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13th NUC Extreme Raptor Canyon 猛禽峽谷評測
NUC Extreme系列產(chǎn)品從上一代的Dragon Canyon(飛龍峽谷)開始使用桌面級CPU,而桌面級CPU往往是Intel一個世代的酷睿處理器中最先發(fā)布的,所以NUC Extreme也逐漸成為同一世代NUC中最先發(fā)布的產(chǎn)品。隨著13代酷睿處理器的問世,這次我要來給大家介紹的便是第13代的NUC Extreme Raptor Canyon,正式中文名稱為“猛禽峽谷”
史上最大NUC
如果不看正面那幾個字母,單獨拿出這樣一個箱子,有人會相信這是一臺NUC主機的包裝箱嗎?
這正是NUC13 猛禽峽谷的媒體版包裝箱,這里面裝的就是十年來最大的NUC。

當然,媒體版包裝自然是浮夸了一些,正式零售版要更為規(guī)矩一些。第一眼看到猛禽峽谷的主機便被其硬朗的外觀所吸引,正面使用金屬拉絲工藝,做工細膩。除了頂面以外的五個面都是全金屬材質(zhì),質(zhì)感相比上一代的飛龍峽谷有了明顯提升

側板菱形網(wǎng)狀結構在保證散熱效果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整個側板的強度,使其不易變形。

經(jīng)常關注NUC的玩家們可能都知道,NUC對SD卡讀卡器有著謎樣的執(zhí)著,幾乎全部NUC產(chǎn)品都標配SD讀卡器。而這次的猛禽峽谷將這一設定取消了,正面的I/O接口只保留了兩個TYPE-A、一個TYPE-C和一個3.5mm音頻接口。

猛禽峽谷全系列配備AQC113萬兆網(wǎng)卡。除此之外,猛禽峽谷背面配備了三個3.5mm音頻輸出接口,可用于多聲道模擬音頻輸出,這是以往任何一款NUC都沒有過的。

猛禽峽谷雖然是史上最大NUC,實際體積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占用桌面的投影面積比上一代的飛龍峽谷還略小了一點,同樣也小于目前市面上各種A4結構機箱,因為長度變短了。

高度方面比PlayStation5要矮一頭和主流的立式ITX機箱相近。

飛龍峽谷、猛禽峽谷、PS5數(shù)字版三臺主機排在一起,猛禽峽谷大概的體積可以評估出來了。

外觀結構解析——上下分倉式結構
除去背面是固定的以外,猛禽峽谷的其余五個面都可以實現(xiàn)免工具拆卸。其中只有頂面由一顆手擰螺絲進行固定,其余各面皆采用類似榫卯結構的方式進行固定,拆卸和安裝都非常順滑。

猛禽峽谷主機攔腰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算力版,下層是PCI-E擴展倉。其中PCI-E擴展倉正好可以安裝一個4090FE,嚴絲合縫幾乎沒有其他空余空間。鑒于FE版是目前市面上體積最小的4080/4090,所以想安裝其他4080和4090的玩家可能要失望了。

另一個側面配備電源及硬盤擴展支架,以及兩枚12CM風扇。以往的NUC受體積影響無法安裝12CM風扇,猛禽峽谷兼容這種主流尺寸風扇后,通風能力得到大幅增強。

??
內(nèi)部拆解——模塊化的極致
早期的NUC Extreme,無論是幽靈/石英峽谷,還是猛獸/飛龍峽谷,它們在安裝內(nèi)存與SSD時只需要打開算力卡上蓋,并不需要拆下整個算力版即可實現(xiàn)。而這一代的猛禽峽谷雖然內(nèi)存裸露在算力卡上可以直接安裝,但SSD全部位于算力版背面,安裝SSD需要拆卸整塊算力卡。前幾代的NUC 想拆卸算力卡需要像做手術一樣拆卸各種風扇、燈光、USB、天線等連接線,不過猛禽峽谷的算力卡拆卸比前幾代簡單了許多。只有一個前置USB TYPE-C連接線與算力卡直接相連,其余線材大多與接口擴展版相連。
玩家們只需要擰下頂部2顆+背面1顆螺絲,即可拆卸算力卡。

