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第三年,B站變了?
01
從2020年刷爆全網(wǎng)的《后浪》開始,每年B站的五四青年節(jié)宣傳片都能引起廣泛的關(guān)注和討論。
喜歡的人覺得B站真心實意為年輕人發(fā)聲,也有人不喜歡,覺得這無非是討好90后和00后的小眾人群。
但我相信,今年這兩撥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B站變了。
首先,作為青年節(jié)的宣傳片,B站今年的視角好像不一樣了。
前兩年的視角都是年輕人的視角,發(fā)聲的基本都是所謂的“后浪”。
他們環(huán)球旅游,玩cosplay,玩滑翔傘和游艇,享受最好的時代。
他們也大聲宣稱,自己不想成為某一類“大人”,毫不留情地刺破成年人世界的陰暗面。
但這一次,視頻的主角是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
他生于50年代,無論是年齡還是社會地位,都屬于“前浪”的那一批了,所以這次,是“前浪”在對“后浪”說話。
不過很顯然,莫言絕不是居高臨下地說教什么,他只是說,如果年輕的朋友遇到了逆境,有什么困惑或者想不明白的地方,他有兩個自己年輕時候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可以講一講。
視頻非常有趣,莫言的敘述也很有畫面感,強烈建議大家看看。

故事本身不算新鮮,先是說自己之前因為家境輟學過,想讀書卻只能得到一本《新華字典》,這本書就成了這位大文豪最初的文學啟蒙。
然后提到自己和爺爺一起遭遇過狂風,爺爺說面對狂風,站穩(wěn)了不被打倒,就是贏過了它。
也許很多熟悉莫言的朋友,都聽說過這兩件事,但是更打動我的是他講故事的姿態(tài)——極其真誠,質(zhì)樸,甚至帶著一點小心翼翼的笨拙感。
他說,他不覺得自己完全是對的,他只是通過講述和分享,給年輕人一點啟發(fā)和參考。
很多看過視頻的年輕人也都表示很受感動,從發(fā)言中感覺到了一種“沉而定的深度和力量”。

說莫言用自己的一生,給了迷茫的年輕人某種答案。

“透徹卻不鋒利,沉思但不刻薄?!?/p>

02?
往前推兩年,B站多半是不會發(fā)這種視頻的,年輕人也不一定愛聽。
畢竟去年的視頻里,年輕人還都在吶喊,說自己不想成為什么樣的大人。









都是些很理想主義的敘述。
其實這些年輕人的聲音我很喜歡,我覺得年輕人就是應(yīng)該熱血,應(yīng)該理想主義,而且他們的很多話我也覺得很有道理。
但依然有很多人覺得,這好像是一種年輕人對“成年人”的“冒犯”,好像長大成年,就意味著喪失理想,變得庸俗。
那么這一次,莫言的表達像是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長大并不是喪失理想主義的過程,成為莫言這樣有趣,依然有熱血的中年人也很不錯。
是的,比起莫言在文學上的成就,我更想把他形容成是一個很有趣,有親和力的大叔。
比如他的公眾號簡介,就是這么一行字:“我想和年輕人聊聊天?!?/p>

平時更新的內(nèi)容也五花八門的,聊童話和鬼故事:

聊小時候的年俗:

聊自家養(yǎng)的貓:

興致來了,還語音“唱”一段自己小說里的劇情:

順便吐槽一下讀者們在“為難”他……
至少我是真的很希望,自己到了莫言先生的年紀,依然能和那個時候的年輕人這么聊得來。
他是“我想要成為的大人”。
也正是因為這樣,我想他和年輕人分享的故事,大多數(shù)人也應(yīng)該還是愿意聽一聽的。
03?
另一個事實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和中年人之間,已經(jīng)沒有前兩年那么劍拔弩張了。
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年輕人和中年人都是站在對立面的,“前浪”在羨慕“后浪”,那種羨慕里,又多少帶了一點“你們趕上了好時候,沒吃過苦”的酸意。
年輕人當然也看不上中年人,覺得成年人的世界和規(guī)矩就等同于迂腐,落后,只能用來反叛。
直到這一次,視頻里莫言的發(fā)言像是一座橋梁,把兩者連接在一起了。
為什么會這樣?
實話實說,這兩年的世界越來越不太平了。俄烏的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疫情之下全球的經(jīng)濟都在下行,覆巢之下無完卵,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沒人能料到,幾年前王興說的那句“2019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竟然一語成讖。
世界太平的時候,人們的想法往往激進,大膽,甚至容易憤怒。
而現(xiàn)實世界已經(jīng)很撕裂了,我們也就更想要尋求平和,安穩(wěn)。我們需要更多溫和的,理性對話的聲音來撫平外界帶來的,無孔不入的恐慌。
于是人與人之間開始互相理解了。就說這次的疫情,很多年輕人都在感嘆,遇到了突發(fā)事件,才知道父母輩喜歡囤積東西,防患于未然的生活智慧,一定程度上認同了他們的“經(jīng)驗之談”。
我也不止一次聽到以前那些說年輕人吃不了苦的長輩說,現(xiàn)在的孩子們也不容易,生活壓力真的很大。
對話,終于逐漸代替了對抗——就像我在這個視頻里看到的那樣。
有時候我甚至認同,這是最近幾年糟糕的大環(huán)境里,能帶來為數(shù)不多的正面影響。
04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兩年來年輕人追捧的人和事都在變化。
前幾年普遍都追明星,網(wǎng)紅,商業(yè)奇才,覺得他們活得光鮮亮麗,又能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是“人生贏家”的典范。
有個調(diào)查提到,95后,00后最想從事的工作就是網(wǎng)紅:

那個時候很多人相信,物質(zhì)財富和社會地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幾乎最重要的標準。
但最近兩年,大家越來越傾向于喜歡運動員,知識分子。
最受歡迎的“頂流”不再是演員歌手,而是蘇炳添,谷愛凌,羽生結(jié)弦,羅翔,戴錦華,余華——也包括莫言。
在B站,羅翔老師的粉絲數(shù)達到驚人的2246萬。

新晉網(wǎng)紅余華也一樣,各個網(wǎng)站上都流傳著關(guān)于他的段子,把他在各個訪談節(jié)目上的妙語如珠剪輯成小視頻。

B站UP主“讀客熊貓君”上傳的視頻,莫言,余華,西川三位老師的新書發(fā)布會,也有30多萬點擊。

“李好帥的黃金屋”認真研讀《活著》的視頻,有145萬點擊。

我們學生時代最頭疼的魯迅,現(xiàn)在也廣受歡迎,有一位叫智能路障的UP主,為了做魯迅視頻,他不僅看完了魯迅全集,并且把市面上大部分魯迅研究書籍都看了。
每個視頻的數(shù)據(jù)都讓人嘆為觀止。

這是年輕人最多的平臺所傳達出的,對知識分子,對文化藝術(shù)的尊敬和喜愛。
這種變化的背后,就是年輕人在面對動蕩的世界時,開始想要追求內(nèi)在的精神動力。
我們喜歡運動員,不僅是因為他們象征著力量和體育精神,也是因為奧林匹克精神本來就是一種人類大家庭的理念,讓世界范圍內(nèi)的每個人以體育為紐帶,不分民族,不分國籍,不分人種地“融合”在一起。
而知識分子,和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藝術(shù),思想世界,則能夠提供一種彌合的力量。
在愈發(fā)動蕩,四分五裂的世界里,人們需要這種廣泛的彌合來尋求安全感,尋求內(nèi)心的安寧——在當下,這可能遠比物質(zhì)的富足更可貴。
如莫言本人所說,越是困難的時刻,我們越需要文藝作品來直達心靈。




道阻且長,行之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