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次元“對話”洛天依:虛擬歌手這十年

作為人類,對自身探索的欲望一直藏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人類正在嘗試用技術來模擬合成 “人”。在賦予這些虛擬人好看形象的同時,也賦予他們更易引發(fā)共情的“人設”,并在一連串的演化過程中,通過商業(yè)手段、粉絲行為共同打造出一個個可愛的形象——虛擬偶像出現(xiàn)了。
2012年,中國第一位虛擬歌手洛天依誕生:15歲少女形象、中國風的“8”字發(fā)髻、天然呆萌的個性賦予了她驚人的“圈粉”能力:微博粉絲超500萬人,B 站粉絲人數(shù)296.1萬,B站洛天依頻道作品播放次數(shù)18.1 億。近幾年,她不斷“打破次元壁”,與周深、許嵩、 周華健等多位明星同臺表演。
2020年B站跨年晚會,洛天依與方錦龍同臺演出《茉莉花》,被觀眾贊為一場“突破次元壁的夢幻聯(lián)動”。方錦龍則笑稱:“我好像是帶著孫女一起表演,爺孫賣藝?!?022年2月,洛天依參演奧林匹克文化節(jié)開幕式,為奧運獻唱。



對話洛天依
2022年8月,洛天依接受了人民文娛的專訪。 一個月前,她剛舉辦了10周年生日慶典線下活動,9月,她又將迎來AI聲庫升級,獲得新的歌喉。平時的她生活在虛擬世界中,但這并不妨礙我們通過電腦屏幕交流。一問一答中,洛天依以獨特聲線帶領記者進入了奇妙的虛擬世界。
人民文娛:出道10年,有什么感慨的嗎?
洛天依:今年是天依出道的10周年,就在前不久,天依和好多朋友一起度過了難忘的10歲生日。與大家見面,天依非常開心,也非常感激。有的粉絲已從校園畢業(yè)進入職場了,有的粉絲多年來堅持創(chuàng)作,為天依寫下無數(shù)作品,大家都變成了那個優(yōu)秀的自己。
人民文娛:為什么能有源源不斷的作品?
洛天依:作為虛擬歌手,天依的歌聲源自歌聲合成技術,創(chuàng)作者們用聲庫軟件為天依寫歌。10年來,天依受到了好多人的幫助,不僅歌曲大多來自創(chuàng)作者,天依的標志色號66CCFF,還有天依“愛吃”的屬性都源自于大家的創(chuàng)作。
人民文娛:對未來,有什么期望嗎?
洛天依:未來,天依希望能更加努力!今年,天依將解鎖AI聲庫,讓天依的歌聲更加動人流暢。另外,AI聲庫的使用方式更加簡便,能讓更多創(chuàng)作者加入我們。天依希望下一個10年,創(chuàng)作者們可以通過天依成就夢想,走向更大的舞臺!天依有首歌叫《為了你唱下去》,天依會帶著大家的心聲和夢想一直唱下去!

