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曾胡治兵語錄

2022-05-04 04:58 作者:天羅地網(wǎng)  | 我要投稿

?[原文](節(jié)選)
????????

一、將 材


????????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則兵不悅服;不勤,則營務鉅細皆廢弛不治; 故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小,與士卒爭毫厘,故又次之。身體嬴弱者,遇勞則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于求備,而茍闕其一,則萬不可以帶兵,故吾謂帶兵之人,須智深勇沉之士,文經(jīng)武緯之才,數(shù)月來,夢想以求之,焚香以禱之,蓋無須叟或忘諸懷。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
????????帶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以上曾語)
????????求將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氣、有智略。天下強兵在將,上將之道,嚴明果斷,以浩氣舉事,一片肫誠。其次者,剛而無虛,樸而不欺、好勇而能知大義。要未可誤于矜驕虛浮之輩,使得以巧飾取容,真意不存,則成敗利鈍之間,顧忌太多,而趨避愈熟,必至敗乃公事。
????????將材難得,上駟之選,未易猝求,但得樸勇之士,相與講明大義,不為虛矯之氣、夸大之詞所中傷,而緩急即云可恃。
????????兵易募而將難求,求勇敢之將易,而求廉正之將難。蓋勇敢倡先是將帥本分;而廉隅正直,則糧餉不欺,賞罰不濫,乃可團結(jié)士心,歷久常勝。將以氣為主,以志為帥。專尚馴謹之人,則久而必惰;專求悍鷙之士,則久而必驕;兵事畢竟歸于豪杰之流,氣不盛者,遇事而先懾,而目先逃,而心先搖。平時一一稟承,奉命惟謹,臨大難而中無主,其識力既鈍,其膽力必減,固可憂之大矣。(以上胡語)
????????右論將材之“體”
????????古來名將,得士卒之心,蓋有在于錢財之外者;后世將弁,專恃糧重餉憂,為牢籠兵心之具,其本為已淺矣。是以金多則奮勇蟻附,利盡則冷落獸散。
????????軍中須得好統(tǒng)領營官統(tǒng)領營官,統(tǒng)領營官須得好真心實腸,是第一要義。算路程之遠近,算糧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強弱,是第二要義。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雖多,調(diào)度雖善,有效有不效,盡人事以聽天已而!
????????璞山之志,久不樂為君用,且觀其過自矜許,亦似宜于剿土匪而不宜于當大敵。
????????揀選將材,必求智略遠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勞苦,二者兼全,乃為上選。(以上曾語)
????????李忠武公續(xù)賓,統(tǒng)兵鉅萬,號令嚴肅,秋毫無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官民,無不爭思倚重。其臨陣安閑肅穆,厚重強固。凡遇事之難為,而他人所畏怯者,無不毅然引為己任。其駐營處所,百姓歡忭,耕種不輟,萬幕無輟,一塵不驚。非其法令之足以禁制諸軍,實其明足以察情偽。
????????一本至誠,勇冠三軍,屢救弁兵于危難。處事接人,平和正直,不矜不伐。烏將軍蘭泰,遇兵甚厚,雨不張蓋,謂眾兵均無蓋也; 囊內(nèi)無余錢,得餉盡以嘗兵。
????????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將材不外智勇二字,有正無奇,迂險而覆;有奇無正,勢極即阻。智多勇少,實力難言,勇多智少,大事難成。而其要以得人為主。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設五百人之營,無一謀略之士,英達之材,必不能成軍; 千人之營無一英達謀略之士,亦不成軍。
????????統(tǒng)將須坐定,能勇敢不算本領外,必須智勇足人知兵,器識足以服眾,乃可勝任??傢氈怯露窒嗉?有智無勇,能說而不能行,有勇無智則兵弱而敗,兵強亦敗。不明方略,不知布陣,不能審勢,不能審機,即千萬人終必敗也。
????????貪功者決非大器。
????????為小將須立功以爭勝,為大將戒貪小功而誤大局。(以上胡語)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wěn)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息,既要精到,又要簡潔。儉以養(yǎng)廉,直而能忍,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曰廣收、慎用、勤教、嚴繩。治事不外四端,曰經(jīng)分、綸合、詳思、約守。(以上曾語)
????????下論將材之“用”
????????古人論將有五德,曰智信仁勇嚴,取義至精,責望至嚴。西人之論將輒曰“天才”。析而言之,則曰天所特賦之智與勇,而曾胡兩公所同唱者,則以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尤為扼要探本之論,亦即現(xiàn)身之說法。咸同之際,粵寇蹂躪十余省,東南半壁,淪陷殆盡,兩公均一介書生,出身詞林,一清宦,一僚吏,其于兵事一端素未夢見,所供之役,所事之事,莫不與兵事相背而馳,乃為良心血性二者所驅(qū)使,遂使其“可能性”發(fā)展于絕頂,武功爛然,澤被海內(nèi)。按其功事言論,足與古今中外名將相頡頏,而毫無遜色,得非精誠所感金石為開者歟?茍曾胡之良心血性而無異于常人也,充其所至,不過為一顯官,否則亦不過薄有時譽之著書家,隨風塵以殄瘁已耳,復可能崛起行間,削平大難,建不世之偉績也哉? (以上松坡評語)
????????

