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嘆對紅樓夢的影響 金圣嘆篡改西廂記原文 導(dǎo)致脂硯齋以訛傳訛批閱紅樓夢產(chǎn)生異文
王實甫 第二本·楔子(紫金城版“第二本·第二折”)
[收尾]您與我助威風(fēng)擂幾聲鼓,仗佛力吶一聲喊。繡旗下遙見英雄俺,我教那半萬賊兵唬破膽。(何璧本“助”作“借”)
金圣嘆 卷五 二之一 [寺警]
[收尾]你助神威擂三通鼓,仗佛力吶一聲喊。繡幡開遙見英雄俺,你看半萬賊兵先嚇破膽。
第三回
甲戌本眉批:另磨新墨,搦銳筆,特獨出熙鳳一人。未寫其人,先使聞聲,所謂“繡幡開,遙見英雄俺”也。

王實甫 第二本·第一折
[混江龍]落紅成陣,風(fēng)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yuǎn)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金圣嘆卷五 二之一 [寺警]
[混江龍]況是落紅成陣,風(fēng)飄萬點正愁人。昨夜池塘夢曉,今日欄檻辭春;蝶粉乍沾飛絮雪,燕泥已盡落花塵;系春情短柳絲長,隔花人遠(yuǎn)天涯近。有幾多六朝金粉,三楚精神。
第二十五回
庚辰本558、甲戌178B、戚序901、蒙府2A
余所謂此書之妙皆從詩詞句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筆墨也。試問觀者,此非“隔花人遠(yuǎn)天涯近”乎?可知上幾回非余妄擬也。
庚辰、蒙府、戚序本無末“也”字。
金圣嘆 卷六 三之一 [鬧簡]十一A
香嚴(yán)大師至脫然撒手時,遙望溈山,連說頌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真是貧。去年貧,無立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蔽矣诖宋? 錐也無。
《五燈會元》卷九:“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p>
第22回
庚辰本499:拍案叫絕,此又深一層也。亦如諺云:“去年貧,只立錐;今年貧,錐也無。”其理一也。(蒙府本“諺”訛“該”)
本來金圣嘆這段文字是從《五燈會元》卷九“香嚴(yán)禪師”這篇改編而來,然經(jīng)脂硯齋一倒手,香嚴(yán)禪師的話變成了“諺語”。如果把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逐條按史料溯源,往往會發(fā)現(xiàn)有不少的出入。典籍大都如此,所以,要想知道真相,就必須得溯源。

王實甫 第一本·第三折
[旦云]取香來![末云]聽小姐祝告甚么?[旦云]此一柱香,愿化去先人,早生天界!此一柱香,愿堂中老母,身安無事!此一柱香——[鶯鶯良久不語科][紅云]姐姐不祝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尋一個姐夫,拖帶紅娘咱![旦再拜云]心中無限傷心事,盡在深深兩拜中。
明何璧校刻本“取”作“將”,“聽”作“且聽”,“祝告”作“禱告”,“我替姐姐祝告”作“我替小姐禱告”,“早尋”作“早嫁”,“心中”作“心間”。這些跟脂抄本的異文很相似,而紅學(xué)專家大師連版本的雞早蛋早還沒整明白,就能考證出是作者的原文、修訂。
金圣嘆 卷四 一之三 [酬韻] 16B
[鶯鶯云]將香來![張生云]我聽小姐祝告甚么?[鶯鶯云]此一炷香,愿亡過父親,早生天界!此一炷香,愿中堂老母,百年長壽!此一炷香——[做不語科][紅云]小姐為何此一炷香,每夜無語。紅娘替小姐禱告:咱愿配得姐夫冠世才學(xué),狀元及第,風(fēng)流人物,溫柔性格,與小姐百年成對波。[鶯鶯添香再拜科]心間無限傷心事,盡在深深一拜中。
庚辰本第43回
此一祝,亦如《西廂記》中雙文降香第三柱(炷)則不語,紅娘則待(代)祝數(shù)語,直將雙文心事道破。此處若寫寶玉一祝,則成何文字?若不祝,直成一啞謎,如何散場。

王實甫 第二本·第四折(86)紫金城本 第二本·第五折
[越調(diào)][斗鵪鶉]云斂晴空,冰輪乍涌;風(fēng)掃殘紅,香階亂擁;離恨千端,閑愁萬種。夫人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彼隽藗€影兒里的情郎,我做了個畫兒里的愛寵。(何璧本無“里”字)
金圣嘆 卷五 二之四 [琴心] 21B
[越調(diào)][斗鵪鶉]云斂晴空,冰輪乍涌;風(fēng)掃殘紅,香階亂擁;離恨千端,閑愁萬種。娘呵,“靡不初,鮮有終?!彼鰰袄锴槔?,我做會畫中愛寵。
第45回
庚辰本1047:妙極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說出夫妻來,卻又云“畫的”“扮的”,本是閑談,卻是暗隱不吉之兆。所謂“畫兒中愛寵”是也,誰曰不然?
這些都是從《第六才子書》中衍變過來的。

王實甫 第二本第二折[上小樓]
[上小樓]“請”字兒不曾出聲,“去”字兒連忙答應(yīng);可早鶯鶯跟前,“姐姐”呼之,喏喏連聲。秀才每聞道“請”,恰便似聽將軍嚴(yán)令,和他那五臟神愿隨鞭鐙。
金卷五12A
[上小樓]我不曾出聲,他連忙答應(yīng)。早飛去鶯鶯跟前,“姐姐”呼之,諾諾連聲。秀才們聞道“請”,似得了將軍令,先是五臟神愿隨鞭蹬。金批:“又嘲戲生員切己事情”。
第19回
庚辰本411
脂批:生員切己之事。
鄧遂夫317。15:“本是(原誤生員)切己之事?!贝伺蚴谴吮惊氂?,故其“生員”二字之誤,雖明顯不通,過去的專家們卻未加校改。。。。。。這句正文的旁邊有朱批云:“本是切己事?!笨梢姟吧鷨T”實乃“本是”二字草書形訛。
甲戌本第26回 “本是切己事”的“本”字,就像是第5 回“惟批書人知之”的另人所補。
貫華堂卷12第七回
金圣嘆批:為后文省手也,卻于林沖口中敘出曲曲人情。
第37回
庚辰本846
脂批:看他諷刺寶林二人,省手。
鄧遂夫561。25:“看他諷刺寶、林二人,妙乎(原誤省手)?”句中“妙乎”二字,己卯本同誤“省手”,其余共有此批的蒙、戚諸本則缺此二字(大約亦因“省手”太過生澀費解而刪棄);今按草書形訛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