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疑的“白馬之盟”(一)
按此文為敝人評易中天所寫《漢武的帝國》札記的一部分,特此析出,以供大家評判。又按此文敘述篇幅短且論證不充足,故先作為第(一)部分發(fā)出,供大家先作一覽。

《漢武的帝國》是易中天中華史系列的第8卷,講述了以漢武帝時期為主的西漢歷史。昨天下午我外出,在一家打折書店中偶遇此書,故買來看。雖然我可以找到這些書的免費電子版,但是讀紙質(zhì)書的感覺還是更加令我愉悅。
由于對西漢的歷史比較了解,再加上易中天的文筆流暢便讀,我花了五個小時(包括查資料的時間)就認真讀完了這本小書??偟膩碚f這本書的質(zhì)量很高,雖然不能算是歷史學(xué)家的學(xué)術(shù)作品,但至少里面也有不少易中天個人的觀點,而且大都可以找到史料文獻出處,可見易中天是用心在寫這本書。因此這本書對于僅具備初高中歷史教科書水平的讀者來說,還是很有必要找來一閱的。
本書最為精彩之處,在于易中天把握住了西漢史乃至中國古代史的幾處對立:封建與集權(quán)的對立、王國與帝國的對立,貴族與平民的對立、官與吏的對立......這也恰恰是中國古代史最重要的變革(沒有之一)——周秦之變,即周制與秦制的對立與演化。
西漢從高祖開始到武帝,算是徹底完成了“儒表法里”的建設(shè),換句話說,就是融合了周制與秦制,使得西漢不像關(guān)東六國那樣易被散沙國家攻滅,也不像大秦帝國那樣二世而亡。這種二者皆有的的漢制,實際上自西漢開國合法性中就已經(jīng)注定:劉邦反秦起家,就不能全用秦制;高祖滅項破楚,就不能全用周制。
回到易中天的這本《漢武的帝國》(以下簡稱本書),我想結(jié)合本書與《史記》《漢書》及相關(guān)學(xué)術(shù)文獻,討論“白馬之盟”的可靠性問題。

在本書的第27頁,易中天認為白馬之盟是不真實的,是陳平周勃等人在推翻諸呂后編造出來的借口。這個邏輯很好理解:高祖“說”了,不姓劉的不能封王,所以你們這些姓呂的都是亂臣賊子,我們功臣集團有權(quán)力剿滅你們!
這種觀點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歷史常識”,愛好歷史的人誰也不好意思說自己沒聽說過”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句話。但也有不少學(xué)者認為白馬之盟是編造出來的,易中天也是如此,我雖然不是什么教授,但也相信這個觀點。
易中天用四頁多的篇幅,從王陵聊到周勃,然后又扯到陸賈和高祖遺言,最終還是沒能從正面突破歷史的迷霧,直達問題的關(guān)鍵,而只是旁敲側(cè)擊,高度懷疑而已。
實際上,認真翻史料,就可以更好的說明白馬之盟之不可靠性。

三月,詔曰:“吾立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與天下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親,或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賦斂,女子公主。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賜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長安,受小第室。入蜀、漢定三秦者,皆世世復(fù)。吾于天下賢士功臣,可謂亡負矣。其有不義背天子擅起兵者,與天下共伐誅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這是《漢書·高帝紀(jì)》載高祖十二年三月(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前兩個月)詔。
誰能幫我找找,哪里有”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或者表達類似含義的話?沒有。
恰恰相反,把劉邦詔令的主要內(nèi)容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
1. 有功的英雄豪杰都有機會封王
2. 造反的人,天下共伐誅之
況且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不都是劉邦封的異姓王嗎?他們最終都因謀反被殺。這說明兩點:
1. 劉邦封異姓王的時候,還沒有白馬之盟(否則豈不是自己打臉?)
2. 劉邦平定異姓王叛亂的時候,也沒有白馬之盟(如果有的話直接說”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順勢廢掉他們的王位不就好了,又為什么要花功夫去找他們造反的證據(jù)呢?)
易中天先生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邏輯不夠清楚,這跟他習(xí)慣于把正史記載按照他自己的文風(fēng)翻譯成白話文有關(guān),也跟他【極有可能】沒有看到這條史料有關(guān)(如果看到的話不可能不引用)。
初記于2021年8月27日
改定于2021年9月24日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