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低谷,內(nèi)心荒蕪
? ? ? ?

? ? ? ?正在餐館吃飯,友人發(fā)來信息:“在嗎”? 回復(fù):“在”,隔了會收到第二條:“我想談?wù)勅松?,我說:“怎么了”,只見消息一條條蹦出來:“我是不是太早信仰佛教了……需要時根本無法幫我解決問題……我以后再也不想有宗教信仰了……”。雖然沒問具體發(fā)生了什么,但幾乎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痛苦的掙扎。很詫異,幾乎從沒埋怨過人生、平靜的那樣一個人,這是多么失望啊,竟然懷疑信仰,甚至要放棄信仰了。
? ? ? ?我思考良久,琢磨信仰真正賦予我們的含義。從精神層面上講,信仰是玄學(xué)、虛無的,是慰借和靈魂的寄托,物質(zhì)能填滿我們的欲望,靈魂卻無法企及。如何讓靈魂有個依托,信仰便是最好的安慰;雖有親人、愛人、友人填補生活空缺,但我們是獨立個體,即使有再多人伴你同行,然而,夜路還要自己走——心靈的畏懼,也就是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天地里,信仰是朋友、是精神的主宰和寄托者。?
? ? ? ?我們不能依賴信仰解決難題,信仰是精神的慰借者,不是問題的終結(jié)者,它只為你個人服務(wù),指引你,服務(wù)你,當(dāng)你痛苦不堪時,給你力量;當(dāng)你惆悵不已時,給你方向;當(dāng)你心灰意冷時,給你雪中送炭。我們借助于它,而不是完全依賴它。
? ? ? 人有信仰是好事,世間最可怕的是沒有任何信仰的人,人無信仰,無所畏懼??肆诸D與萊溫斯基丑聞暴發(fā)后,被調(diào)查時說,你以上帝的名義發(fā)誓,作為基督徒,克林頓當(dāng)即承認了,因為他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

? ? ?? 當(dāng)你對信仰失去信心時,其實不是信仰出了問題,而是你無法走出迷堆,反而把責(zé)難推卸給了信仰,說明你有了嚴重的依賴性,問題需要你自己這本體來解決,信仰只能從側(cè)旁給你力量,是你精神上的依靠,在你無助的時候,開導(dǎo)你,讓你變的更好,為你開啟一扇呼吸的窗口。
? ? ? ?你沒錯,信仰也沒錯,我們都是普通人,會被瑣事煩擾,很難做到清靜無為。但無論如何,遇到問題,不要逃避,勇敢面對,更不能借助他人化解,只有努力嘗試去解決問題,才會助你成長。即使僥幸繞了過去,但問題還會出現(xiàn),一樣會回來困擾你,像滾雪球效應(yīng),問題不斷積累,越滾越大,最后可能把你壓垮。
? ? ? ?任何佛家得道高僧也不是天生的圣人,唯有閱覽悲歡離合、掙扎與彷徨,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弘一法師曾也迷茫、無助、劫歷人生苦海,才達到那般境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 ? ?? 我們都喜歡看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因為輕松、愉悅,故事情節(jié)朝著大眾設(shè)想的方向發(fā)展,結(jié)局完美,但一切太過于美好,有點不真實,如果問這書好在哪里,喜歡哪方面,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狀,難有深度;如看過作者的《勸導(dǎo)》,你會發(fā)現(xiàn)反而這本書能引起很多共鳴,這才是真實的生活,當(dāng)你認為人生該朝這條路發(fā)展時,它偏不,非與你相左,你會后悔、沮喪、低落、怨天尤人,短暫的情緒波動是正常的,接下來的路還要繼續(xù)走,積極、樂觀、堅強面對,接受所有努力后的結(jié)果,這才是人生。
? ? ? ?拉辛汗曾對阿米爾說:“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我們都是凡人,都會犯錯,但只有想辦法挽救,這才是真正的救贖和解脫”。生活也一樣,碰到了挫折,溝溝坎坎,想辦法解決,每一次的磨難都會助你成長,當(dāng)下次再遇到時,前一次的經(jīng)歷會是你前進的墊腳石,幫你助你化解難題,生活不再是煩惱,一切都是生活的共同體。
(愿你春風(fēng)拂面,意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