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陽游第208篇 隋唐水利設施遺址
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數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意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棵樹,一座橋,或者一條街道,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個瞬間。深度游洛陽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深度洛陽游第208篇 隋唐水利設施遺址。









隋唐洛陽城就是一個水城,洛陽城里城外到處是縱橫捭闔的水道,家家戶戶門前都是水道。洛陽市區(qū)分布著大運河,洛水,谷水,澗水,瀍水,黃河以及它們的分支,人工渠等等。洛陽區(qū)域內的河道經常被大大小小的船只占據著,就如現在滿街的汽車無處???。這些水道的水來源于谷水和洛水。谷水一支入積翠池,一支分流沿城北向東進入皇城,來滿足宮內綠化、清潔、生活用水。谷水與洛水在積翠池匯集后,經黃道渠源源不斷流向通濟渠,在滿足運河需水的同時,分別保留一支分流和水渠,最終流入黃河。積翠池的位置就在現在的澗河洛河口。
今天介紹一個隋唐水利設施遺址。該建筑遺址東西長40米,南北寬10米,殘存高度2米多,其南北兩壁中間部分呈半圓形,分別向外弧出,弧出中間有L型石墻,遺址的西端有二層石墻,構成建筑的石塊大小不等,多數在一米見方。此外,考古工作者還在該建筑遺址的東西兩側發(fā)現了近千米長的夯土河堤。
這是一處引水并具有水能與機械能轉化功能的綜合性水利工程,它設計科學、構思巧妙,即使在現代,也無法用水力學設計理論和工具準確設計。
有史記載,隋唐時期的東都洛陽,自城西西苑引谷洛水,苑周100公里,洛水橫貫洛陽城,在城東南,建有滾水堰,公元701年開洛漕潭,停泊船只等。
根據考古發(fā)掘推測,該建筑共分兩期:第一期應建于隋唐時期,后來又在其中間部位進行了二次改建與利用,并初步認為該遺址是一處與水利設施有關的古代建筑遺址。遺址位于如今的洛陽市洛龍區(qū)夜叉磨村東,現在的洛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大院西側,距隋唐東都城外城上的厚載門遺址不足千米。該水利設施構造奇特,首次發(fā)現于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