二、用 人


????????今日所當講求——尤在用人一端; 人材有轉(zhuǎn)移之道、有培養(yǎng)之方、有考察之法。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竊疑古人論將,神明變幻,不可方物,幾于百長并集,一短難容,恐亦史冊追崇之詞,初非預定之品。要以衡材不拘一格,論事不可苛細,無因寸朽而棄連抱,無失數(shù)罟以失鉅鱗,斯先哲之恒言,雖愚蒙而可勉。
????????求人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其一,而可得其余。大抵人材約有兩種,一種官氣較多,一種鄉(xiāng)氣較多。官氣多者,好講資格,好問樣子,辦事無驚世駭俗之象,言語無此妨彼礙之弊。其失也,奄奄無氣,凡遇一事,但憑書辦家人之口說出,憑文書寫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猶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一番。鄉(xiāng)氣多者,好呈才能,好出新樣,行事則知己不知人,言語則顧前不顧后。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議先騰。兩者之失,厥咎惟均。人非大賢,亦斷難出此兩失之外。吾欲以勞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氣而姑用鄉(xiāng)氣之人,必取遇事體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趙廣漢好用新進少年,劉晏好用士人理材,竊愿師之。(以上曾語)
????????一將豈能獨理,則協(xié)助之文員武弁在所必需。雖然;軟熟竊不可用,諂諛竊不可用,胸無實際、大言欺人竊不可用。營官不得人,一營皆成廢物;哨官不得人,一哨皆成廢物;什長不得人,十人皆成廢物。濫取充數(shù),有兵如無兵也。
????????選哨官什長,須至勇至廉,不十分勇,不足以倡眾人之氣,不十分廉,不足以服眾人之心。
????????近人貪利冒功,今日求乞差使爭先恐后,即異日首先潰敗之人。屈指計之,用人不易。
????????人才因求才者之智證而生,亦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用人如用馬,得千里之馬而不識,識矣而不能勝其力,則且樂駑駘之便安,而斥騏驥之偉駿矣。
????????古之治兵,先求將而后選兵。今之言兵者,先招兵而并不擇將,譬之振衣者,將不提其領而吉其綱,是棼之也,將自斃。(以上胡語)
????????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后,忠憤耿耿者不可得,此其可為浩嘆也。
????????專從危難之際,默察樸拙之人則幾矣。
????????人才非困厄則不能激,非危心深慮則不能達。(以上曾語)
????????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之知人; 非開誠心布公道,不能盡人之心;非獎其長護其短,不能盡人之力; 非用人之朝氣,不能盡人之才; 非令其優(yōu)劣得所,不能盡人之用。(以上左語)
????????曾謂人才以陶冶而成,胡亦曰人才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可知用人不必拘定一格,而薰陶裁成之術,尤在用人者運之以精心,使人人各得顯其所長,去其所短而已。竊謂人才隨風氣為轉(zhuǎn)移,居上位者有轉(zhuǎn)移風氣之責,因勢而利導,對病而下藥,風氣雖敗劣,自有人挽回之一日,今日吾國社會風氣敗壞極矣,因而感染至于軍隊,以故人才消乏,不能舉練兵之實績,頹波浩浩,不知所屆,惟在多數(shù)同心同德之君子相與提吉維系,激蕩挑撥,障狂瀾使西倒,俾善者日趨于善,不善者亦潛移默化,則人皆可用矣。(以上松坡評語)
????????

三、尚 志


????????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guī),而日趨污下; 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qū)矣。
????????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后,忠憤耿耿者不可極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退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浩嘆者也。
????????今日百廢莫舉,千瘡并潰,無可收拾,獨賴此耿耿精忠之寸衷,與斯民相對于骨岳血淵之中,冀其塞絕橫流之人欲,以挽回厭亂之天心,庶幾萬一有補。不然,但就時局而論之,則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
????????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關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實足以欺世盜名。
????????方今天下大亂,人懷茍且之心,出范圍之外,無過而問焉者。吾輩當立準繩,自為守之,并約同志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墻予。
????????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貌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于一發(fā)。
????????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于人知始。
????????古人患難憂慮之際,正是德業(yè)長進之時。其功在于胸懷坦夷,其效在身體強健。圣賢之所以為圣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yǎng)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于內(nèi)傷。(以上曾語)
????????軍中取材,專尚樸勇,尚須由有氣慨中講求。特恐講求不真,則浮氣、客氣夾雜其中,非真氣耳。
????????人才由磨練而成,總須志氣勝乃有長進。成敗原難逆睹,不足以定人才。
????????兵事以人才為根本,人才以志氣為本。兵可挫而氣不可挫,氣可偶挫而志不可挫。
????????方今天下之亂,不在強敵而在人心,不患愚民之難治,正在士大夫之好利忘義而莫之懲。
????????吾人任事,與正人同死,死亦附于正氣之列,是為正命。附非其人,而得不死,亦為千古之玷,況又不能無死耶! 處世無遠慮,必有危機,一朝失足,則將以薰蕕為同臭,而無解于正人之譏評。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 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 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驟幾,有志、有恒則諸弟勉之而已。
????????凡人心之發(fā),必一鼓作氣,盡吾力所能為。稍有轉(zhuǎn)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
????????余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求臨死之際,寸心無可悔憾,斯為大幸。
????????舍命報國,側(cè)身修行。
????????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以上曾語)
????????天下紛紛,吾曹適丁其厄。武卿侯不云乎:“成敗利鈍,非能逆睹”,則亦殫其心力,盡其職守,靜以待之而已。(以上左語)
????????右列各節(jié),語多沈痛,悲人心之陷溺,而志節(jié)之不振也。今日時局之危殆,禍機之劇烈,殆十倍于咸同之世,吾儕身膺軍職,非大發(fā)志愿,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屬,不足救同胞于苦海,置國家于坦途。須以耿耿精忠之寸衷,獻之骨岳血淵之間,毫不返顧,始能有濟。果能拿定主見,百折不磨,則千災百難不難迎刃而解。若吾輩軍人將校則以躋高位、占厚祿、安福尊榮為志,目兵則以希虛譽、得餉糈為志,曾胡兩公必痛哭于九泉矣。(以上松坡評語)
????????

