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可謂國產(chǎn)動畫的巔峰之作,一個時代的著名詩人齊聚長安,也是難得的畫面

對于古代歷史來說,文藝作品總要有一些戲說和主創(chuàng)人員的愿景與寄托在其中。《長安三萬里》以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和高適的友誼為主線展開敘事。但在有限的歷史資料里,關(guān)于他們之間的恩怨卻是冰冷的一兩行句子。且在真實歷史的記載中,其兩人最終的關(guān)系也并沒有這部動畫作品里說的那樣美好。
但,這也正是《長安三萬里》的優(yōu)點。離現(xiàn)在越久遠的歷史真相,其實越難確定其真實性。更何況,他們留給后人更多層面的無非就是一段故事而已。歷史能夠提供給我們的,往往就是一個好的創(chuàng)作素材。有想法的內(nèi)容創(chuàng)作者們正試圖“借題發(fā)揮”,利用有效的高科技手段打造出他們眼中的新故事。他們在動畫影像里的寄托,也正如詩人在詩歌里的寄托。
01 李白與高適
電影里的李白可以說是綜合了世人對其性格揣測的總和,放蕩不羈、性情乖戾、活躍癲狂。而這樣一個性格如此奔放之人,自然也要找一個和他性格具有巨大反差的人物來匹配和反襯。于是我們看到的高適則是一個相對木訥和謹慎的老實人,甚至初期還有口吃的角色特征。

所以在創(chuàng)作這兩個主角時,基本上就是通過對比的方式來塑造。高適呈現(xiàn)出來的是某種隱忍和不得志的失落感;而李白總是自信滿滿,特別是在作詩這件事上,更是經(jīng)常口出狂言,但他在那個時代也的確屬于實力派的詩人。而高適相對來說,則是慢慢習(xí)練直到精進的一類詩人。
由于故事的敘述方式是聽高適講述往事,所以其中也可以聽到一些對李白性格的評判,言語之間表達的是某種羨慕和敬意,雖然有些事情高適也看不過去,畢竟在他眼里,李白單純?nèi)绾⑼胤胶芏啵傮w上來說,高適對是李白充滿好感的。

另一方面,高適很有原則也極容易當(dāng)真。比如答應(yīng)李白赴一年之約,無論自己處境如何也跑去見了李白;另一次則是收到李白的急信后,趕去長安會面。而李白在這些事情上卻相當(dāng)隨意,一年赴約忘了還情有可原,但急信一事竟然也忘得如此之快。當(dāng)然,他總是正縱情詩樂與美酒之中,難得一見他清醒的狀態(tài)。

李白其實也是在用浮華之事和酒醉迷情來麻痹自己,來掩藏他內(nèi)心的傷痛,只是他在高適面前少有表現(xiàn)內(nèi)心悲痛之時。但大病一場、贅婿和入道等人生經(jīng)歷也都能看出李白心緒不寧和放蕩隨性之外的某些隱情。可以說,李白之所以詩好,全是因為借此手段撫慰和發(fā)泄內(nèi)心的不安,詩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多少可以抒發(fā)情志,甚至能讓自己成為世人矚目的明星。
02?長安舊夢
長安正是見證李白詩才和不羈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人生的鼎盛時期,由于獻詩玉真公主而有機會得到賞識,與上層高官名流多有交往。那場多位同代詩人作詩比賽的宏大場面,可以是說影片中引人入勝的幾大場景之一。高適正是收到李白要他速來的信,才及時趕去見他的。
高適本來在李白住處的大門口外等候,但同樣等候多時的杜甫說,不如直接去那飲酒賽詩之地。果然,這里不光有李白,高適在如此喧嘩熱鬧之地看到了賀知章、張旭、王昌齡、崔宗之、王維等詩人墨客(下圖為杜甫)。

高適在這種環(huán)境下,也和王維一樣,多少有些距離感。但與性格孤高清冷的王維不同,沒有生活在長安的高適,其被人提及最多的也是邊塞詩人的身份。而電影中表現(xiàn)的高適,總是和此番熱鬧場景有距離之人。所以在李白狂放作詩,其他人縱情歌舞飲酒之時,他卻要悄悄地溜走。
而其中幾次李白與高適的相聚,都是以高適默默離去收場。在長安之前,高適為了赴一年之約來到揚州,見到的也是為了舞女歌姬隨性撒錢的李白,他更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爬上院墻幫助李白等一行人綁架歌姬到船上。

