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網課爆破”的面具,我看見了自己


前段時間的網課爆破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輿論沸騰,群情激奮。
人們再一次意識到普通人與“惡”之間的距離,比我們想象的要近。
社交網絡讓人們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也出現了更加多的變量。人們的善意和惡意可以在極端的時間內釋放在一個精確、渺小的個體身上。
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但反思永遠不應該停止。我們需要知道普通人為何可以變成面目可憎的施害者,也要知道在傷害發(fā)生之后,如何應對。
?作者?| 楊若琳
?編輯?| 程遲
11月2日,河南省新鄭市第三中學的劉老師上網課后在家中不幸去世。她的女兒發(fā)微博稱,劉老師在上網課時,有人入侵直播間擾亂課堂,故意播放刺耳音樂、進行語音辱罵。
這一事件把“網課爆破”一詞帶入了公眾視野,也讓人們重新關注網絡暴力。
“網課爆破”是指入侵網絡課堂并以極端方式擾亂教學秩序的行為。入侵者也被稱為“網課爆破手”。他們組成社交群組,“接單子”、交流入侵技巧、分享搗亂快感。一些學生向網課入侵群發(fā)送“求爆破,下午X點”等網課信息后,群里的爆破手便準備“干活”。
他們口中的“活”更類似于一場以終結課堂為得分點的游戲。有爆破手曾向媒體表示,自己這么做并沒有報酬,只是為了好玩。
面對惡性事件,人們會問:怎么有人能夠如此殘忍地對待他人?在網課爆破相關報道的評論區(qū)里,人們聲討邪惡行徑、批斗爆破團。
只是,除了唾棄并懲罰惡,我們還能做什么來終止惡?
也許先將群情激憤放在一邊,探究惡的機制、反省每個人身上惡的種子,才是那扇能帶我們走得更遠的窄門。

邪惡是他們的,我只覺得可惡?
威廉·布萊克說:“殘忍長著一顆人心,嫉妒長著一張人臉”。我們習慣了把惡放在“惡的他人”這樣的語境里討論,卻忘記惡亦是一種存在于自身的普遍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關于邪惡的哲學思考》中,哲學家拉斯·弗雷德里克·H.史文德森從道德的范疇討論邪惡,歸納了人的道德本性及幾種類型的邪惡。
史文德森認為,人的本性既不善良也不邪惡,“歸根結底我們是自由的,所以不能立場明確地站在善良或邪惡的陣營里”。

[挪] 拉斯·弗雷德里克·H.史文德森 著,丁敏 譯
?閱想時代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1-1
邪惡存在于每個人身上,因為我們都是自由、道德的人。根據行惡的動機,邪惡可以被分為四種:惡魔般的邪惡、工具性的邪惡、理想主義的邪惡、愚昧的邪惡,它們可以共存于一個惡行上。
“惡魔般的邪惡”——愛上沉淪本身、為了行惡而行惡,很符合網課爆破手們玩樂的心態(tài)。入侵網課、決定網課的存亡,令爆破手享受到了掌控感。有爆破手稱爽感來自于“隔著屏幕能感覺到老師想打死你,卻碰不到你,甚至不知道你是誰?!绷顚Ψ酵纯嗖⒉皇潜剖值哪繕耍瞧淙〉弥錂嗪妥⒁饬Φ氖侄?。
然而,將他人視作享樂工具并非惡魔所為。妖魔化作惡者,仍是在重復其“物化他人”的罪惡。
網課爆破事件中,我們也能看見“愚昧的邪惡”。這類行惡者不屑于反思其行為善惡與否,或是遵循了錯誤的思考模式、缺少了解的路徑。一個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應當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于平庸的惡的報告》中漢娜·阿倫特對阿道夫·艾希曼的分析。
依阿倫特所言,艾希曼雖然是“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但并不是一個瘋子,而是一個普通人。納粹的殺人鏈條上有許多類似的普通人,他們不假思索地執(zhí)行命令,最終共同導致了可怕的災難。
“德國社會的八千萬人,曾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以相同的自欺欺人、謊言和愚蠢隔絕于真相和現實之外,所有的這些自欺、謊言和愚蠢也都深深根植于艾希曼的頭腦?!?/span>

[美] 漢娜·阿倫特 著,安尼 譯
譯林出版社,2017-1
區(qū)分真?zhèn)慰简炛胀ㄈ诵畔z索和批判思考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后真相時代,確認何為正確、正義的立場已是個升級的難題。當泄露網課信息、“引狼入室”的學生們開始感覺到爆破的殘暴時,他們的叫停聲尷尬地夾在笑聲與哭聲之中。
這給所有人上了重要一課——要對自己作惡的可能性保持敬畏而謹慎的態(tài)度。有一種“惡”是潛藏在所有行為中可能擦槍走火、傷及無辜的不周全思考。如果我們輕率地把“惡”打包為獨立的概念并與之劃清界限,我們就看不見身邊的一個個陷阱。
把惡人當做靶子的角斗場上一次又一次揚起審判的狂風,不應讓落下的塵埃掩蓋住“正義者”心中惡的種子。