五、勇 毅


????????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毀而無譽,有恩而無怨。自修者但求大閑不逾,不可因譏議而餒沉毅之氣;衡人者但求一長可取,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材。茍于繞繞者迂事刻求,則庸庸者反得幸全。
????????事會相薄,變化乘除。吾嘗舉功業(yè)之成敗,名譽之優(yōu)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運氣一囊之中,久而彌自信其說之不可易也。然吾輩自信之道,則當于彼賭乾坤于俄頃,較殿最于錙銖,終不令囊獨盛而吾獨敗。國藩昔在江西,湖南,幾于通國不能相容,六七年間浩然不欲復聞世事,惟以造端過大,本以不顧生死自命,寧當更問毀譽?
????????遇棘手之際,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工夫。
????????我輩辦事,成敗聽之于天,毀譽聽之于人,惟在己之規(guī)模氣象,則我有可以自立者,亦曰不隨眾人之喜懼為喜懼耳。
????????軍事棘手之際,物議指摘之時,惟有數(shù)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曰待民不可騷擾;二曰稟報不可諱飾;三曰調(diào)度不可散亂。譬如舟行遇大風暴,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則成敗雖未可知,要勝于他舟之慌亂者數(shù)倍。
????????若從流俗毀譽上討消息,必致站腳不牢。(以上曾語)
????????“不怕死”三字言之易,行之實難。非真有膽,有良心者不可。僅以客氣為之,一敗即挫矣。
????????天下事只在人力作為,到水盡山窮之時自有路走,只要切實去辦。
????????冒險二字勢不能免,小心之過則近于葸,語不云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國家用我輩,既欲稍稍補救于斯民,不可再避嫌怨。須知禍福有定命,顯晦有定時,去留有定數(shù)。避嫌怨者未必得,不避嫌怨者未必失也。古人憂讒畏譏,非惟求一已之福也。蓋身當其事義無可辭,恐讒謗之飛騰,陷吾君以不明之故。故悄悄之憂心,致其忠愛之忱耳。至于一身禍福進退,何足動其毫末哉?
????????膽量人人皆小,只須分別平日膽小,臨時(事)膽大耳。今人則平日膽大,臨時(事)膽小,可痛也已。
????????討寇之志,不以一眚而自撓; 而討冠之功,必須萬全而自立。
????????兩軍交綏,不能不有所損,固不可因一眚而撓其心,亦不可因大勝而有自輕驕敵之心??v常打勝仗,亦只算家常便飯,并非奇事。心念國家艱難,生民涂炭,勉竭其愚,以求有萬一之補救。成敗利鈍,實關天命,吾盡吾心而已。僥幸以圖難成之功,不如堅忍而規(guī)遠大之策。
????????兵事無萬全,求萬全者無一全。處處謹慎,處處不能謹慎。歷觀古今戰(zhàn)爭,如劉季、光武、唐太宗、魏武帝,均日瀕于危,其濟,天也。不當怕而怕,必有當怕而不怕者矣。
????????戰(zhàn)爭之要,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則須挾全力; 不動則已,動則須操勝算。如有把握,則堅守一月、二月、三月,自有良方。今日之人,見敵即心動,不能自主,可戒也。
????????古今戰(zhàn)陣之事,其成事皆天也,其敗事皆人也。兵事怕不得許多,算到五六分,便須放膽放手,本無萬全之策也。(以上胡語)
????????賢達之起,其初類有非常之撼頓、顛蹶戰(zhàn)兢,僅得而全。厄疾生其德術,荼藥堅其筋骨,是故安而思危,樂而不荒。
????????道微俗薄,舉世方尚中庸之說,聞激烈之行,則訾其過中?;蛞载铦嶂?其果不濟,則大**者之口。夫忠臣孝子,豈必一一求有濟哉?勢窮計迫,義不反顧,效死而已矣。其濟,天也;不濟,于吾心無憾焉耳。
????????時事愈艱,則挽回之道,自須先之以戒懼惕厲,傲兀郁積之氣,足以肩任艱鉅。然視事太易,亦易一弊。(以上曾語)
????????人心思亂,不自今日始,亦不自今日止。除日日練兵,人人講武,則無補救之方。練一日得一日之力,練一人得一人之力。
????????時艱事急,當各盡其心力所能,不必才之果異于人,事之果期于成也。遇事每謀每斷;不謀不斷,亦終必亡。與其坐亡,不如謀之。
????????不苦撐,不咬牙,終無安枕之日。近事非從吏治、人心痛下工夫,滌腸蕩胃,必難挽回。(以上胡語)
????????大局日壞,吾輩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
????????強毅之氣,決不可無。然強毅與剛愎有別,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如不慣早起,而強之未明即起;不慣莊敬,而強之坐尸立齊;不慣勞苦,而強之與士卒同甘苦,強之勤勞不倦,是即強也。不慣有恒,而強之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謹。
????????日慎一日,以求事之濟。一懷焦憤之念,則恐無成,千萬忍耐,忍耐千萬?!熬枚粗彼淖?不特處朋友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
????????袁了凡所謂“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子大有長進乎?諺云:“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受授辱之時。務須勵志咬牙,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忝然自餒也。
????????予當此百端拂逆之時,亦只有逆來順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訣、硬字訣而已。
????????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功不敏,一處遲,則百處懈矣。(以上曾語)
????????勇有狹義的、廣義的,及急遽的、持續(xù)的分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臨難不茍,義不反顧,此狹義的、急遽的者也。成敗利鈍,非所逆睹,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此廣義的、持續(xù)的者也。前者孟子所謂小勇,后者所謂大勇,所謂浩然之氣也。右章所列,多指大勇而言,所謂勇而毅也,軍人之居高位者除能勇而不算外,猶須于毅之一字痛下工夫,挾一往無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氣,毀譽榮辱死生皆可不必計較,惟求吾良知之所安,以吾之大勇表率無數(shù)之小勇,則其為力也厚,收效也廣,至于級居下僚(將校以至目兵),則應以勇為唯一之天性,以各盡其所職,不獨勇于戰(zhàn)陣也,即平日一切職務,不宜稍示怯懦,以貽軍人之羞,世所謂無名之英雄者,吾輩是也。(以上松坡評語)
????????

