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細節(jié)》主要觀點及個人理解
本書的一些主要觀點和個人理解,因為這本書是羅翔老師的自己以前寫的一些文章集合,因此有些觀點會有重復。
序言部分
1、對真善美的向往和對公平正義的渴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法律是追求公平正義的重要方法手段;
2、作者難得的深刻的對人性的思考和對自我的反??;人性是幽暗、有限、偽善又容易軟弱的;作者反省這些人性的負面特征在自己寫作以及講課的過程中有沒有體現(xiàn);
3、法治只是次優(yōu)選擇;法治的悖論,既要屠龍,又要避免成為惡龍,即既要維護社會公義和秩序,又要避免淪為破壞社會公義和秩序的工具;
4、完全的完整的公義雖是眼不能見的,但對公義的追求是必要的,這種追求具有超越性。
一、法律與道德
1、法律不應該成為工具,他具有獨立的價值;他要讓一切權力和所有人在規(guī)則下運行,如此才能保障人的自由;如果法律只是一種工具,那么權力的濫用也就不可避免,人治會打著法律的名義大行其道,人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任何事物一旦成為工具,就必須為使用者服務,以達到使用者的目的為生存的唯一理由;
2、對正義的理解。
? ? ?正義只能是整體的、完全意義上的正義;個別的,部分的,局部的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正義;
? ? ?因為人本身的有限性,人的認識是有限的,人的經(jīng)驗也是有限的,人無法看到事情的全部面貌和過程,也就無法得到完整的完全的正義;
? ? ?因此人無法做到絕對的、完全的完整的正義。但不妨礙人去追求這種絕對的正義;
3、法律不能脫離道德的指引和判斷,法律是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
4、程序正義的重要性就在于人的有限性與絕對正義的關系,(第2條),因此人在追求正義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規(guī)則和秩序去指引,否則就會各行其是,永遠無法得到正義;
5、死刑既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罪犯的尊重。對死者的尊重容易理解,對罪犯的尊重不易理解。只有死刑的威脅,才能讓罪犯真正悔罪,也才能讓人以附上生命代價的形式為自己贖罪,也才能重新拾起做人的尊嚴。(類似于欠債的人,只有還完債才能讓他重新成為一個有尊嚴的自由之人)
二、法理的思辨
1、 人(或生命)不是私人財產,不是工具,不是商品,而是目的;
2、尸體代表的是人的基本尊嚴,這是人類的基本情感,必須得到尊重;
3、認罪、悔罪、離罪是目的,刑罰只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
三、正義的實現(xiàn)
1、程序正義高于實體正義,原因是人的有限性,人無法了解完全的事實和真相,只能通過一定的規(guī)則和秩序去尋找;這必要規(guī)則和秩序就是程序正義;
2、法律不應該也不能排斥社會道德和人類一般情感,與此相反,這兩點必須是司法過程中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道德鼓勵的一定不是犯罪,違反道德的也未必是犯罪;
3、法律有時候也需要通過限制某些群體(如精神障礙者)的自由來保障他們的權益,以防止他們的權益被剝削;同時,也應認識到法律是有限的,并不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
4、人心的敗壞,見多了各種類型、毫無人性、殘忍、荒謬、不可思議的犯罪,讓人不得不承認人心的敗壞;
5、尊重的議題;法律的內涵就是尊重,不可殺人是對他人生命的尊重,不可偷盜和搶劫是對他人財產的尊重等等;當前社會最缺乏的恰恰也是尊重,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階層與階層之間,當權者與普通民眾之間……
四、性刑罰
1、法律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游戲,法律的生命是經(jīng)驗而非邏輯,必須考慮豐富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
2、“同意”不是一個單純的事實問題,而是價值判斷問題;所有事情都內含有價值判斷,沒有不包含價值判斷的事實問題;
3、如果法律失去了對生命的尊重,那么一切道德秩序都將崩塌;
五、閱讀經(jīng)典
1、主要書目《自由·平等·博愛》,詹姆斯·史蒂芬,英國法學家
2、自我反省,人性的幽暗、偽善和驕傲;
3、人是觀念的生物;人是依據(jù)自己的觀念來行事;人與人的沖突往往更多的是觀念的沖突;
4、自由的命題;死水的比喻和水流的比喻——自由是有限制,有規(guī)則的
5、平等的命題;法律意義之下的平等;
6、法律的超驗性;在人定的實在法背后還有更高級的法,或是神意,或是自然法。法律的超驗性權威不是人的理性所創(chuàng)造的,而是寫在歷史、文化、傳統(tǒng)與習俗中,寫在活生生的社會生活中。如果法律沒有超驗的權威,那法治就是一句空話,自由也得不到保障。
7、博愛的命題;普世之愛的唯一合理性在于深厚的信仰背景;“人若不理解上帝對人類罪惡的仇恨,也就無法理解上帝之子作為贖罪羔羊代替人類而死的愛之教義”功利主義必須要有信仰的基石,有對永恒的盼望,否則功利主義一定走向排斥超驗的庸俗功利主義,結出惡之花。
愛必須是以真理為前提的,所謂的無條件的“博愛”否定或消解了這一前提,因而是錯誤的
博愛,對抽象的人的那種無條件的博愛導致的結果就是對具體之人的轄制,以博愛的名義暴力地對待個人,要求個人“博愛”,從而達到某種目的。
后面的閱讀是對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小王子》等哲學家和著作的思考,見仁見智,個人不是很感興趣,這里就略過了。
六、對話
收錄了幾個人對羅翔老師的采訪,主要記述了羅翔老師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經(jīng)歷以及對法治、社會問題的一些思考和想法,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