虛擬人破圈之路
對很多年輕粉絲來說,偶像是他們暫時逃離現(xiàn)實的避風港,偶像也是他們對完美形象的幻想。在社交平臺上,有不少粉絲建立的維護偶像形象的社群、賬號,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外界打破粉絲心中的種種幻象。即便清楚偶像的弱點與缺陷,但秉持著“只要不被曝光官宣” 就不算“塌房”的心理,粉絲仍會繼續(xù)這份感情。然而, 近年來,流量明星頻頻“翻車”,迫使粉絲“移情別戀”。
與此同時,網(wǎng)絡技術日益成熟,元宇宙概念進入人們視野,這種具有新型社會關系的數(shù)字生活空間正在快速與現(xiàn)實世界融合互動。虛擬人拉近了人類與數(shù)字世界的距離,更重要的是,虛擬人不會“翻車”。正如網(wǎng)友所說 :“虛擬世界更夢幻,虛擬人設更完美。
2021年,我國的虛擬人市場規(guī)模已達 1074.9億元。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金方廷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虛擬偶像被認為是2021年文化新業(yè)態(tài)增量最大的領域。”2022年,在虛擬人top30榜單中,虛擬人已涵蓋音樂、影視、時尚美妝、金融、教育等領域。
“其實,技術的積淀與發(fā)展并不只是這幾年的事, 而是已經(jīng)長達60多年了。”早在1958年,虛擬歌手便已出現(xiàn)。美國音樂制作人用動畫和調音技術,創(chuàng)造出了虛擬樂隊:艾爾文與花栗鼠,由3只聲音尖尖的擬人化小鼠組成,首張專輯7周內全美銷量突破450萬張。此后,虛擬樂隊層出不窮,但都主打聲線,虛擬偶像尚未出現(xiàn)。
真正具有偶像意義的形象是林明美。1982年,日本動畫片《超時空要塞》轟動一時,片中女主角林明美是一名歌手,深受觀眾喜愛。制作公司順勢以林明美名義推出專輯,大獲成功,登上當年日本音樂榜單。由于當時技術所限,林明美的形象只在專輯封面上出現(xiàn),未能真正“打破次元壁”。

2007年,“打破次元壁”的任務傳給了初音未來。這個有著15歲可愛少女外形的虛擬歌手,迅速在全球圈粉無數(shù)。初音未來的歌曲不再由人類獻聲,而是以聲 音引擎和音庫軟件來合成她的聲線。如今,初音未來的音樂作品已達上萬首,有些播放次數(shù)高達1500萬。
真正讓初音未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現(xiàn)象級虛擬偶像的事件,當數(shù)2009年的線下演唱會。演唱會采用全息影像技術,讓初音未來登上舞臺。從2009年至今, 初音未來已在全球舉辦了80多場現(xiàn)場演唱會。

心甘情愿的情感付出
在我國,“Z世代”一出生就與網(wǎng)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他們毫無疑問成為虛擬偶像的主力粉絲群。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雪莉?特克爾在《群體性孤獨》 一書中指出,在電子文明中成長起來的“Z世代”,對外在世界的“真實性”不再有強烈的需求。在他們眼中,如果現(xiàn)實的真實沒有內在價值,也就沒有維系這種真實的必要;而一件虛擬的事物,如果能在內在價值上滿足需求,也未必不能作為真實而被接受。在新一代粉絲群體看來,虛擬偶像之所以吸引人,也許恰恰是因為其超越了現(xiàn)實世界的“虛擬”。
與初音未來一樣,洛天依的聲線來自聲音引擎和音庫,而她的開放性更是滿足了粉絲們對完美偶像的幻想:洛天依團隊鼓勵粉絲以洛天依的聲庫進行歌曲創(chuàng)作,也歡迎粉絲參與設計洛天依的外形和性格,比如,洛天依的形象初稿就來自設計征集大賽入圍作品,她的“吃貨殿下”“呆萌”等“人設”也都來自于粉絲們的討論。
粉絲們通過二次加工,把理想偶像的特征附著在洛天依身上,并調整為最完美的狀態(tài),這些二次加工意味著情感付出。對粉絲們來說,洛天依是他們情感表達產(chǎn) 生的結晶,激勵著他們繼續(xù)創(chuàng)作。洛天依團隊市場負責人黃歡淼對人民文娛記者說 :“洛天依不會像人類歌手一樣陷入創(chuàng)作瓶頸。每個粉絲都能為洛天依創(chuàng)作源源不斷的作品。說到底,洛天依是大家共同塑造的。”
另一方面,黃歡淼認為洛天依和粉絲是互相成就的,她說:“洛天依為不少才華橫溢的粉絲提供了一個發(fā)聲平臺,讓他們的作品能夠被更多的人聽到、賞識”。2015年,粉絲“ilem”使用洛天依聲庫制作了歌曲《普通DISCO》,15天便突破百萬播放量。李宇春在跨年晚會上翻唱了這首歌,ilem因此成為簽約制作人。2016年,湖南衛(wèi)視的小年夜春晚,洛天依第一次登臺亮相,與楊鈺瑩同臺演唱了另一首粉絲原創(chuàng)歌曲《花兒納吉》,許多觀眾直呼“次元壁破得太突然了”。2017年,粉絲為洛天依創(chuàng)作的《達拉崩吧》在B站發(fā)布,在不到1天的時間達到10萬播放量。