六、嚴 明


????????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賞罰。
????????救浮華者,莫如質(zhì)。積玩之后,振之以猛。醫(yī)者之治瘠癰,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蓋亦當為簡汰,以剜其腐者。痛即訓練,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則武備之弛,殆不知所底止。
????????太史公所謂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識大體而已。后世專尚慈惠,或以煦煦為仁者當之,失循吏之義矣。為將之道,亦以法立令行,整齊嚴肅為先,不貴煦嫗也。立法不難,行法為難,凡立一法,總須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
????????九弟臨別,深言御下宜嚴,作事宜速。余亦深知馭軍、馭吏皆莫先于嚴,特恐明不傍燭,則嚴不中耳。
????????呂蒙誅取鎧之人,魏絳戮亂行之仆,古人處此,豈以為名?非是無以驚眾耳。
????????近年馭將,失之寬厚,又與諸將相距遙遠,危險之際,弊端百出。然后知古人所云“作事威克厥愛”,雖少仍濟。反是,乃敗道耳。(以上曾語)
????????自來帶兵之員,未有不專殺立威者。如魏絳戮仆,穰苴斬莊賈,孫武致法于美人,彭越之誅后至者,皆是也。
????????世變?nèi)找?人心日趨于偽,優(yōu)容實以釀禍,姑息非以明恩。居今日而為政,非用霹靂手段,不能顯菩薩心腸。害馬既去,伏龍不驚,則法立知恩,吾輩任事,盡吾義分之所能為,以求衷諸理之至是,不必故拂乎人情,而任勞任怨,究無容其瞻顧之思。
????????號令未出,不準勇者獨進;號令既出,不準怯者獨止,如此則功罪明而心志一矣。
????????兵,陰事也,以收斂固嗇為主;戰(zhàn),勇氣也,以節(jié)宜提倡為主。故治軍貴執(zhí)法謹嚴,能訓能練,禁煙禁賭,戒逸樂,戒懶散。
????????治將亂之國用重典,治久亂之地宜予以生路。
????????行軍之際,務須紀律嚴明,隊伍整齊,方為節(jié)制之師。如查有騷擾百姓,立即按以軍法。呂蒙行師,不能以一笠寬其鄉(xiāng)人,嚴明之謂也。條侯治兵,不能以先驅(qū)犯其壘壁,整齊之謂也。
????????立法宜嚴,行法宜寬,顯以示之紀律,隱以激其忠良。庶幾懷德畏威,可成節(jié)制之師。若先寬后嚴,竊恐始習疲玩,終生怨尤,軍政必難整飭。(以上胡語)
????????治軍之要,尤在賞罰嚴明;煦煦為仁,足以墮軍紀而誤國事,此盡人皆知者。近年軍隊風氣,紀綱大弛,賞罰之寬嚴每不中程,或姑息以圖見好,或故為苛罰以示威,以愛憎為喜怨,憑喜怒以決賞罰,于是賞不知感,罰不知畏,此中消息,由于人之澆薄者居其半,而由于措施之乖方者亦居其半,當此沓泄成習,委頓疲玩之余,非振之以猛,不足以挽頹風,與其失之寬,不如失之嚴,失其嚴然后知恩,威立然后知感,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此其時矣,是望諸勇健者毅然行之,而無稍餒,則軍事其有豸乎。(以上松坡評語)
????????