猛禽峽谷算力卡的體積直觀看起來比飛龍峽谷大了很多,但其實左邊約1/3的部分是散熱鰭片。

算力卡大小和4090FE差不多,略薄一點。比較奇怪的是此處散熱鰭片雖然預留了風扇安裝空位,但卻并未標配風扇。默認情況下需要靠背面的12CM風扇實現(xiàn)通風。我們可以自行安裝9CM的薄扇,算力卡上也有預留4pin風扇接口。我這里安裝的時利民TL-9015風扇,安裝25mm風扇將會超高導致側板無法閉合。

算力卡的背面有三個M.2接口,均支持PCI-E 4.0速度。圖中縱向安裝980PRO的接口是直通CPU的,另外兩個橫向的是接駁PCH的。不過三個接口均只支持2280尺寸,并不支持22110。

電源來自全漢的一款12VO電源,型號為FSP750-27SCB,額定功率750W,80plus金牌認證。由于12VO平臺目前主要存在于OEM市場,基本沒有投放到零售,所以這款電源目前無法在零售市場買到。12VO電源,顧名思義12V ONLY,僅有12V輸出可以簡化內(nèi)部結構,使得電源擁有更高的輸出效率。

這款電源標配3個8pin顯卡線材,其中兩個8pin轉接為12VHPWR(16pin PCI-E 5.0顯卡接口)。但是標配線材中的12VHPWR sense接口只給限制了300w功率,所以默認無法點亮RTX 4090顯卡,需要我們自行更換模組線。好在這款電源的PCI-E防呆接口與引腳定義與海韻類似,可兼容大部分海韻平臺模組線。我這里就自己定制了一條30cm的鍍銀線,長度雖然夠用但是有點緊張,建議35cm更為穩(wěn)妥。

擴展板上的兩段插槽,其中一個是標準的PCI-E x16接口,在以往模塊化的NUC Extreme系列產(chǎn)品上也是這樣做的。猛禽峽谷為了方便拆卸算力卡,故而將PCI-E卡扣加大了好幾倍。另一端接口有點像PCI-E x4接口,盲猜是用來輔助供電用的。

轉接板的反面則是另一個標準PCI-E x16插槽,用于擴展顯卡使用。而這里的PCI-E卡扣并沒有做易拆處理,想要拆卸顯卡需要費點勁。

雖然猛禽峽谷并沒有像飛龍峽谷那樣標配RGB燈光,但是在顯卡插槽旁邊配置了3個5V ARGB燈光接口,供玩家自行接駁RGB設備,同時在操作系統(tǒng)內(nèi)可以使用NUC Software Studio進行燈光同步設置。

顯卡接口的另一側是兩個SATA數(shù)據(jù)接口和一個6pin供電母座,通過附帶線材可以將這個6pin母座轉換為兩個SATA供電接口,用來接駁硬盤。

硬盤安裝托架支持3.5英寸機械硬盤,以往任何NUC都沒有支持過3.5寸盤,猛禽峽谷是第一個

安裝4090FE之后基本上將空間占滿,所以比4090FE還大的顯卡是不太可能安裝進去的了。

拆下散熱器后看到算力卡其實并沒有比飛龍峽谷的大多少。

CPU是LGA封裝的,可自行替換。內(nèi)存插槽升級為DDR5 SO-DIMM,目前DDR5內(nèi)存持續(xù)下降,追求性能的猛禽峽谷在此時使用更高性能的DDR5內(nèi)存是明智的選擇。

由于整機是媒體樣品,所以CPU也是一枚工程樣板,i9版配備的是I9-13900K。這次是有K的,并不像飛龍峽谷那樣使用無印12900。

散熱器使用三粗一細四枚熱管直觸,雖然體積不大但是鰭片密度很高,整體散熱面積應該不小于120單塔式風冷。

CPU核心部分使用9相供電方案,雖然比不過大型豪華主板,但并不弱于一般ITX主板。

安森美NCP81520R主控也是主流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CPU插座背面鋼印顯示這個背板支持LGA-17xx/LGA-18xx,所以我們可以盲猜一下下一代的Intel CPU將采用LGA-18xx接口,并且背板相同,散熱器尺寸也大概率可以兼容。