被隨意吹散的沙粒,帶來了狂暴
在群體中,個體容易淪為無意識的提線木偶。
人多勢眾,個體相信群體能夠勝利;隱姓埋名,個體相信可以免于負責。獲取了力量和掩護的人性本能,在群體中得到了釋放。在強烈的暗示和情緒感染下,人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變成劊子手,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化身殉道者。

爆破手們肆意地辱罵教師、將罪責栽贓給無辜的同學、設立對內不罵臟話的群規(guī),這些實際上并不是什么太陽底下的新鮮事。網絡爆破群體的特征,恰恰是烏合之眾共有的:易受暗示、瘋狂、善變、情緒化、標榜道德……
在勒龐看來,狂熱偏執(zhí)的群體信念瓦解了個體的智慧,即便是最微小的反駁也立刻會招致抨擊。在這種“思群體之所思”的模式下,思想只有簡單化、形象化才得以被接受和傳播。“制造出一個驚人的形象,這個形象便會充斥群體的頭腦?!?/span>

?[法] 古斯塔夫·勒龐 著,陳劍 譯
譯林出版社,2018-10
以網絡爆破取樂,放在個體身上荒唐無比,但若是烏合之眾,倒也正常。
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在《暴力: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一書中,分析了這種作為娛樂的暴力——“狂歡區(qū)內醞釀了一種群體共享的興高采烈的氣氛,而暴力則使得一切達到高潮?!?/span>
通常,一場網課爆破由三到五名入侵手引爆,剩余的人要么在群里叫好、要么在會議室里沉默??铝炙怪赋觯骸氨┝Σ⒉皇怯晒铝⒌膫€體制造的,而是在整個情緒注意力空間中產生的。”這場暴力中,助推者、旁觀者貢獻出的情緒與注意力共同構筑了一個巨大的擴音器,讓施暴者更為猖狂。

[美] 蘭德爾·柯林斯 著,劉冉 譯
培文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6
個體在群體中會感到自己被保護著,于是大膽地做著平日里的禁忌行為,享受著”道德假期”。柯林斯援引了杰克遜—雅各布斯提出的“敘事滿足感”來解釋這類尋釁滋事的文化。以娛樂為目標的暴力幫派多數時間都在演練或回憶暴力,在敘事中一遍又一遍地共享“脫韁”的興奮感。
在爆破群中,能夠發(fā)現暴力敘事比暴力本身更為豐滿。如果說暴力本身是景點,那暴力敘事則是這段“道德假期”里人們津津樂道的奇遇。加入這種討論,亦是對群體身份的不斷確認。正是群體內的種種互動將個體心理凝聚成了集體心理,解放了潛意識中的共有本能。
而一旦群體紐帶過于緊密,群體認同戰(zhàn)勝了個人道德反思時,個體就消失在了相互掣肘的群體之中。我成了我們,他成了他們,都不把彼此當做獨特的人。于是,缺少了共情力的勸阻,施暴的路格外平坦。
網絡爆破群,映射著萬千群體最原始的樣貌,也讓我們看見烏合之眾在數字時代的變體。

《黑鏡 第三季》劇照。

被吞噬的哭喊,喂不飽的沖動
愛倫坡的短篇小說《泄密的心》中,“我”殺害了一位老人,僅僅因為無法忍受老人那只邪惡的鷹眼。老人并沒有其他不好之處,但對他眼睛的憎恨卻使得“我”把眼睛從老人的其他品行中抽離出來?!拔摇辈辉倏匆娡暾娜耍豢匆娔侵谎劬?。
在網絡世界里,我們很難看見完整的人。個體的碎片被展示、拼接,變成了一只只被我們審視的“鷹眼”。網絡爆破手們看不見鮮活的生命,看不見溫柔耐心、愛穿深色連衣、講起歷史故事滔滔不絕的劉老師。
網絡爆破手只看見一個無人的洞穴,往里投擲利劍,便能聽見刺激的回響聲。他人在此消失了,就連同伴也不過是相似的自我。