十一、兵 機


????????前此為赴鄂救援之行,不妨倉卒成軍;今日為東下討賊之計,必須簡練慎出。若不教之卒,窳敗之械,則何地無之,而必遠求之湖南?等于遼東自詡之豕,仍同灞上兒戲之軍,故此行不可不精選,不可不久練。
????????兵者,陰事也。哀戚之意,如臨親喪; 肅敬之心,如承大祭,故軍中不宜有歡欣之象。有歡欣之象者,無論或為和悅,或為驕盈,終歸于敗而已矣。田單之在即墨,將軍有必死之心,士卒無偷生之氣,此其所以破燕也。及其攻狄也,黃金橫帶,有生之樂,無死之心,魯仲連策其必不勝,兵士之宜慘戚,不宜歡欣亦明矣。
????????此次由楚省招兵東下,必須選百煉之卒,備精堅之械,舟師則船炮并富,陸路則將卒并憤,作三年不歸之想。為百戰(zhàn)艱難之行,豈可兒戲成軍,倉卒成行?人盡烏合,器多苦窳,船不滿二百,炮不滿五百,如大海簸豆,黑子著面,,縱能速達皖省,究竟于事何補?是以鄙見須戰(zhàn)盤二百號,又補以民船載之七八百,大小炮千余位,水軍四千,陸軍六千,夾江而下,明年成行,始略成氣候。否則,名為大興義旅,實等矮人觀場,不值方家一哂。
????????夫戰(zhàn),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國藩于此數(shù)語常常體念,大約用兵無他巧妙,常存有余不盡之氣而已。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chuàng)于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chuàng)于郝昭; 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惟荀?之拔逼陽, 氣己竭而復振; 陸抗之拔西陵,預料域之不能遽下,而蓄養(yǎng)銳氣,先備外援,以待內(nèi)之自斃。此善于用氣者也。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故古人有“花未全開月未圓”之句,君子以為知道。故余治兵以來,每介疑勝疑敗之際,戰(zhàn)兢恐懼,上下悚懼者,其后常得大勝。當志得意滿之候,各路云集,狃于屢勝,將卒矜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
????????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所謂無競惟人也。若不得其人,則羽毛未豐,亦似難以高飛。昔在宣宗皇帝,亦嘗切齒發(fā)憤,屢悔和議,而主戰(zhàn)守。卒以無良將帥,不獲大雪國恥。今欲罷和主戰(zhàn),亦必得三數(shù)引重致遠、折沖御侮之人以擬之。若僅區(qū)區(qū)楚材,日下知名之數(shù)人,則干將、莫邪恐未必不終之折。且聚數(shù)太少,不足以分布海隅,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弱四字,力則指將士之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xù),人才之繼否言之。
????????能戰(zhàn),雖失算亦勝;不能戰(zhàn),雖勝算亦敗。
????????懸軍深入而無后繼,是用兵大忌。
????????危急之際,尤以全軍保全士氣為要。孤軍無助,糧餉不繼,奔走疲憊,皆散亂必敗之道。(以上曾語)
????????有不可戰(zhàn)之將,無不可戰(zhàn)之兵; 有可勝不可敗之將,無必勝必不勝之兵。
????????古人行師,先審已之強弱,不問敵之強弱。
????????兵事決于臨機,而地勢審于平日,非尋常張皇幽渺可比。
????????軍事有先一著而勝者,如險要之地,先發(fā)一軍據(jù)之,此必勝之道也。有最后一著而勝者,待敵有變,乃起而應之,此必勝之道也。至于探報路徑,則須先期妥實辦理。兵事之妙,古今以來,莫妙于拊其背、沖其腰、抄其尾,惟須審明地勢敵情。
????????先安排以待敵之求戰(zhàn),然后起而應之,乃必勝之道。蓋敵求戰(zhàn),而我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整御散,必勝之道也。此意不可拘執(zhí),未必全無可采。
