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咳嗽中醫(yī)治療實證案例參考
現(xiàn)在疾病的發(fā)生越來越普遍,其病因病機也越來越復雜化,有的是不好的習慣長期形成,從而量變導致了質(zhì)變。有的是先天不足,氣陰兩虛,外邪易侵,故容易發(fā)病。所以必須辯準癥型才能對癥下藥。

小兒因為先天身體發(fā)育還不完全,臟腑機能相對成人較弱,所以較成人容易受到外界邪氣的入侵致病,常有感冒咳嗽發(fā)生,甚至會有發(fā)燒的情況出現(xiàn)。但是小兒咳嗽情況的病因病機很復雜,如果單純用下氣止咳的中藥效果往往不是太好,因為邪氣只是被強行壓制,如果正氣本身不足,則會反復發(fā)作。
在這里,鄙人分享一例親身治療小兒咳嗽實證案例供大家研究討論。前一段時間,有小兒因咳嗽不止,其父母帶至鄙人處診治,其父母自述該小孩咳嗽已有幾日,晚上咳嗽尤為劇烈嚴重,甚至無法睡眠,半夜還會因咳嗽而醒,父母甚是焦慮擔心。余遂觀其舌像,舌質(zhì)偏紅,舌苔白厚,脈診其脈浮,一吸7至8次,因其年齡4歲3個月,正常應該一吸6至7次,所以屬于浮數(shù)。綜合分析以上癥狀,余判斷其為外感風寒表證,有向里化熱之像。

余遂問其曾是否吃之前已經(jīng)服用過其他治療藥物,其父母說是曾經(jīng)吃過中藥,但沒有效果,聽說我治咳嗽厲害,遂到我處治療。余遂看其上次所開具中藥處方,乃是中醫(yī)經(jīng)典方劑止咳散加減而成。按理說止咳散的確是用來止咳平喘的常用方劑,可是,為什么該患兒吃了以后效果不理想呢?
想到患兒舌苔白厚,說明有肺脾兩虛的情況,也就是說明該患兒正氣平時比較不足,這有可能是先天機能不足,也可能是后天生活習慣不好所導致,所以突然遇到外界邪氣侵襲,就容易導致發(fā)病出現(xiàn)各種癥狀。如果強行去止咳平喘,恐本虛標實,效果不太理想,這也就是為何止咳散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
余遂開具處方如下:白扁豆 白術(shù) 茯苓?甘草蘆根 黨參 砂仁 山藥 薏仁 荊芥 連翹 桔梗?細辛?五味子?枇杷葉?地龍?葛根?干姜。先開具1副中藥,兩日一副,并囑咐其父母督促其一日少量頻飲,同時注意飲食清淡。服用以后可再復診了解效果。

后患者沒有再來,未知其療效。遂電話回訪,其父母告知小兒服藥后當晚咳嗽大為減少,繼續(xù)按要求服藥,第二日晚上已不再咳嗽,所以沒有再來復診。
從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出這類小兒咳嗽的治療需要扶本祛邪的思路去進行。熟悉中醫(yī)的朋友可以看出鄙人用的是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化裁而成。按理說參苓白術(shù)散不是治咳嗽的,這不對癥???怎么會對這類咳嗽有效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純罕緛砭头纹商?,如果只是一味止咳,其正氣不足,無法鼓邪外出,反而會形成咳嗽纏綿不愈。故在祛邪的同時,加以補脾益肺,正氣足則奮起抗邪,邪去則咳嗽自愈。其中也加入了宣肺利氣之品,幫助小兒肺臟功能改善,祛邪外出,其中細辛、枇杷葉、葛根、干姜都有祛風解表的功效,五味子酸澀收斂,可防止前者宣散太過 ,一宣一收,可宣肺利氣,調(diào)解肺臟氣機功能。邪去則正復,諸藥合用,祛邪補虛,本虛兼顧,故能湊效。

可見,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思維在治病的過程中至關(guān)重要。學中醫(yī)切不可死讀書,必須靈活運用,隨機應變。方中有法,法中有方,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中醫(yī)基本的辯證思維。所以中醫(yī)治療講究四診合參,八綱辯證,這是中醫(yī)基本原理的具體體現(xiàn),更是世界觀,方法論。
在這里,鄙人再次提醒廣大的讀者朋友,對于文章中提到的案例所用處方,切勿照搬照用。中醫(yī)講究辯證施治,一人一方。如果直覺套用,輕者無效,重者不對癥恐加重病情。所以請有需要的讀者朋友找你們當?shù)貙I(yè)中醫(yī)師四診合參,辨證論治以后根據(jù)個人情況開具對癥的中藥處方,這才符合中醫(yī)之道。好了,今天鄙人就寫到這里。我會在空閑的時候為大家分享更多中醫(yī)類親身實證的疾病診治案例供大家研究討論。感謝大家對鄙人一如既往的關(guān)注和支持!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在評論區(qū)互相討論,也可以單獨私信我。你們的健康就是鄙人最大的快樂,但愿世間人無病,寧可架上藥生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