《在群中: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一書中,韓炳哲將數字交流描述為“目光缺乏的交流”。這里的目光是指“凝視我、感動我、迷住我的他者”。人們面對著鏡子般的數字設備,錯把虛擬的自我當作真實,將自己包裹在一個被點贊等積極暗示充斥著的自戀空間里。
在這種數字交流中,所有的參與者都同時是信息的發(fā)送者和接收者,打破了傳統媒介中單向交流的秩序。權威和尊重原本能使信息自上而下地順暢傳播,如今卻遭遇了逆流。在權威和尊重式微之處,網絡暴力就容易膨脹,成為一種妨害交流的噪音。
在網絡課堂中,師生間的地位差距被技術壓縮。教師講臺與學生座位的區(qū)分不復存在,變?yōu)榱艘粋€個平等的小方格。許多教師因不善于使用電子產品而需要請教學生,其權威被進一步削弱。網課給予了爆破手們顛覆秩序、掌握支配權、享受自我表演的機會。

《在群中: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
?[德] 韓炳哲 著,程巍 譯
見識城邦 | 中信出版社, 2019-1
除了群體對物化個體的圍獵,網絡暴力還多以一種群體間相互撕咬的姿態(tài)出現。今年7月發(fā)布的《網絡暴力現象治理報告》中提到,網絡暴力的態(tài)勢之一是將個人攻擊上升到群體話題。
凱斯·桑斯坦在《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中提出,社交媒體迫使人們進入一種控制體系,人們不再利用網絡拓寬眼界,反而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偏見創(chuàng)建了和志趣相投者的回音室,將不同的意見排斥在自己的體系之外。
如今,技術的發(fā)展讓回音室的生成速度加快。2019年,有學者提出三重過濾氣泡模型。信息分別經過了由個人信息處理、社群效應、算法推薦三層過濾,不斷重復,深深烙印在人們腦海之中。
不斷強化自己的信念、拒絕認識其他觀點,這就容易造成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群體間的沖突升級,而傷痕累累的個體卻只好隱匿于聲勢浩大的群體之中。

[美] 凱斯·桑斯坦 著,黃維明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挪威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Lars Fr.H.Svendsen)總結了五種讓普通人接納邪惡的要素:呈現方式(比如讓受害者淪為害蟲等)、拉開距離、勞動分工、逐步升級和社會化。
從這一視角來看,網絡空間無疑是催生普通邪惡的溫床。在這里,人人都可以被物化、景觀化,人人都可以化作傳播鏈條上的一顆螺絲釘,人人都遠離受害現場,人人都能成為被群體裹挾的人。
當人們宣泄情感和參與行動的成本大大降低,當道德真空在去人性化的過程中被制造出來,哭喊聲便被吞噬,而狩獵的本能只會在無節(jié)制的啃食中不斷變強。
我們離施暴,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近。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
除了改善立法和平臺管制,我們每一個人能做些什么呢?
愛默生在《論自助》一文中寫道:“人群中,遵循世俗的生活是容易的;孤寂時,心隨己愿地生活也是容易的。但偉大的人是那些在人群中依舊可以從容不迫地保持獨立思考的人?!?/span>
對抗內心的邪惡,意味著對抗思考之惰性、從眾之盲目、獨斷之偏執(zhí)。網絡時代里,我們更普遍地面臨著“過于喧囂的孤獨”——寧可將自己置于噪音中,也不愿獨自浸泡在濃郁的思想中。
如博胡米爾.赫拉巴爾在書中所寫:“你得逼著自己到人群中去,你得自己找樂趣,自己演戲給自己看,直到你離開自己,因為從現在起,你永遠只是繞著一個令人沮喪的圓圈兒轉,你往前走卻意味著回到原處?!睘榱颂鹈鄣臍w屬感,我們甘愿上繳獨立思考的能力,化作在原地打轉的思想搬運工。

?[捷克]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 著,楊樂云 譯
十月文化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10
但同時,閉門造車也是危險的。如果切斷與他人、社群的聯系,我們的共情能力就會面臨腐蝕的危險。允許異議存在、審視自己的偏見,最重要的是不畏艱難地對話。如此,我們才能主宰網絡沖浪,而不是被躁動的信息浪潮卷走。
邪惡是不會被驅散的,因為它恰恰植根于每個人的心中。糾偏后的自我反思,必不可少。

參考資料:
1、張宇然《全網公敵:數字全景監(jiān)獄中的網絡霸凌》;
2、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網絡暴力現象治理報告》;
3、觸樂網《是誰在爆破網課教室?》;
4、南方周末《網課女老師之死和賽博爆破者之謎》;
5、人物《網課被“入侵”之后》;
6、姚琦《時代變遷中的“烏合之眾”: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學解讀》,上海教育出版社;
7、西蒙·巴倫-科恩《惡的科學:論共情與殘酷行為的起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END?·
作者丨楊若琳
編輯丨程遲
校對 | 向陽
今?日 話?題
你認為“網課爆破”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

喜歡這篇文章,請讓我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