????????臨陣之際,須數(shù)萬人并力,有前有后,有防抄襲之兵,有按納不動以應變之兵,乃是勝著。如派某人守后,不應期而進,便是違令;應期而不進,便是怯戰(zhàn)。此則必須號令嚴明者也。徇他人之意,以前為美,以后為非,必不妥矣。
????????夾擊原是上策,但可密計而不可宣露,須并而不宜單弱,須謀定后戰(zhàn),相機而行,而不可或先或后。
????????不輕敵而慎思,不怯戰(zhàn)而穩(wěn)打。
????????兵分則力單,窮進則氣散,大勝則變成大挫,非知兵者也,不可不慎。敬則勝,整則勝,和則勝,三勝之機,決於是矣。
????????我軍出戰(zhàn),須層層布置,列陣縱橫,以整攻散,以銳蹈瑕,以后勁而防抄襲。臨陣切戒散隊,得勝尤忌貪財。
????????熟審地勢敵情,妥謀分擊之舉,或伺敵之缺點,蹈瑕而入; 或趨敵之重處, 并力而前, 皆在相機斟酌。 惟臨陣切忌散隊, 切戒貪財。得勝之時,尤宜整飾隊伍,勿求痛殺。
????????軍務只應以一處合圍以致敵,其余盡作戰(zhàn)兵、援兵、兜巢動之兵。若處處合圍,則兵力皆為敵城所牽綴,頓兵堅城之下,則情見勢絀。
????????用兵之道,全軍為上策,得土地次之。破敵為上策,得城池次之。古人必四路無敵,然后圍城,兵法所謂“十則圍之”之義也。
????????兵士有須先一著者,如險要之地,以兵據(jù)之,先發(fā)制人,此為扼抗之計,必勝之道也。有須后一著者,愈持久愈神妙,愈老到愈堅定,待敵變計,乃起而乘之,此可為。奇兵而拊其背,必勝之道也。
????????一年不得一城,只要大局無礙,并不為過。一月而得數(shù)城,敵來轉(zhuǎn)不能戰(zhàn),則不可為功。
????????軍人分起行走,相隔二日,每起二千人,若前隊遇敵先戰(zhàn),非必勝之道也。應於近敵之處,飭前茅、后勁、中權,會齊并力,乃可大勝。
????????臨陣分枝,不嫌其散;先期合力,以求其厚。
????????荀悅之論兵也,曰“權,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隨物變化。”誠為用兵之至要。
????????戰(zhàn)陣之事,恃強者是敗機,敬戒者是勝機。軍旅之事,謹慎為先,戰(zhàn)陣之事,講習為上,蓋兵機至精,非虛心求教,不能領會,矧可是己而非人?兵機至活,非隨時謹密,不能防人,矧可粗心而大意?
????????偵探須確、須勤、須速,博訪以資眾論,沈思以審敵情。敵如不分枝,我軍必從其入境之處,并力迎剿;敵如分枝,則我軍必於敵多之處專剿。(以上胡語)
????????凡善弈者,每以棋危劫急之時,一面自救,一面破敵,往往因病成妍,轉(zhuǎn)敗為功,善用兵者亦然。(以上曾語)
????????平日千言萬語,千算萬計,而得失仍只爭臨陣須臾之頃,凡奇謀至計,總在平實處,如布帛菽粟之類、愈近淺易、愈廣大而精微也。
????????凡事過於求好,轉(zhuǎn)多不妥之處,(以上胡語)
????????凡危急之時,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恃之以守,恐其臨危而先亂,恃之以戰(zhàn),恐其猛進而驟退。凡用兵須蓄不竭之氣,留有余之力。(以上曾語)
????????曾胡之論兵極主主客之說,謂守啟為主,攻者是客。主逸而客勞,主勝而客敗,尤戒攻堅圍城,其說與普法戰(zhàn)爭前法國兵學家所主張者殆同 (其時俄土兩國盛行此說)。其論出師之前之準備,宜十分周到,謂一械不精不可輕出,勢力不厚不可成行,與近今之動員準備用意相合,其以全軍破敵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為意,所見尤為精到卓越,與東西各國兵學家所倡道者如出一輒。臨陣分枝宜散,先期合力宜厚二語,尤足以賅括戰(zhàn)略、戰(zhàn)術之精妙。臨陣分枝者,即分主攻、助攻之軍,及散兵、援隊、預備隊之配置等是也。先期合力者,即戰(zhàn)略上之集中、展開及戰(zhàn)術上之開進是也。所論諸端,皆從實行后經(jīng)驗中得來,與近世各國兵家所論若合符節(jié),吾思先賢不能不馨香崇拜之矣。(以上松坡評語)
????????

