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超外卡新制度!上限四個名額!新賽季或?qū)嵤?/h1>
對于南美和世界各地的球星而言,和其他歐洲地區(qū)相比,英超并不是一個好混的地方。那里工資倒是不錯,但無論是氣候,亦或是生活習慣,英倫三島和歐洲其他地區(qū)到底有差別。最難的一點,自然是英國本土的勞工證制度,因為這一機制的存在,即便英足總大開金口,外國球員想來英超碰運氣,多少也會有點壁壘。

為了吸引外籍球員加入,英超專門開發(fā)了ESC制度,如果一名球員在理論上可以為英超做出“杰出貢獻”,那么他便可以繞開勞工證制度,獲得在英超效力的外卡資格。這樣的制度在許多歐洲國家早已展開,以法國為例,法甲俱樂部可以有4名非歐盟球員名額,如果吃進的球員來自法語區(qū),比如阿爾及利亞或者法屬西非這樣的前法國殖民地,這些球員還可以獲得勞工證系統(tǒng)的豁免權(quán)。
而在相關勞工證方面,英足總終于做出了適度讓步:如果一家俱樂部的英格蘭本土球員總上場時間百分比達到或超過30%,將自動獲得第三個ESC名額,如果達到35%,則自動獲得第四個ESC的名額。乍一看,這個制度很像某聯(lián)賽搞出的u23政策,本土年輕球員出場時間越多,外援出場就更自由——至于具體的區(qū)別,就不是一篇文章能說清楚的了……

拿紅魔舉個例子曼聯(lián)上賽季本土球員上場時間占比是27.45%,外援占72.55%。距離30%這條線差2.55%,約970分鐘,這樣的數(shù)據(jù)讓他們能排在英超第12位。按照這一新規(guī),紅魔只要更換一個主力輪換級別的位置,就能至少再拿一個外卡資格了。
至于出臺新貴的直接原因,想想倒也容易:海外球員不容易來英超,紛紛流入歐洲市場,英超想買人,就只能南下去歐洲球隊進貨。久而久之,包括英超在內(nèi)的一堆金元俱樂部養(yǎng)活了一堆黑店,也養(yǎng)大了歐洲球隊的胃口。這時候出臺這項法案,有點斷人財路的意思,但看著歐洲大陸的球隊從南美買來恩佐這樣的小妖,半年后就能翻個五六倍賣到英超,又有哪支球隊能禁得起這樣的考驗?

在曼城拿下歐冠冠軍后,英超在近五年的歐冠里拿下了三個冠軍,目前的英超已是世界第一聯(lián)賽。這種背景下,英超還想著降低各球隊的流通成本,按照這個節(jié)奏下去,無論是西甲的老勢力,還是巴黎這樣的新貴,短時間內(nèi)很難和英超競爭了。

當然了,這種機制下,英足總扶植自家球員的心思依然在。將外籍球員名額與本土球員出場時間掛鉤,說明英國本土球員不僅要有數(shù)量,還要有質(zhì)量了。這一政策的出臺,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解釋英格蘭球星轉(zhuǎn)會的復雜:切爾西敢卡著芒特不放去曼聯(lián),西漢姆聯(lián)敢摁著賴斯,看阿森納和曼城坐地起價,很大程度上都是借了這一政策的勢頭,至于卡爾文-菲利普斯這樣的釘子戶,因為重用本土球員的趨勢,搞不好還讓瓜迪奧拉再搶救一下呢……
文:池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