有驚無險的河上爭奪之后,李白還想帶著高適去別的地方瀟灑,但對此看不慣的高適停在原地不走,表達出自己不想在大好年紀消耗在這些紙醉金迷之中,而是要報效祖國。沒等李白解釋應(yīng)對,他身旁女扮男裝的裴旻之女就拔劍與高適比武,幾個回合下來,高家槍法還是輸給了裴式劍法。
而此處,其實是要借裴旻女兒之口表達,即使空有一身本領(lǐng),無人賞識,也只能像父親那樣在宴會上舞劍,并無實際用處。而高適則覺得自己技藝不精,敗給對方,決定返回老家梁園重新鞏固槍法,學(xué)習(xí)詩詞,精進才能。

其實人生總有不順,只是李白掩藏得好一些,或者說是借詩歌宣泄出來,達到一種情感和思想上的滿足,加之飲酒作樂,也是忘記傷痛的有效手段。而高適則都體現(xiàn)在表面情緒上,雖然相對李白來說,他是內(nèi)斂和隱忍的,但郁悶和下定決心的那股勁兒都寫在了臉上。

而長安在這部作品中,還有一個對比映照的作用。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的戰(zhàn)亂時期,一片狼煙四起和大火中的亭臺樓閣,與之前繁花似錦的長安城形成鮮明對比,作為貫穿故事主角幾十年的歷史名勝,此處不但是見證李白、高適、杜甫等人的友誼之地,更是見證大唐輝煌歲月之地。
03 結(jié)構(gòu)與反轉(zhuǎn)
影片開頭是老年高適與吐蕃對戰(zhàn)之時,形勢危急,而此刻卻有程監(jiān)軍前來問話,想知道他和李白是怎么認識的,從話語間透露著提防與不信任。高適非常配合地講述他與李白這幾十年的交情。
于是故事就此以倒敘及插敘的方式展開,同時也留下一個懸念,當(dāng)故事講完,高適的命運又會如何?而對高適和李白歷史過往不太熟悉的觀眾,最初也不明白監(jiān)軍問話的意圖。

而故事講到最后,也都清楚了,就是開篇提到的那樣。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是投向謀反叛軍一方的永王門下成為幕僚,還寫給永王很多首詩。高適則是淮南節(jié)度使,是奉命討伐永王的一方。站在政治對立面的兩個人,在這種局勢下,自然是非??简炗亚榈?。
在與監(jiān)軍聊李白的過程中,時間也一點一點靠近,吐蕃大軍的行進也從最初的三個時辰,漸漸離高適軍隊還有一個半時辰,給觀眾制造緊迫感,同時也是在誤導(dǎo)觀眾。比如高適的低落情緒,最初還制造了用槍自刎的假象??吹阶詈蟀l(fā)現(xiàn)主創(chuàng)們是想在最后來一個反轉(zhuǎn)。

脖子上的傷口其實是灑上去的紅酒。而看起來放棄一切的高適,其實胸有成竹,早就做好了如何圍剿吐蕃的計劃,后援部隊也及時趕到。戰(zhàn)事反轉(zhuǎn)之后,為了讓結(jié)局積極且圓滿,主創(chuàng)們多少“篡改”了歷史或者“添油加醋”,特別是在最關(guān)鍵的高適是否解救李白的態(tài)度上。
而結(jié)尾處的意象是美好的,監(jiān)軍大膽猜測高適暗中救李白的手段,并告訴高適,李白已被大赦,并朗誦其創(chuàng)作的一首新詩。于是畫面里出現(xiàn)了在山間劃船,暢快吟詩的李白,之后是高適和書僮在鄉(xiāng)間聊到詩歌的愜意寧靜,這就與片尾呈現(xiàn)的那些古詩很好的連接起來。

整個影片,很多層面都是主創(chuàng)對那個美好年代和經(jīng)典人物的想象。古時沒有攝影和錄像的技術(shù),我們能看到頂多也是后人描摹的古人畫像,而在這個時代,我們則有幸可以在另一個次元和維度里,體會古人的世界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