猛禽峽谷使用的PCH是Z690,并不是Z790,這多少有點讓我感到意外,因為畢竟Z790才是Raptor Lake S的官配座駕。

這里我認為可能是猛禽峽谷設計上的一個小問題,PCH的散熱片通過兩個螺絲擰在了背板上,散熱片沒有很好的與背板接觸。PCH僅僅使用一枚又薄又小的散熱片,同時背板也擋住了空氣流動,這樣導致PCH工作溫度偏高,超過80度。我個人建議玩家們在PCH散熱片與背板之間再加裝一枚1mm左右的導熱墊,這樣可以有效降低PCH工作溫度,實測安裝后PCH溫度由80+降低為60度左右。

猛禽峽谷的原裝風扇均來自富士康,一枚側吹式風扇雖然是名義上的CPU風扇,但實際上只是負責一根細熱管及其配套鰭片,對CPU實際散熱影響并不及預留空位的風扇。

而兩枚標準的12025風扇,位于上方被定義為top fan的這枚搭配機箱導風罩,才是CPU散熱的主力風扇。

標配的12025風扇效能還不錯,但是滿載起來噪音略大。風扇使用4pin標準接口,方便玩家自行更換。

再搭配上文提到顯卡背面的ARGB燈光接口,玩家可以自行更換ARGB風扇。

安裝利民TL-B12S ARGB版之后的效果如圖。

進入操作系統(tǒng)后可以用NUC Software Studio軟件進行燈光同步設置,內(nèi)置了幾種常見燈效。

實際運行效果

K系CPU帶來新玩法?
I9-13900K,猛禽峽谷第一次把本世代最高階酷睿I9處理器裝進NUC。想必很多玩家都關心,這樣一款連一般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都難以降伏的猛獸,裝進狹小的NUC里,散熱條件遠比不上塔式機箱,他的性能發(fā)揮究竟會受到多大的影響呢?

猛禽峽谷的PCH雖然是Z690,但實際上Z790和Z690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將下掛部分PCI-E 通道升級為4.0版本。而對于高集成化沒有過多空余擴展接口猛禽峽谷來說,這些區(qū)別可以忽略了。

內(nèi)存方面I9-13900K已經(jīng)原生支持DDR5-5600頻率的內(nèi)存,目前市面上已經(jīng)可以購買到海力士A-DIE的DDR5 SO-DIMM,兩根即可組成雙通道64G容量

猛禽峽谷的BIOS中支持修改內(nèi)存電壓和各種小參,玩家可以對內(nèi)存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超頻。其中電壓最大可以修改為1.4V,在這個電壓限制下,想沖擊7000以上頻率恐怕有點困難。

在初版的0047BIOS中,此處內(nèi)存超頻有BUG,各種設置無法保存或者說是保存也無效重啟自動恢復。更新為目前最新的0053版本BIOS之后設置已可以保存。
然而NUC終究不是為了超頻而針對性設計的,特別是在內(nèi)存超頻方面,猛禽峽谷沒有臺式機上高端Z690/Z790主板那樣完善的retry和reset機制。這樣的問題是如果一旦內(nèi)存參數(shù)調(diào)整得不好導致無法啟動時,專業(yè)超頻主板可能會在一兩分鐘內(nèi)自行恢復可啟動設置,而猛禽峽谷則需要折騰好一陣子才能起來,所以在猛禽峽谷的BIOS中調(diào)整內(nèi)存參數(shù)一定要小心謹慎。

在NUC Software Studio軟件中可以看到在平衡模式下,猛禽峽谷的I9-13900K PL1被限制在150W,PL2限制為250W,Tau窗口時間為28秒。我們先前自行安裝的TL-9015風扇被識別為CPU風扇2,可以正常調(diào)節(jié)速度。

打開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后,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PL以外的大部分選項無法調(diào)節(jié)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需要將BIOS中的Performance——Processor——Real-Time Performance Tuning 選項打開,這樣才可以進行操作系統(tǒng)內(nèi)的配置。

打開這個選項之后XTU的大部分功能都可以調(diào)整了,但是由于BIOS保護限制,比較關鍵的Core Voltage Offset只能改正數(shù),不能改負數(shù)。也就是說無法在XTU里對13900K進行降壓,于此同時BIOS中也沒有調(diào)節(jié)電壓有關的選項。其實這樣做也可以理解,畢竟NUC是一款高集成度的主機/準系統(tǒng),能夠保障穩(wěn)定運行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用戶的配置。不過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13900K的可玩性。