十二、戰(zhàn) 守


????????凡出發(fā)隊伍,有宜速者,有宜遲者。宜速者,我去尋敵,先發(fā)制人也。宜遲者,敵來尋我,以主待客也。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后衰,主氣先微而后壯。故善用兵者,每喜為主,不喜作客。休祁諸軍但知先發(fā)制人一層,不知以主待客一層; 加之探報不實,地勢不審,敵情不明,徒能先發(fā)而不能制人。應研究此二層,或我尋敵,先發(fā)制人;或敵尋我,以主待客,總須審定乃行。切不可以兩層一無所見,貿(mào)然出隊。
????????師行所至之處,必須多問多思,思之于己,問之于人,皆好謀之實跡也。昔王璞山帶兵,有名將風,每與敵遇,將接仗之前一夕,傳各營官齊集,與之暢論敵情、地勢,袖中出地圖十余張,每人分給一張,令諸將各抒所見,如何進兵、如何分枝、某營埋伏、某營并不接仗,待事畢后專派追剿。諸將官一一說畢,璞山乃將自己主意說出,每人發(fā)一傳單,既議定之主意也。次日戰(zhàn)罷,有與初議不符者,雖有功亦必加罰。其平日無事,每三日必傳各營官熟論戰(zhàn)守之法。
????????一曰:扎營宜深溝高壘,雖僅一宿,亦須為堅不可拔之計。但使能守我營壘,安如泰山,縱不能進攻,亦無損于大局。一曰: 哨探嚴明,離敵既遠,時時作敵來撲營之想。敵來之路、應敵之路、埋伏之路、勝敵追擊之路,一一探明,切勿孟浪。一曰; 痛除客氣,未經(jīng)戰(zhàn)陣之兵,每好言戰(zhàn),帶兵者亦然。若稍有閱歷,但覺我軍處處暇隙,無一可恃,不輕言戰(zhàn)矣。
????????用兵以渡水為最難,不特渡長江大河為難,即偶渡漸車之水、丈二之溝,亦須再三審慎,恐其半渡而擊,背水無歸,敗兵爭舟,人馬踐踏,種種皆兵家所忌。
????????隘路打勝仗,全在頭敵,若頭敵站腳不住,后面雖有好手,亦被擠退。(以上曾語)
????????戰(zhàn)守機宜,不可紛心,心紛則氣不專、神不一。交戰(zhàn)宜持重,進兵宜迅速,穩(wěn)扎猛打,合力分枝,足以括用兵之要。
????????軍旅之事,守於境內(nèi),不如戰(zhàn)於境外。
????????軍事之要,必有所忌,乃能有所濟;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若處處設備,即十萬兵亦無尺寸之效。
????????防邊之要,不可處處設防。若處處設防,兵力必分,不能戰(zhàn)亦不能守。惟擇其緊要必爭之地,厚集兵力以守之,便是穩(wěn)固。
????????碉卡之設,原所以省兵力,予地方官以據(jù)險慎守之方。有守土而無守之之人,雖天塹不能恃其險,有守人而無守具,雖賁獲無所展其長。
????????有進戰(zhàn)之營,必須留營作守;假如以十營作前茅、為戰(zhàn)兵,即須留五營作后勁、為守兵。其留后之兵尤須勁旅,其成功一也。不可爭目前之微功,而誤大局。
????????有圍城之兵,須先另籌打仗之兵;有臨陣打仗之兵,必須安排后勁,或預杜抄后之敵、或備策應之舉。
????????扼要立營,加高加深,固是要著,惟須約束兵丁,不得滋擾,又須不時操練,使步法整齊,技術精熟,庶戰(zhàn)守皆能有備。
????????右揭戰(zhàn)守之法,意括而言賅,曰攻戰(zhàn)、曰守戰(zhàn)、曰遭遇戰(zhàn),曰局地戰(zhàn),以及防邊之策、攻城之術,無不獨具卓識,得其要訣。雖以近世戰(zhàn)術之日新月異,而大旨亦不外是,其論夜間宿營,雖僅一宿,亦須深溝高壘,為堅不可拔之計,則防御之緊嚴,立意之穩(wěn)健,尤為近世兵家所不及道者也。(按: 咸同時戰(zhàn)爭兩方多為不規(guī)則之混戰(zhàn),來去飚倏,不可端倪,故扎營務求堅固,以防侵襲。)
????????曾胡論兵極重主客之見,只知守則為主之利,不知守反為客之害,蓋因其時所對之敵,并非節(jié)制之師,精練之卒,且其人數(shù)常倍於我,且兵器未如今日之發(fā)達,又無騎、炮兩兵之編制,耳目不靈,攻擊力復甚薄弱,故每拘泥於地形地物,攻擊精神未由奮興,故戰(zhàn)術偏重於攻擊防御,蓋亦因時制宜之法。近自普法、日俄兩大戰(zhàn)役以后,環(huán)球之耳目一新,攻擊之利昭然若揭,各國兵學家舉凡戰(zhàn)術、戰(zhàn)略,皆極端主張攻擊。茍非兵力較弱,或地勢、敵情有特別之關系,無復有以防守為計者矣。然戰(zhàn)略,戰(zhàn)術須因時以制宜,審勢以求當,未可稍事拘滯,若不揣其本,徒思仿效於人,勢將如跛者之競走,鮮不蹶矣。兵略之取攻勢固也,必須兵力雄厚,士馬精練,軍資(軍需、器械)完善,交通便利,四者均有可恃,乃足以操勝算; 四者之中,偶缺其一,貿(mào)然以取攻勢,是曾公所謂徒先發(fā)而不能制人者也。普法戰(zhàn)役,法人國境之師,動員頗為迅速,而以兵力未能悉集,軍資亦虞缺乏,遂致著著落后,陷於防守的地位。日俄之役,俄國以交通線僅恃一單軌鐵道,輸運不繼,遂屢為優(yōu)勢之日軍所制,雖迭經(jīng)試取攻勢,終歸無效。以吾國軍隊現(xiàn)勢論,其數(shù)則有二十余鎮(zhèn)之多,然續(xù)備、后備之制尚未實行,每鎮(zhèn)臨陣至多不得過戰(zhàn)兵五千,須有兵力三鎮(zhèn)以上,方足與他一鎮(zhèn)之兵相抗衡,且傷亡,無從補充,是兵力一層,絕難如鄰邦之雄厚也。
????????今日吾國軍隊能否說到精練二字,此稍知軍事者自能辨之,他日與強鄰相角逐,能否效一割之用,似又難作僥幸萬一之想。至於軍資、交通兩端更瞠乎人后。如此而曰吾將取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最利之攻勢,烏可得也?鄙意我國數(shù)年之內(nèi),若與他邦以兵戎相見,與其為孤注一擲之舉,不如采用波亞戰(zhàn)術,據(jù)險以守,節(jié)節(jié)為防,以全軍而老敵師為主,俟其深入無繼,乃一舉而殲除之。昔俄人之蹴拿破倫於境外,使之一蹶不振,可借鑒也。(以上松坡評語)
????????[鑒賞]
????????《曾胡治兵語錄》,是一部近代語錄體兵書,為中國近代軍事家蔡鍔編著。全書12章,14000余字。清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蔡鍔就任云南新軍協(xié)統(tǒng)時,摘取晚清軍事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曾國藩、胡林翼的論兵言論,分類編輯成《曾胡治兵語錄》,每章后加評語。曾胡二人在政治上是反動的,但在軍隊建設和作戰(zhàn)指揮上有許多獨到之處,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有一定地位。作者編撰該書的目的在于“厲兵秣馬,驅(qū)逐列強”,以實現(xiàn)從軍事入手救國救民的道路。1917年由上海振武書局刊行。
