而且他挑漏洞其實也就是在他的既有經驗里找不符合的地方,他也不會另外再去做新的功課。所以,這類評論,等于完全是在幫教研團隊和研究員進步,那要是一個人交學費來幫我進步,自己毫無長進,這么無私,我真的過意不去。
這是第一個觀念:自私一點,我們是來學東西的,不是來當評論員的。
樹立“為我所用”的意識
好,有人接著會說,那有的行業(yè)確實跟我八竿子打不著,對我沒用。我是一個公務員,你給我講怎么開店,我聽它做什么?我是個猛男,你教我化妝,我學這個干什么?
這就說到第二個我想跟你確認的觀念了。它叫做:請你相信別人的智慧可以“為我所用”。
講一個我聽到的故事,這個故事簡直是“為我所用”這種智慧的最高境界。這個故事是臺灣的一個外科醫(yī)生寫的,他叫劉育志。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有一個中年患者帶著各種化驗報告來找劉育志醫(yī)生,劉醫(yī)生翻看完報告之后,小心翼翼地跟病人溝通說,你這個是胃癌,要做手術切掉大部分的胃。
你看,不但是癌癥,而且要切掉大部分胃。按說病人聽到這兩個消息,都會很受打擊。但這個病人特別淡然。病人回答說:“嗯,我曉得,這個吳真人有說過,大概要切掉八成的胃,另外還要處理淋巴結的部分。”
劉醫(yī)生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吳真人是誰?一問病人才知道,吳真人就是民間的保生大帝,是臺灣民間都相信的神明,是管醫(yī)術的。病人還說,就是保生大帝指示我們來找你的。
劉醫(yī)生聽得心情復雜。后來他又跟病人的太太單獨溝通,告訴太太說,這是大手術,死亡風險挺高的,你們要做好心理建設。
按說聽到這種消息,一般的病人家屬也會很難接受,怎么也得消化一陣子。結果病人太太也特別淡然,說:“我曉得。保生大帝有說過啦,我先生這是個大劫,想過這一關,只有六成的機會?!?/span>
劉醫(yī)生簡直驚呆了。等看完了病,他忍不住跟同事聊這件事,說:“今天居然有神明指示一個患者來看病。而且這個神明超靠譜,不但沒給患者亂吃香灰、喝符水,還告訴病人說,要開刀切掉八成的胃,而且還要清理淋巴結呢!”
同事聽完卻不意外,神秘一笑說:“呵呵,我?guī)闳ヒ妭€人吧?!?/span>
見誰呢?同事開著車彎彎繞繞,走了好久來到一座道觀,看見一個道士。 這個道士竟然是劉醫(yī)生以前在醫(yī)學院的一個姓曹的師兄。
兩個人一聊天,劉醫(yī)生才知道,這個師兄以前一直考不過醫(yī)師資格考試,拿不到行醫(yī)執(zhí)照,也就進不了醫(yī)院工作,后來終于心灰意冷,認命回老家,繼承了爺爺傳下來的濟慈靈宮,當上了道士,平時就幫人算命,還順便指點病人去求醫(yī)。
曹師兄感嘆說:“我年輕的時候沒想過會回來繼承家業(yè),但有一天突然發(fā)現(xiàn),這才是大有可為的事業(yè)??!”
怎么大有可為呢?曹師兄發(fā)現(xiàn),鬼神之說,原來也可以用來行醫(yī)救人。誰來拜醫(yī)求藥,他就問清楚病情,然后借神明的名義,給病人指點去哪兒求醫(yī),還把初步的醫(yī)學判斷當成神明的判斷告訴病人,幫對方做好心理建設。
這在百姓聽來,比醫(yī)院有說服力多了。在醫(yī)院里,病人和家屬經常上個網或者聽別人說了兩句,就自認為懂得醫(yī)學,經常提出各種莫名其妙的要求。醫(yī)生要是不聽,就會被罵、被投訴??墒牵魏稳诉M到道觀里,聽到神明的判斷和指示,都會寧可信其有。道長和神明說要朝東,他絕不敢向西;道長說想要什么謝禮,他就會給什么謝禮,一點都不討價還價。
這樣一來,曹師兄徹底想明白了。與其拼命去走醫(yī)學那條坎坷的路,又耗費精神、又有壓力、又飽受苛責,還不如走這條康莊大道。
最后,曹師兄還開玩笑跟劉醫(yī)生說:“你看我這里,環(huán)境好,病人態(tài)度好,收入好,準時上下班。沒有住院病人,不用值班,急診也不用看。雖然要學點干支四柱、陰陽五行、六壬七曜……但你想想,這些再難,難得過神經解剖學嗎?”
故事講完了。我們想想,陰陽五行、紫微斗數,這些東西對一個想要救治病人的醫(yī)生有什么用?曹師兄硬是發(fā)現(xiàn)了它的用法,而且用起來,比專業(yè)的醫(yī)學知識的效果還要更好。
我們日常都知道怎么做到“我注六經”,就是我盡量去理解六經的原著本義。而曹師兄做到了“六經注我”,就是借六經的話語和思想,來解決他自己的真實問題和挑戰(zhàn)。
同樣,回到得到高研院的課程里,我們給出的也是各路高手的一線實踐。雖然給你講的是案例,但我們也在不斷地提醒你,在那些場景里,高手們解題的底層方法論是什么。
所以啊,你看到的可能是毛戈平在講怎么化妝才好看,其實我們想給你講的是背后的戰(zhàn)略布局意識;你可能看到我給你講怎么在賭大小這件事里贏錢,其實我是想跟你說怎么訓練紀律性。
我們作為共同學習者,目的是一起變得見多識廣,是在準備著,有一天你遇到了想要實現(xiàn)的目標、想要解決的那個問題和挑戰(zhàn)的時候,所有別人的經驗、策略,就會像漫天神佛一樣,化成你的思路,來加持你。
商業(yè)參考
好,說到這里,我要跟你聊聊我正在推動的《蔡鈺·商業(yè)參考》這個線上專欄了。得到高研院如此有趣,為什么我不繼續(xù)陪你,而是要冒著頭禿的風險,去做一個日更專欄呢?答案是,在我看來,《商業(yè)參考》這個專欄,其實是得到高研院的一條輔助線,是給咱們這樣的踐行者們提供彈藥,協(xié)助我們變得見多識廣的。
我們身邊時刻都在發(fā)生重要的商業(yè)變化,它們正在、或者將要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些變化,非常值得我們去關心和理解。而商業(yè)世界的玩家們,又恰恰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他們的決策和行動,正是世界派來加持我們的,別人的優(yōu)質經驗和策略。
換句話說,得到高研院的線上48節(jié)課,我們更為結構化、更為抽象地觀察了高手們的思考模式,而在《商業(yè)參考》專欄里,我們更多去關注事實和現(xiàn)象。比如,去理解多空雙方是怎么看待特斯拉的,去研究貝殼找房為什么能從上千家地產中介里面崛起,去關心中國的跨境電商怎么抓住十年一遇的世界機遇,去討論“情緒價值”和“意義資產”在內循環(huán)里意味著什么。
所以啊,我可沒有離開你,也請你不要離開我,請你在得到高研院學習的同時,也到《商業(yè)參考》里來,摘走這些我給你準備好的、幫你見多識廣的商業(yè)果實。
總結
我們的學習旅程畢竟剛剛開始,我雖然還有很多話想跟你聊,但就不拉著你絮叨太多了。請你記住,時刻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第一,課程里提到的這個問題,我有什么解法?
第二,課程里給出的這個思路,還可以用在哪里?
好,體驗你的學習旅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