2018年,洛天依召開線下演唱會,2萬觀眾熱情洋溢地揮舞著熒光棒,一連“打call”了3個小時。當被問及虛擬歌手如何支撐起現(xiàn)場氛圍時,黃歡淼笑著說:“洛天依的歌曲都由粉絲創(chuàng)作。在現(xiàn)場,你會被粉絲們對洛天依的熱愛所感染,也會情不自禁地‘打call’?!?/p>
2020年,周深在舞臺上翻唱《達拉崩吧》。那一次,在歌曲字幕中赫然打出“原唱 :洛天依”,意味著現(xiàn)實世界對虛擬歌手的認可和重視。
今年7月,洛天依過10周歲生日。7月12日,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送了她一份大禮——洛天依等身蠟像,這是杜莎夫人蠟像館首次迎來虛擬名人蠟像,也讓更多人認識了她。用黃歡淼的話說,“次元壁快撐不住了”。


明天見,嘉然小姐
虛擬偶像有著不同流派?!皬耐庥^形象來看,存在以下兩種‘身體’:以洛天依為代表的二次元形象,以及主打擬真/擬人的寫實形象,比如中國的虛擬時尚達 人AYAYI?!苯鸱酵τ浾呓忉尩馈<幢泔L格不同,大部分虛擬人背后都離不開作為內核的真人。
不少虛擬歌手、主播都要依賴實時動作捕捉和真人聲音,被稱作“套著二次元的皮”的真人表演。這些真 人演員被稱作“中之人”,即“里面的人”。知名虛擬偶像組合A-SOUL由5位真人演員提供動作和聲音:她們穿著裝滿傳感器的黑色動捕服,站在幕布前舞蹈、歌唱、聊天。演員們需要嚴格執(zhí)行虛擬偶像的人物設定,實現(xiàn)虛擬偶像“永不塌房”的目標。
一切看似完美,但作為內核的“中之人”卻成了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今年5月,在出道1年5個月后,A-SOUL 成員之一珈樂進入“休眠”。與此同時,珈樂“中之人” 的真實身份疑似浮出水面:一個因練舞受傷、被迫加班加點、常常經(jīng)受失眠煎熬的女孩。
其實,早在A-SOUL剛出道時,A-SOUL另一名成員嘉然的“中之人”就在直播中“淚崩破防”。當時,嘉然正在朗讀粉絲來信,來信者說自己在電子廠上班,每晚都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嘉然成了唯一的慰藉:
23:30用有限的熱水洗完澡,趕緊關掉了電熱水器的閘。是時候該睡覺了,但手機里亮著的是嘉然在錄播里明媚的笑顏……
00:20晚安。還有,明天見,嘉然小姐……
嘉然在讀這篇小短文時一度哽咽。直到珈樂退出,粉絲們才意識到,他們尋找的心靈港灣只是一場商業(yè)計劃而已,完美的虛擬偶像背后,是和自己一樣承受著生活重負的“中之人”。很快,“中之人”的生存現(xiàn)狀被曝光:工作強度大、待遇低。有一名粉絲留言:“快跑,姑娘們,不要被我們的愛束縛?!?/p>
對此,金方廷分析道:“虛擬人的風潮眼下更接近于一個生意,還談不上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倍谖磥恚覀兣c虛擬人會“是一種共存的關系”,虛擬人也會逐漸由生意變?yōu)槲覀兩畹囊徊糠帧?/p>
生意也罷,生活也好,在越來越“真實”的網(wǎng)絡世界,也許躲在賬號頭像后的我們,在某種意義上,都是 “中之人”。而未來,也許我們真的離不開虛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