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至仁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此時距離先主劉備白帝城托孤已經(jīng)過去了11年。這11年間,諸葛亮不忘先主之志,厲兵秣馬,六出祁山,興師北伐。都說諸葛亮學(xué)究古今,上曉天文,下知地理,可究竟是因為什么,能讓一代能臣為了一個氣數(shù)已盡的王朝耗盡自己的余光余熱?
劉備,字玄德,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裔,蜀漢的開國皇帝,可誰又能想到在《三國演義》的最初,這個人知識一個賣草鞋的漢子??墒?,關(guān)羽為了他,愿意過五關(guān),斬六將。徐庶為了他,在被迫進入曹營后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趙云為了他,愿意在長坂坡七進七出,護后主周全。劉備之仁德,天下皆知。
但是有這樣一個觀點:劉備其實是假仁義。劉備在他的兄弟關(guān)羽死后,興兵伐吳,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去為關(guān)羽報仇,而是去奪回被占領(lǐng)的荊州。之前攜民渡江的時候并不是為了照顧百姓,而是為了混在百姓中間混淆目標,這樣曹兵就不會很容易找到他,這樣就方便他逃跑。
我認為,這樣的觀點實際上是錯誤的。
早在三分天下之前,曹操決定率兵討伐徐州,陶謙無力抵抗曹操大軍壓境不得已只能求援。當時,劉備領(lǐng)著自己僅有的3000人馬卻愿意奔赴徐州。在如此亂世能聚集起一方勢力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傻子,但是劉備卻愿意帶著部隊去一趟注定是有去無回的旅程。曹操勢大,領(lǐng)十萬兵馬氣勢洶洶地向徐州殺去,劉備那三千人馬在十萬之數(shù)面前顯得是那么的渺小,但他仍然愿意前往。而在荊州時,劉表自知后人無能,愿意以荊州相托。但是劉備卻拒絕了,那時的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向西可入巴蜀,向東可擊孫吳,向北可北伐中原,如此戰(zhàn)略重地唾手可得,而劉備卻以不趁人之危拒絕了劉表的建議,以至于后來攜民渡江。當時劉備勢力不是很大,十萬百姓卻愿意跟隨劉備渡江不僅僅是因為劉備仁德,而且曹操在之前就有屠城的先例。而且三國志有文記載:“比到當陽,眾十馀萬,輜重數(shù)千兩,日行十馀里,別遣關(guān)羽乘船數(shù)百艘,使會江陵?;蛑^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眲涞娜实戮退闶茄b的,他裝了一輩子,那不就是真的了嗎。
劉備的仁德為他帶來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下屬,關(guān)羽,張飛,諸葛亮等等能臣名將,都愿意跟隨在他的身邊,無論他是否強大,他們愿意跟著劉備去光復(fù)一個氣數(shù)已盡的王朝,他以仁德立國西蜀,是為蜀漢,年號章武,以樂為章,止戈為武。
可是,他的仁德也成為了他的弱點。古往今來,凡統(tǒng)一江河,掃舊歲,開新朝的王者,哪一個不是心狠手辣之輩。劉備的仁德就注定了他不可能是那個能讓山河歸一的王者。劉表欲托荊州給他,如果他愿意占據(jù)荊州,就沒有后面那么多麻煩的事,據(jù)荊州入巴蜀就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一,有了與其他兩家分庭抗禮之力,整合荊州之兵北抗曹操,據(jù)上游而抵孫權(quán),霸業(yè)可圖。夷陵之戰(zhàn),陸遜火燒連營,蜀漢本就不厚的基業(yè)再次大大折損,如果他愿意壓制住內(nèi)心自己的仇恨,緩緩圖之,在諸葛亮,張飛等其他人的輔佐下積蓄力量,怎會落得個“創(chuàng)業(yè)未半,中道崩殂”的下場。六十余年光陰,歷經(jīng)黃巾起義,群雄逐鹿,天下三分,一代王者,所有人心目中的仁義之君,在白帝城匆匆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的身后是一群愿意追隨他的理想主義者,重塑漢家山河,以仁德治天下。漢廷氣數(shù)已盡他們卻逆天而為,他走后,諸葛亮愿意以臣自居,不忘大業(yè),六出祁山最后命隕五丈原。姜維未曾見過劉備一面,卻愿意為了蜀漢奉獻自己的一生。
“我計不成,乃天命也?!边@是天水姜伯約臨走前的最后一嘆。
蜀漢之滅,非將軍之過。
劉備,字玄德,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裔,蜀漢先主,仁德之人,理想主義者。
其德昭昭,其志烈烈。
是為漢昭烈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