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車,目送"青春"駛離站臺
一.三個鏡頭
至于通感(synesthesia), 我們當然可以假想它是我們天然的(natural)審美秩序的一部分。但我們要知道,如果你對一個古代的東方農(nóng)民念詩"那午后奶油味的陽光",他可能會不解地問"什么是奶油?"。
如果我說"下車,目送青春駛離站臺",這已然成為了一次想象的冒險。但我們不妨繼續(xù)幻想"這個站臺是什么樣子的?"。
我們想象一個人從"青春號列車"上走下來,隨后轉(zhuǎn)身,看著列車離開。我們把鏡頭設(shè)在這個人的背后,讓人的視線與鏡頭的方向保持一致。這是一個鏡頭。
我想到的第一個鏡頭是這樣的。
"車站建在半山腰上,面朝大海,兩側(cè)是樹木蔥蘢的山。盛夏時節(jié),蟬鳴。大海鮮艷的藍,白色的浪尖閃耀著,拍擊著山邊的石。
車站很小,旁邊生著幾棵樹,開著花,兩個座位上落著枯葉或者花瓣。一個穿著白襯衫,黑褲子的青年走下來,隨后面朝大海,一只手插著腰上。"
我想到的第二個鏡頭是這樣的。
"城市中陰雨連綿的傍晚,小車站,在一個居民區(qū)旁,灰墻,灰馬路。水裹挾著污泥涌向下水道口,聲音。
一個穿著白襯衫黑褲子的青年走下來,轉(zhuǎn)過身看著車離開,坐在椅子上,水珠從站臺的棚頂四周滴落。低頭,他在想著些什么。"
我想到的第三個鏡頭是這樣的。
"喧鬧的城市,洶涌的人流,中午。同樣灰色的城市,我們不妨說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他走下車,白襯衫,黑褲子。人群向路的對面涌去,一千個穿著白襯衫黑褲子的頭浮動著。他沒有目送車的離開,而是一頭扎進人流中,成為第一千零一個頭。"
第一個鏡頭是一個幻象,是一種文學橋段。第二個鏡頭是《漂流少年》中的畫面。第三個鏡頭則是一種抽象的提煉:抽象的"生活"與真實的城市一樣嘈雜而空洞。
二.一段私人性的敘述
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
我的青春結(jié)束了。
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件發(fā)生,沒有什么轉(zhuǎn)折點,沒有現(xiàn)實將幻想擊碎。時候到了,車上的提示音不必震耳欲聾,乘客自己就會下車。
如果說真的有什么誘因的話,也許是觀看《漂流少年》。作品中的最后一集,長良走出了那個下著雨的車站,說"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未來還很長。"這讓我開始想,三天后,想通了,沒哭,在這里寫這篇文章。
我意識到,那個無憂無慮的中學時代過去了。大學意味著責任與雜事,意味著官僚主義,意味著更加直白的拜金與浮華。當然,已經(jīng)領(lǐng)教了一年了,不算得心應(yīng)手,也是習以為常,還有著一絲孩子的倔強,心中嘲諷著個剛剛進入的美麗新世界。
真正讓我悲傷的,不是"逝去的青春",而是我根本就沒有一個青春可以逝去。仿佛坐在三級車廂里,十五公里的車程,在貧民窟里下車,鐵屋子里昏睡的人不知道氧氣的甜美。這時一個人興沖沖地走到身邊同你講"青春號上沿途的風景"。
我度過了一段并不愉快的初中時光與一段更加不愉快的高中時光。出于一種實用主義的考量,我將原因完全歸結(jié)于我自己:行為怪誕,衣衫不整,不善與他人交往,自視清高,才學淺薄…畢竟怪罪于他人并不能帶來什么實際的改變。但是現(xiàn)實是,那是相當孤獨的七年,沒有體會到世界的紛繁,狂亂,不計責任的虛無縹緲的炫麗多彩,當時我將之歸結(jié)于庸俗;也沒有尋找到一個所謂的心靈上的知已,那是我當時一個可笑的幻想。時間就這樣路過了一個虛度光陰的人。
七年結(jié)束了,我,就像一個刮老干媽罐底的人,許久才刮出一兩滴紅色的油:幾十本書;兩三個"行過"的朋友;校車上用英語講的黃段子;一張差強人意的錄取通知書;一次在學校布告板上為期二十分鐘的罷課運動;一個下午的一點三十二分,當時我從校車上下來,天上大風,校門對面的湖水鉛灰色,澎湃洶涌沖上岸,我忘了時間。
也許對于俳人,這點經(jīng)歷已經(jīng)能夠?qū)懗鲶@天動地的詩了。但是有人告訴我另一種可能,事后想來,這種可能不關(guān)乎于日程表或零花錢,而是關(guān)于人的可能,或者更直白的說,關(guān)于愛的可能。
早戀啊,教育學者們?nèi)缡钦f!然而,不管是怎樣的校規(guī),怎樣的的凌辱,十四五歲的戀人們還是像春天的麥子一樣長出來,紀律的鐮刀怎么收割也收割不完。那會是一段夢幻的經(jīng)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啊,不必拋下責任的錨,不必思前想后,也聰明不到去思前想后。
我沒能經(jīng)歷,我只是幻想。當年的我幻想這些表面的快樂背后是痛苦:今日的痛苦與來日的痛苦。今天,我寧愿去幻想的:那是幸福的。
一個洪都拉斯的香蕉農(nóng)被地主請去吃了一次抹了鵝肝醬的面包,隨后一生貧困,吃炸香蕉片與糙米飯。如果他事前可以做出這樣的選擇:"去不去赴宴"。當年的,我會說:Non;現(xiàn)在我只會說:Sì,se?or。這是個永遠分不出對錯的倫理學問題。但我,這個錯失了機會的香蕉農(nóng),這個面對希始終一言不發(fā)的長良,后悔了。
大學之后,不再有當年的夢幻了,愛情中充滿了雜質(zhì),即使是純粹的愛情,也帶上了生活瑣碎的枷鎖。人生是毫無悲憫的單程列車,我經(jīng)過了,我錯過了。
這是一種殘忍的斷裂,一種天人永隔,一種目光跨過大海,望著遠方麻風病島中家人的悲情。只不過,那個家人是我過去的自己,或者說我的一段經(jīng)歷。
我繼續(xù)在車站等待下一輛車,下車,上車,下車,上車…最后一站是海邊墓園。
三.死亡的幾種形態(tài)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day!
