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xiāng)——難舍難分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這段話來自于《周禮·考工記·匠人》,講的是王城的規(guī)制。
你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樣子嗎?想象不出的話,你可以來我的家鄉(xiāng)看看,它的名字叫——西安。
當年讀書的時候一下子就記住這段話,也最喜歡這段文字。背書的時候也是背唐長安城那部分內容最省力,原因無他,生長在西安的我,千年后的我,依稀可見它當年的模樣。
唐長安城東西南北交錯二十五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一百零八坊,方方正正的。千年后的西安(主城區(qū))里也是方方正正的,有的“方塊”還保持著原來的名字。
從小去到不熟悉的小道小巷子不認路也沒關系,不用擔心迷路,因為西安的東西南北規(guī)劃得整整齊齊,直走就好了,總會走到自己認識的大路上。還有一個最大的“指南針”——秦嶺。
現(xiàn)在空氣和視力不如小時候好了,小時候特別喜歡站在陽臺上看巍峨的秦嶺。天氣若是好一些,甚至能看見秦嶺山的小道。若是天氣不好了,那就像是一幅以天為畫紙,以山為主體的水墨畫。
《琵琶行》中有云“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想到這個便也不禁彎起嘴角,“蝦蟆陵”就是陜西話的“下馬陵”,現(xiàn)在那里也叫下馬陵。跟前就是董仲舒的墓。
(未完待續(xù),累了,回頭接著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