????????作者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生于1882年,湖南邵陽人。1898年入長沙時務學堂。接受了梁啟超等人維新思想的影響。1900年赴日本,先后畢業(yè)于成城學校和陸軍士官學校,曾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1904年回國后 在江西、湖南、廣西等地從事軍事教育工作。1911年在云南任新軍第19鎮(zhèn)第37協(xié)協(xié)統(tǒng),后任云南軍都督府都督、袁世凱總統(tǒng)府參政院參政、四川督軍兼省長等職。1915年,蔡鍔聯(lián)合云南將軍唐繼堯和國民黨軍人李烈鈞等,組成“護國軍”討袁,實行護國戰(zhàn)爭。他運用近戰(zhàn)和迂回包圍戰(zhàn)術,與北洋軍鏖戰(zhàn)川南等地,取得護國戰(zhàn)爭的勝利。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立下了不朽的功績。蔡鍔一生注重學習兵法,研究軍事理論,特別是注意研究總結(jié)世界先進軍事經(jīng)驗,先后編著了《軍國民篇》、《曾胡治兵語錄》、《軍事計劃書》、《五省邊防計劃》等軍事著作,成為國內(nèi)僅有的幾名具有先進軍事思想的軍事家之一。朱德同志稱他:“思想敏捷,知識豐富,見解精辟,堅韌和無私。”蔡鍔病逝后,孫中山寄贈挽聯(lián)寫道:“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br>????????《曾胡治兵語錄》分《將材》、《用人》、《尚志》、《誠實》、《勇毅》、《嚴明》、《公正》、《仁愛》、《勤勞》、《和輯》、《兵機》、《戰(zhàn)守》12章。前10章為治軍問題。蔡鍔認為,作為軍人,首先必須渡同胞于苦海,置國家于坦途。他主張選將要慎重,為將要智勇兼?zhèn)?能耐勞苦,嚴明號令;強調(diào)練兵要嚴格,要“修養(yǎng)其精神、鍛煉其體魄、嫻熟其技術”。平時必須竭盡全力,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把技術練精,把戰(zhàn)術練活。蔡鍔認為,只有選好各級帶兵的人,使他們能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把各自管轄的部隊帶好,才能使整個軍隊建設好。他認為軍官一要有為捍衛(wèi)中華民族利益而獻身的精神,二要誠實,三要有真才實學和實干精神。蔡鍔提倡軍隊平時的一切活動,包括內(nèi)務生活、教育訓練、行政管理等各個方面都必須以戰(zhàn)爭需要為前提,以能效命疆場為歸宿。他十分強調(diào)軍隊必須實行嚴格的紀律,并做到賞罰分明。對違犯軍紀的官兵,必須“振之以猛”。他認為用兵要愛兵如子,以父母心腸,愛護士兵。該書后2章為戰(zhàn)略戰(zhàn)術問題。講究持重穩(wěn)慎,主張無充分準備不輕言戰(zhàn)。以“戰(zhàn)挾全國,穩(wěn)扎猛打”為特點,重視以主待客持久待變,提出“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戰(zhàn)法重奇正,認為“有正無奇,遇險而復;有奇無正,勢極即阻?!惫首⒅亍稗云浔?、沖其腰、抄其尾。”防守強調(diào)掌握重點,認為“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故選擇緊要必爭之地,厚集兵力,不處處設防。進攻重機宜,必審敵情、地勢,“以整攻散,以銳蹈瑕?!毙兄怪刂斏?每住必深溝高壘,堅不可拔。強調(diào)戒貪小功而誤大局,“懸軍深入而無后繼是用兵大忌”??傊?戰(zhàn)略戰(zhàn)術須“因時以制宜,審勢以求當,未可稍有拘滯?!彼炔凰朗卦⒑爸魇夭恢鞴ァ?又不被當時西方兵學家“極端的主張攻擊”所左右,而是根據(jù)清末中國裝備不如鄰邦和軍費匱乏、交通落后的特點,提出了誘敵深入的戰(zhàn)略設想。他說:“我國數(shù)年之內(nèi)若與他邦以兵戎相見,與其孤注一擲之舉,不如采取波亞戰(zhàn)術,據(jù)險之守,節(jié)節(jié)為防,以全軍而老敵師為主,俟其深入無繼,乃一舉殲除之。昔俄人之蹴拿破侖于境內(nèi),使之一蹶不振,可借鑒也”。這種從本國實際出發(fā)研究軍事學術的思想方法就是非??少F的。
????????《曾胡治兵語錄》,對治軍作戰(zhàn)提出了許多具有進步意義的見解,有一定的軍事學術價值。1924年蔣介石將此書作為黃埔軍校教材,并增輯了《治心》 一章以《增補曾胡治兵語錄》出版。1943年八路軍《軍政雜志》曾出版《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白話句解》,1945年八路軍山東軍區(qū)重印出版。但是,曾國藩、胡林翼都是清咸豐年間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劊子手,其軍事思想主要是從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反映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立場,應予注意和批判。蔡鍔本人軍事思想也包含著某些片面的甚至唯心的東西。如在《曾胡治兵語錄》的序言和按語中,過分地宣揚曾國藩、胡林翼的所謂“良心和血性”,斷言“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尤為扼要”等等。此外,他只強調(diào)軍事方面的改革,不涉及政治制度的變革,這在封建王朝或軍閥專制的中國,是根本行不通的。


曾胡治兵語錄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金湖县| 启东市| 根河市| 沧源| 荥经县| 五原县| 宣汉县| 海盐县| 江永县| 津南区| 南郑县| 读书| 蓬安县| 石首市| 桦南县| 上栗县| 安陆市| 梅河口市| 安溪县| 金溪县| 茌平县| 曲周县| 绵竹市| 连城县| 五河县| 灌云县| 阳谷县| 海原县| 远安县| 巴东县| 北川| 五莲县| 天气| 长垣县| 平凉市| 庆元县| 晋中市| 玉山县| 丰城市| 宝清县| 临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