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晚熟的人》有感
當(dāng)別人做的越絕,你反而越容易走出去。所以有時候你要感謝那些毫無顧忌你的人,放手就是進步,越是聚聚糾纏,越是罪孽深重!當(dāng)你轉(zhuǎn)身,留下的是背影,面向的卻是大海和星辰。
人,只有知道自己無知后,才能從骨子里謙和起來;不再恃才傲物,不再咄咄逼人,所以說人總是越活越平和,我們稱之為成長;成長就是慢慢的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他人,承認自己的無知并不等于否定自己,而是為了改善自己。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來雖然開竅了,但也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地尋找同類,最后卻成了最孤獨的一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莫言《晚熟的人》
其實書中還有許多有哲理的語句,真的非常震撼人心,似乎每一句都寫盡了人生的哲理,讓我們讀過之后,依然回味無窮。
我讀完之后,就和以前讀《百年孤獨》一樣,完全不知所以,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歌頌的是什么,揭露的是什么。書名叫‘晚熟的人’,然而整本書只有一篇寫了關(guān)于‘晚熟的人’,其余的都是在寫小人物的生活百態(tài),似乎和書名沒有任何關(guān)系,但仔細想想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就如作者所說‘我所理解的晚熟:其實并不是真正心智上的低齡幼稚,沒有哪個人真正天真如白紙,而是一個人的選擇,知世故而不世故,遭遇過生活的黑暗面,但依舊選擇純良明朗’。十二篇小說中,每個小人物都有自己的選擇,有的世俗、圓滑如覃桂英、楊結(jié)巴等,幾乎每篇都有。也有著知世故而不世故,大智若愚之人,比如一直貫穿整本書中‘我’的爺爺、父親、母親。在《等待摩西》中的楊秀英,《火把與口哨》中顧雙紅,也就‘我’的三嬸。他們都有著人性的弱點:‘陰暗和陽光,知世故’。就如作者所說:‘沒有那個人真正天真如白紙’。面對這些時,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自然也會得到相應(yīng)的結(jié)果。
整本書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紅唇與綠嘴》和《火把與口哨》。《紅唇綠嘴》寫的是一個在時代變遷中站在風(fēng)口浪尖上的底層女人,她為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使盡了各種手段。然而造化弄人,她一生平庸。首先她在初中當(dāng)上紅衛(wèi)兵造反派時,逼死了自己的小學(xué)老師,原因僅僅是老師讓她下水插秧,導(dǎo)致她腳上六指被同學(xué)們發(fā)現(xiàn)。其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她練就了好口才,最終有機會在文化大隊工作,認識權(quán)勢滔天的知青同事,并舍棄所有只為能夠提為干部。再次是她提干未成后,回到農(nóng)村收垃圾,但嚴(yán)重污染環(huán)境,村民對其一致反感,后為了當(dāng)村干部,關(guān)掉垃圾場,卻又捐幾百顆樹苗說是為了保護環(huán)境,其目的僅僅是為了當(dāng)村書記。未能如愿后和政府對著干,以發(fā)泄心中的憤怒,達到自己賺錢的目的。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她又用‘紅唇’、‘綠嘴’倆個公眾號外加‘五個手機,五個網(wǎng)名’,這些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輿論造勢的標(biāo)配讓覃桂英儼然成為一名意見領(lǐng)袖。文中李圣潔以投井自盡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瘋狂和破壞,這樣的失控的態(tài)勢在人性面前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然而覃桂英這個‘我’同學(xué)在時代的跌宕起伏中,雖說有點裝模做樣,但又顯那么及其自然,讓人唏噓不已,又有點諷刺。作者從文革時代寫到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也是在告訴我們,在這充滿大量虛假信息的時代、在這個虛擬而又縹緲的網(wǎng)絡(luò)時代、在這個手機不離手而又浮躁的社會中,更容易會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中扭曲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
也許是因為《火把與口哨》是全書的最后一章,我讀完后腦子里全是三嬸,歷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的三嬸,是讓我敬佩的,讓我心疼的。什么樣的標(biāo)簽適合三嬸呢?是堅毅、愛子、大義又抑或是命苦?可又覺得什么標(biāo)簽都不適合她。只能說,作者筆下的她太有血有肉了。我讀的時候留下了眼淚,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見證了三嬸一生苦難和悲慘的命運。
她是三嬸,是有遠見的三嬸(不讓三叔做老女婿,認為如此她父親曾為國民黨的歷史問題必將牽連于。三叔和他的后代,后來文革時期果然應(yīng)驗,她的父母被逼的雙雙自盡。)
她是三嬸,是有自己追求的三嬸。(她嫁給三叔不僅僅是由于三三叔有恩她的父親,最大的原因,也許是他們共同點愛好和特長----口哨。三叔遇難后,面對副礦長的對三叔的贊揚、對現(xiàn)狀的描述、對三嫂的賠償......三嫂都只是一句“我想見見人”......三嫂醒過來之后“干號著、沒有眼淚、猛然又哽住,咳幾聲,吐出一口鮮血”,而后是一曲婉轉(zhuǎn)又悲涼的哨聲獻祭。)大抵,上一代人的愛情,就是如此吧!愛得深沉,卻從未曾甜言蜜語,他們都在彼此的生命中詮釋著心。
她是個“寡哭”的人,因為她這一輩子都在“哭”。三嬸在失去了父母和丈夫之后,厄運并未因此停止。在兒子被狼叼走后,聽信了村里的謠言,間接的逼死了自己的女兒。再聰慧的人,在遇到不斷擊垮自己所愛所念的事之后,也會失去理智。三嬸不該聽信那空穴來風(fēng),可是那個時候的她,又能怎么辦呢?只能希望聽到自己兒子活著,哪怕是個謊言。
火把與口哨,一為兒,一為夫。燃燒的是女子對命運的不屈,吹響的是對愛情的祭奠。
三嬸是那個時代里敢于高歌的逆行人。
緩緩合上書,好像,慢慢懂得了“時光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真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