我們常常認為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那一刻,冉阿讓祝福著那兩個孩子;嚴監(jiān)生貪戀的那一根燈芯;凱撒高喊著最后一句唾罵"E tu, bruto?";馬克思還在長椅以上思想著。但,這是一種狹隘的觀點,死亡用一種更加博大也更加溫和的方式將我們包裹。
自出生的那一刻我們便不斷地失去著什么,生活中的片段,或是自己的肉體,不斷地墜入那時間的河中。俗話說得好"人生如逆旅",我們溯洄從之,無時無刻不在告別著些什么。乳牙落盡之后,剩下的牙只得單向地走向泛黃,脫落,不復再生;落在身上的傷口,成了我們一生的標記;童年逝去了,我們懵懂地和小王子與彼得潘告別;青春逝去了,我們和長良與希告別;那漫長的,似乎一眼望不到頭的成人時代也過去了,昔日的革命者墮落為老頑固;最終,我們走向一個終點:一方黃土,懸崖下的大海,野狼的犬牙……也許有人憑吊,但這又與我們有什么關(guān)系?我們已經(jīng)上車了,或者說,我們死去了。
死亡是一個為期一生的歷程,離開子宮的一刻我們便開始死亡,下葬的一刻只是最后的高潮,恢弘的管樂,或者幽怨的哨笛:悄無聲息也是高潮的一種。
死與生!多么可愛的一對辯證法!我們活了一輩子,也死了一輩。死神如一個辛勤的農(nóng)夫,拾起我們?nèi)松鷪@地上的碎石。那些堆積如山回憶與收藏,巨大的熔爐中化作青煙與灰塵。而當我們的尸骨也一同落入精煉的火時,隨后落入其中的,便是我們的名聲,在世上留下的痕跡,最后,世人回憶中我們的面容…
四.《漂流少年》,夢與漂流少年
夏は終りました
如果存在什么所謂的純粹藝術(shù)的話,藝術(shù)便是一個造夢機器。
漂流少年不是造夢機器,它用無比凌厲的方式,在最后把我們踢出了夢。那個雨中的車站"杯子碰在一起,都是夢碎的聲音"。漂流世界的夢幻,浮華,永生,無盡的可能,在一場連綿不絕的雨中消融。
一場夢啊,一場漂流的夢,一個少年的夢。夢中有一個引路的天使,給了少年成長的可能。但是天使留在夢里,少年走了出來。生活還得繼續(xù),太陽照常升起。
我的夢已結(jié)束了,一場噩夢結(jié)束了,沒什么好說損失的。只是在旁人講美夢時,我只得痛哭于我的無能。
五.第四個鏡頭,一個少年的選擇
I sing of joy and anguish
I sing because I have to sing
To leave my mark on the land
To say the forbidden things.
一個少年走下青春的列車。他取下身后的背包,取出一把小鏟子,挖了一個小小的坑,L 。他取出背包中他想丟棄的一切:他的無知:這是他將用一生去克服的罪惡;他的孤芳自賞:他將學會謙卑;他對眾人與時代的怨恨:他將學會寬容的對待這個世界上不幸的人;以及一切那些渴望回到青春的愚蠢的幻想,關(guān)于不老泉的三行詩,動畫中那些人造的青春天堂…他把這些埋在土里。
他包中留著還要繼續(xù)帶著的東西:他的理想,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他對人類同胞的同情,他對死亡的敬畏,他的筆,他的紙,他的博爾赫斯,以及一顆敞開的心:去追求屬于自己的希,也許彼此照亮,彼此指引吧!
轉(zhuǎn)過身去,空無一人的車廂還停在站臺上。他不目送青春的離開,也不在車站上等待下一輛列車的到來。他離開車站,穿過蜿蜒的山間小路,走在海邊的懸崖上,路上長滿了玫瑰與百合,枯柏與荊棘,閃電穿過夏日的天空,大海咆哮,呼喚著瓦爾帕萊索夏天不該有的雨。少年在山里走著,看著山腳下名為"童年""青春""成年""老年"的列車載滿人類,穿過歲月黃灰色嶙峋的峽谷,走向海邊的終點。
已經(jīng)年邁的他,那個少年,依然在山間游蕩,也許已經(jīng)在山頂建造了一座燈塔,也許他已經(jīng)見到希了吧?我不清楚,我只知道他依然在大地上留下自己的痕跡;依然在體驗著生活的悲喜。
他走出了青春的夢,但他對世界依然一片赤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