在運行XTU穩(wěn)定性測試時,可以看到13900K的功耗會沖到250W左右,全部核心滿載P-CORE會達到4.9GHz,E-CORE會達到4.1GHz。這與13900K搭配桌面級Z690/Z790主板時達到的330W,5.4/4.3有一定的差距。此時會遇到三個“墻“,分別是功耗墻、溫度墻和電流墻。

其中前兩個很好理解,基本上目前Intel的CPU主要都是由前兩個控制的,而第三個電流墻在桌面平臺很少遇到,多出現(xiàn)在移動平臺,主要是因為移動平臺空間狹窄,供電模組不可能像桌面平臺那樣豪華,過高的電流可能會對VRM部分造成隱患,故而會設置電流墻。而猛禽峽谷的BIOS中可以對TDC也就是熱消耗電流進行解鎖,但無法修改EDC也就是芯片電流墻。
各種“墻“的實裝也讓13900K的峰值幾乎也無法突破250W,換一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更放心的去使用4090了,因為750W的電源帶450W的4090和250W的13900K之后,還有50W的余量可以帶其他周邊設備。

在諸多限制之下,猛禽峽谷的13900K可以穩(wěn)定運行在150W的功耗限制下,此時P-CORE全核心4.3GHz,E-CORE頻率為3.6GHz。此時的溫度基本可以維持在80度以下。而我們在測試上一代飛龍峽谷時,CPU功耗調(diào)整至100W左右就已經(jīng)超過這個溫度了,可見猛禽峽谷的散熱效能有多大的提升了。這是安裝了利民TL-9015風扇并設置了相對保守的風扇策略(1000-1500RPM)時的效果。如果不安裝TL-9015風扇,那么溫度會在這基礎上上升5度左右。所以我個人還是非常推薦安裝這個風扇的,并不增加什么噪音,還能夠得到不錯的散熱效果。

我手上有兩種9cm薄扇,一個是上文安裝的利民TL-9015,另一個是貓頭鷹a9x14。由于兩種螺絲的安裝方式不太一樣,貓頭鷹a9x14需要自行尋找m3*20這個尺寸的螺絲,而利民TL-9015可以直接使用猛禽峽谷附件中的m3螺絲,安裝要比貓頭鷹方便一些,實際性能和噪音的體驗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還有一點是貓頭鷹的配色放在猛禽峽谷實在是有點出戲,利民這個還挺配套,所以最后我選了利民TL-9015

游戲及工作體驗
上面說了那么多I9-13900K在猛禽峽谷中的工作狀態(tài),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諸多限制下的猛禽峽谷和全面解鎖釋放的臺式機平臺,在跑分和日常應用中究竟有多大區(qū)別。我這里用來對比的桌面平臺為自組臺式機:I9-13900K+ROG MZ690H+DDR5-6000C36,以及上一代NUC Extreme飛龍峽谷。由于飛龍峽谷無法安裝4090FE,故而只能使用3080TI。
基準測試
按照慣例先開一個CineBench R23進行基礎跑分。

多核心高頻率的猛禽峽谷,在多線程跑分接近上一代飛龍峽谷的兩倍,單線程領先幅度也超過20%。而滿血狀態(tài)的13900K也僅僅比猛禽峽谷跑分高了14%左右,然而功耗則幾乎翻倍。

雖然近年來CPU-Z的基準測試有著一定的爭議,部分玩家認為其對Intel CPU過于友好,不利于AMD。而僅僅在Intel平臺內(nèi)部作比較的話,CPU-Z還是比較可靠的。

CPU-Z的測試結果和Cinebench R23類似,多線程方面雖然沒有Cinebench那么巨大的優(yōu)勢,但相對飛龍峽谷也有50%的優(yōu)勢,同時也僅僅落后滿血狀態(tài)10%。單線程方面依舊保持了20%左右的領先優(yōu)勢,落后滿血狀態(tài)2%。

3DMARK CPU PROFILE,主要測試CPU在游戲中的物理效能

我們可以看到在8線程以內(nèi)基本上是全P-CORE工作,猛禽峽谷的I9-13900K無限接近滿血狀態(tài),只有線程數(shù)進一步提高之后更多核心滿載才會觸猛禽峽谷的功耗墻,從而成績有一定落后。而于此同時上一代的飛龍峽谷則處于全面落后的地位。

