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了半年,是不是該放棄了?
文|WeGo_歐陽長治
情感問題
是不是該放棄了?
已經(jīng)挽回前任半年時間,進展很小,成功遙遙無期,真的好累,想請教下這種情況是否該放棄了?

我的回答
推薦兩篇文章。
一篇是徐玲寫的《挽回到什么地步才該止損放棄?》。
一篇是周小濤寫的《我很累,想放棄了》。
然后……
關(guān)于「是否放棄」,就不多談了。
畢竟我不知道,你挽回半年是怎么挽回?
有些人,悶著被子躺半年,也覺得自己挽回了半年。
不知道你的情況,談不了什么。
我對你這個提問,其實沒太大的興趣,之所以挑出來,是因為它背后,有一個隱藏問題。
這個隱藏問題很有意思!
我覺得說說它,對你,對其他讀者都是有幫助的。
什么呢?
如何看待挽回進度的問題。
往大了說,是對事物發(fā)展的一個把握問題。
啥意思?
這問題的結(jié)構(gòu)就是「挽回半年—遙遙無期—是否放棄」,對吧?
我相信你去跟別人討論這個話題,朋友、同事、家人、基本就是在「遙遙無期—是否放棄」這個范圍內(nèi)聊來聊去。
有人告訴你愛要堅持。
有人告訴你要及時止損。
基本不會涉及到「挽回半年—遙遙無期」這部分。
這就是個問題。
有沒有想過,挽回半年是否意味遙遙無期?
你會說,怎么會不成立!
都說了挽回半年,進展很小,這還不是遙遙無期?
這就是線性思維。
很多人,對事物發(fā)展的一個把握,是用線性思維去判斷的。
要買房子,一算首付80萬。
然后看下自己,一年下來能剩個4萬,得出結(jié)論,起碼得20年湊夠首付,還買個鬼!
這就是線性思維,特點就是認為發(fā)展的節(jié)奏趨于「勻速」。
實際上是不是這樣?
并不是。
你可以去留意觀察下身邊的成功人士,靠家里靠運氣的咱也別算他,就看那些通過自己努力有車有房的。
他們是不是趨于一種「勻速」,一種線性的發(fā)展?
你會發(fā)現(xiàn)不是。
可能前幾年他跟你差別不大,然后一個時間點,一兩年時間,就突然起來了,甩你幾條街,而且一年比一年甩開更多。
呈現(xiàn)一種指數(shù)型增長。
這才是常態(tài)。
有個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平常有看一些管理類的書籍,對一家叫麥肯錫的公司應(yīng)該不陌生,很出名。
但你知不知道它鬧出過一個世界級笑話,狠狠坑了一家公司?
那家公司叫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咋回事?
那時候手機剛出來,大哥大,又大又貴,可這玩意新鮮不是。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就找到麥肯錫,調(diào)研一下,這玩意值不值得做?
麥肯錫一看,這玩意沒幾個人用啊,提出一個預(yù)測,預(yù)測手機這玩意,你放心2000年之前,全球肯定不會超過100萬部,別搞,別折騰,浪費腦細胞!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就信了,然后就被坑了。
2000年,全球手機超一億。
問題出在哪里?
線性思維。
事物的發(fā)展并不是機械式的線性發(fā)展,不是「勻速」的,它往往是指數(shù)型發(fā)展。

我不確定,你說的進展很小,是多小?
是半年才加回好友?
是半年才開始有聊天?
是半年才見到了面?
但!
想提醒你的是,如果你因此,覺得接下來,這里要半年,那里要半年,算了算遙遙無期?
大可不必。
雖然挽回的過程,確實有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命題。
但不是每個階段都非常緩慢,非常難熬的。
這個概念你一定要有。
很多情況可能是,挽回者用了很長時間去解決某個問題,然后就發(fā)現(xiàn)后面越做就越順利,越做越快。
就算有人說,他花了一年時間,解除拉黑,然后用一天挽回了對方?
我愿意相信的。
因為有時候就是這樣,你看起來僅僅是解決了一個小問題,但很有可能這個現(xiàn)象已經(jīng)是對方認同的信號。
反過來,有些剛分手的人也很不理解,為什么談了幾年的感情,雖然不算很好,但憑啥這幾個月就一下子急轉(zhuǎn)直下?
因為不是線性發(fā)展啊。
能明白這個意思嗎?
也就是說,按照你提問題的這個說法,你現(xiàn)在有可能無限接近,那個形容半途而廢的挖井的故事。
馬上要苦盡甘來了,然后你放棄了。
所以我也不跟你談什么堅持不堅持,愛與不愛。
我就非常建議你,在思考要不要放棄之前,起碼要知道我剛說的這回事,排查一下自己是否存在線性思維的理解誤區(qū)。
這就好比,你去坐高鐵,走著去。
走了兩個小時。
好不容易走到檢票口了,你想著這也太費時間了,算了不去了,然后又走回家……
情出自愿,事過無悔,沒什么好說。
但有些事,不想明白,就很劃不來。
過錯只是暫時,錯過卻是永遠。
謹慎些,好吧。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個觀點,希望對你能有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