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與逍遙——評“道家之俠”張無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2019年,金庸的《倚天屠龍記》第N次改編成電視劇重拍并播出。在2019新《倚天》結(jié)尾,明教大獲全勝之際,張無忌拒絕明教教眾擁戴,不肯身登大寶,他刀劈龍椅,卸下明教教主職務,孑然一身奔赴蒙古去尋找不久前離去的心上人趙敏,苦苦尋尋覓覓,終于尋到了正在草原牧羊的趙敏,兩人奔向?qū)Ψ?,緊緊抱在了一起。此后,便是他倆在草原上策馬奔騰的幸福生活了……
“能有幾人,穿過糾纏留初心幾分?”這世上萬丈紅塵,歷盡艱辛奮斗走上巔峰手握大權(quán)之人,又有幾人能看破威權(quán)榮華,始終記得自己當初為何出發(fā)的初心?
金庸筆下的張無忌可以,他是一個不忘初心的真?zhèn)b士。
一部《倚天屠龍記》,張無忌歷盡紅塵俗世江湖風波恩怨情仇,卻始終不曾忘記自己濟世救人功成身退的初心,“大吵大鬧一番后”,大局初定之時,選擇和心上人遠走高飛,回歸自然,從此不問江湖事。
在《倚天》之前的版本中,金庸只寫張無忌最后退出江湖,和趙敏一道歸隱,卻并沒有說他倆最終去了何方。而在最后的《倚天屠龍記》世紀新修版中,金庸則明確寫明無忌最終退出江湖,和趙敏一道離開中原漢地,遠赴趙敏的家鄉(xiāng)蒙古隱居。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合理的修改。
如果退出江湖后,張無忌依然留在中原漢地,朱元璋建立新朝登上帝位后,有“帝王之忍”的朱重八鐵定不會放過無忌,必然千方百計除去他。那么,在此后的歲月中,無忌唯有時時刻刻防備朱元璋手下的各種明槍暗箭、刺殺毒害,一刻不得安生,帥才不及帝王術(shù),張無忌和趙敏最后多半兇多吉少。這一次,平時常優(yōu)柔寡斷的張無忌果斷了起來,毅然選擇和趙敏一道離開中原漢地,遠赴蒙古草原。這一下局面立刻反轉(zhuǎn),當時的蒙古大草原可不在朱明王朝控制之下,朱元璋縱是權(quán)謀高深的帝王,對廣袤的蒙古大地也鞭長莫及。張無忌和趙敏由此終于可以徹底放下江湖的紛紛擾擾,在青青大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策馬奔騰,享受生命的幸福逍遙了。
在《倚天》第二冊中,少年張無忌身中玄冥神掌寒毒,命在旦夕,一代梟雄金花婆婆知道后直呼可惜,而少年無忌心頭卻忽然涌起幾句話:“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這幾句話出自《莊子》,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壽命長短,是勉強不來的。我哪里知道,貪生并不是迷誤?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歸故鄉(xiāng)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他從前求生呢?”金庸在這里引用莊子的話,想說的是對于一個人來說,生未必歡,死未必苦,生死苦樂其實沒有太大分別。
張無忌當時年紀幼小,本不知生命的大道理,但他連續(xù)幾年煎熬于玄冥神掌的陰毒痛苦中,逼臨生死的邊緣。這種獨特的經(jīng)歷,對張無忌的性格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本不是一個哲人,但長期面對死亡的威脅,使他不得不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義,從而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死觀。
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莊子是中國道家的大哲學家,在他的觀念中,萬物是齊一的,皆由道所生,人也不例外。于是當妻子去世時,莊子卻面無悲痛之色,“鼓盆而歌”,活像一個rocker,莊子絕不是不愛自己的妻子,只是看穿了生死,他認為人之生死是氣的聚合與流散,氣聚氣散,人的生死就像四季更迭一樣自然,妻子離去只是先行回故鄉(xiāng)去了,又有什么可傷心難過的呢,我自己還不知何時才能回歸故鄉(xiāng)呢。
瀟灑的莊子看透了生死,也超越了生死,這也是金庸在《倚天》中的豁達哲思?!皝砣缌魉馐湃顼L,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一個人如果真的連生死都看破了,那世上的一切榮華富貴爭權(quán)奪利,對于他/她還有什么意義,還不都是過眼云煙?這也正是《倚天屠龍記》隱藏的主題之一。
還是在《倚天》第二本,當張無忌與小昭困在光明頂秘道中無法找到出口時,善解人意的小昭開口唱了這樣兩首歌:
世情推物理,人生貴適意,想人間造物搬興廢,吉藏兇,兇藏吉。 富貴哪能長富貴?日盈昃,月滿虧蝕。地下東南,天高西北,天地尚無完體。?
展放愁眉,休爭閑氣。今日容顏,老于昨日。古往今來,盡須如此。管他賢的愚的,貧的富的?! ?/p>
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 百歲光陰,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經(jīng)歷一番險象環(huán)生出生入死后,張無忌聽到這樣的歌,回想起自己十余年艱苦備嘗,今日又困處山腹,眼見了無生機,怎么能不“不禁魂為之銷”?此時的張無忌,終于從昔日面對死亡的自我安慰,升華為對生命本質(zhì)的深刻體驗和感悟?!?/p>
既然“天地尚無完體”,既然歲月如流青春易逝人生無常,世間一切形式的“有”都那么短暫無常,那這世上諸多計較算計爭奪執(zhí)著又有什么意義和價值?人生在世,還有什么比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自己做自己的主宰,自己選擇自我的生活方式更重要更有意義呢?
在金庸筆下,張無忌是一個復雜的人。他性格寬厚平和,本不愿意卷入江湖恩怨仇殺中,只是因為民族大義在肩,對明教的責任在肩,他才不得已踏入滾滾紅塵。他既為國為民、仁義為先、充滿人道情懷,同時又優(yōu)柔寡斷。他長期在究竟愛哪個姑娘上舉棋不定,當明教教主時面對政治對手在忍與不忍間左右搖擺,對叛逆的手下在管與不管間當機不斷。他既是真?zhèn)b士,濟世救民不接受任何代價,不求名利不戀權(quán)勢不慕虛榮,同時又不是神化英雄,而是更接近平凡的普通人。
其實,在金庸小說中,江山和江湖都只是俠的行俠仗義之所,一旦恩仇了了,許多俠士就選擇飄然歸隱,回歸自然,享受生命的逍遙自在,張無忌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之一。當然,無忌絕對“吾道不孤”,《笑傲江湖》結(jié)尾,“無行浪子”令狐沖選擇了和他一樣的歸途。






在《倚天屠龍記》結(jié)尾,張無忌終于得以自主選擇了一種適合自己天性的自由生活方式。從此白酒一壺,蹲鴟一盂,白首一人,宛如武俠世界的莊子。無忌此生于愿足矣,幸甚至哉,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