從上面幾項理論測試我們看到,猛禽峽谷I9-13900K調(diào)教的功耗和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很不錯的平衡。線程數(shù)較少時無限接近滿血狀態(tài),而滿血狀態(tài)在全核心測試中雖然能夠繼續(xù)提升10~15%的全核心性能,但同時要多付出將近一倍的功耗,以及隨之而來的大量廢熱。所以150W于I9-13900K來說是一個比較甜點的功耗值。
創(chuàng)意工作
首先還是我個人經(jīng)常使用的RAW照片處理軟件Capture,批量導入200張ARW并生成預覽并計算時間,時間越短越好。這項操作并不能讓CPU完全滿載,故而猛禽峽谷比飛龍峽谷的優(yōu)勢沒有上面那幾項基準測試那樣的巨大。

而另一方面,用CPU軟件編碼AV1視頻時,CPU會全力滿載。此時猛禽峽谷的領先優(yōu)勢再次擴大到了將近一倍

使用Adobe Premiere Pro進行視頻導出,結果與剛才的Capture One類似。

上面幾個常見的創(chuàng)意工作,我還特意都關閉了GPU加速而僅僅使用CPU。即使這樣猛禽峽谷相比滿血狀態(tài)的13900K差距也很小,如果算上GPU的話這種差距幾乎可以忽略。而反觀上一代的飛龍峽谷則要弱上許多了。
游戲
這里簡單選用了兩款游戲,第一個是極限競速:地平線5。至少按照我的想法,手握4090應該都會上4K吧,所以我也把畫質(zhì)調(diào)到最大,并且MSAA也開起來。

賽博朋克2077,不但開到4K分辨率,而且把光線追蹤也開起來,不過這游戲確實太吃配置,為了更流暢一些我將DLSS開啟到質(zhì)量檔位。

這兩款游戲中我們也能看得到,猛禽峽谷的4K游戲性能與滿血的同配置DIY臺式機幾乎沒有任何區(qū)別。而上一代飛龍峽谷受體積限制,在不考慮專業(yè)卡和部分噪音堪比直升機的渦輪顯卡的情況下,最高只能安裝3080TI和3090。而能夠按照4090FE的猛禽峽谷在游戲上限上顯然就高出許多了。
總結
猛禽峽谷把桌面級K系列CPU裝進NUC是一次非常勇敢的挑戰(zhàn),也代表著著NUC一直不懈努力攀登性能巔峰。施加在13900K上的諸多限制讓可玩性受到了很大影響,我個人建議至少能夠開放電壓offset,適度降壓對于13900K的溫度和功耗也有著比較明顯的改善。
猛禽峽谷的機箱做工優(yōu)秀,結構設計合理。按照目前市面上高端小型機箱的市場價,如果這樣一款機箱能夠量產(chǎn)的話,售價至少也要1000元以上。猛禽峽谷機箱所采用的類似榫卯結構連接,雖然更方便玩家進行拆卸,但畢竟沒有螺絲結構那樣嚴緊,各個外立板連接處會有一些細小的縫隙。
猛禽峽谷可以兼容除部分超大非公版以外的多數(shù)30系顯卡,例如華碩TUF GAMING系列除3090TI以外全都可以兼容。而對于40系高端顯卡,F(xiàn)E是唯一選擇。4090FE有多么難買,想必大家心里都清楚,4080FE要好買不少,但性價比確不高。未來上市的4070TI功耗更低,可能會有一些體積小一點的可以裝進猛禽峽谷。
雖然猛禽峽谷體積增大了許多,但也只是相對自家NUC產(chǎn)品而言。猛禽峽谷定位成迷你工作站,相比于上一代的飛龍峽谷有著碾壓級別的性能提高。市面上的其他DIY產(chǎn)品,要么性能不如他,要么體積比他大。說既比他小還比他強的,至少我目前還沒有看到。而且如果自組一套類似配置的迷你主機,13900K+ITX主板+高品質(zhì)機箱+750W 12VO電源+散熱系統(tǒng),這些總價閉著眼睛都要上萬的。而猛禽峽谷這樣一套整體方案也沒有比這個貴多少,而且萬兆網(wǎng)卡目前應該也沒有哪個ITX主板有配備。
還是那句話,彈丸之地舞弄乾坤,舍我NUC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