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篡改的傳統(tǒng)審美,從《重逢牡丹亭》戲曲服裝設計談起 - 補充(1)
之前幾篇的目光都聚焦在旦角的身上,介于關于《重逢牡丹亭》戲曲服裝設計所存在的問題在生旦的服裝上相差無幾,就不一一細講了。我們大體過一遍,之后再看看生旦之間的搭配。
由于這一版的《牡丹亭》中生旦戲份并重,因此,柳夢梅和杜麗娘一樣是有五套戲服,另外還有一件同款做窗簾布都嫌丑的斗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沒有了美人濾鏡的服裝表現(xiàn)。
第一套:

以搶眼為主題的布局,弱化領緣。衣身上梅花毫無形態(tài),張牙舞爪。
第二套:

搶眼的的主題不變。弱化領緣,肩部的大鳥充分強調(diào)觀眾注意力。
菖蒲碩大而笨重,與前文旦角的服裝做對比可知,同樣是菖蒲主題,小生衣服上的菖蒲要整體大上50%左右。
可能是因為下擺太寬大,為了省略設計,直接把樣稿放大,以占據(jù)足夠的面積。以及帽子上的不對稱紋飾也是無法理解。
第三套:

這件沒有多說的必要了。
第四套:

這件也沒有多說的必要。
第五套:

本來這件也沒有什么多說的必要的,但是這件衣服的前后紋樣居然一模一樣。雖然傳統(tǒng)小生的褶子前后也是一樣的,但是因為少有如此“復雜”的設計,一般是占據(jù)衣擺一角,因此很少會產(chǎn)生這種前后仿佛拓印一樣的效果。尤其是這兩條魚也一模一樣,有種不知道從哪里說起的喜感。大概是一種你以為別人是在做仿照日式的滿鋪式設計,結(jié)果人家居然還真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偷懶了。
之前說的都是針對單件戲服的,接下來我們把這幾件戲服作為整體放在一起看一下。

由上圖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兩點,一是五套衣服不成體系,二是黑色的小生巾配起來比彩色的更顯文氣。不過小生巾顏色紋樣本來就可以跟著花褶子一起,也不必強求。
不過五套衣服配五頂小生巾的問題也是新編戲的常見現(xiàn)象。在傳統(tǒng)衣箱之中,一般有一頂黑色的美觀雅致的小生巾就足以適配絕大多數(shù)場合了,根本不需如此糜費。況且這些衣服在用過這一次之后,也不知道要鎖在箱子里多久才能再重見天日。雖然我個人覺得著實也沒有重見天日的必要,但人力物力的浪費是難免的了。不過這都是題外話,我們還是回到服裝本身。
這里主要講五套衣服不成體系的問題。
除卻最后一套白色不算之外,中間三套處于同一個明度階層。而第一套無論是從明度,還是從色彩都很難融入到后四套的體系之中。
從明度上看,它比后四套淺一些,從色彩上看它和第二套又相差不遠。這讓它在舞臺上所處的位置很尷尬。
純粹從觀眾感官的角度來講,從一到二并沒有帶來很明顯的新鮮感。從服裝表達角色狀態(tài)來講的話,我沒辦法感受到設計師的表達意圖。
總之,這五套服裝放在一起,無法很好地構成一套自洽的體系,看起來更像是隨心所欲。即使是時裝設計師,每一季都會有主題,圍繞主題做出種種設計。
但是,打著傳統(tǒng)旗號的設計師卻既不符合傳統(tǒng)審美,也不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創(chuàng)新”,還有一幫粉絲搖旗吶喊,高喊抱殘守缺不過等死。只希望傳統(tǒng)藝術的工作者們能夠清醒一些,能夠意識到粉圈帶來的盲目追捧并不能真正讓市場活起來,只會劣幣驅(qū)逐良幣,讓那些真正喜愛這些藝術的人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