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手工達人制作微型“密集陣”可容納90萬發(fā)球形聚合物穿甲彈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wǎng)絡(luò)上引起廣泛關(guān)注,似乎某人在車庫中制造了一個Mk 15“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tǒng)(CIWS)。

仔細觀看這段視頻,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密集陣(Phalanx)”比實際的尺寸要小很多。它就是一個可以用超高射速發(fā)射BB彈(6mm球形聚合物穿甲彈)的仿真模型,沒錯,這就是一個軍事愛好者在車庫內(nèi)建造的“密集陣”氣槍(Airsoft Gun)。
本文為美國“The Drive”網(wǎng)站“戰(zhàn)爭地帶(War Zone)”專欄文章,作者Oliver Parken,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微型“密集陣”安裝在一輛皮卡的貨廂內(nèi),盡管是一個縮比模型,但外形仍然非常大。在一段演示視頻中,它發(fā)射的BB彈將一張黑色硬紙切割成兩半。

Mk 15“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tǒng)由雷神公司(Raytheon)研制,配備著名的M61“火神(Vulcan)”20mm加特林機炮,理論射速4500發(fā)/分鐘。“密集陣”安裝了兩部雷達,可以用手動模式或自動模式攻擊目標,最新型號還配備了光電和紅外傳感器。

1980年,美國海軍開始裝備“密集陣”,最初是作為一種艦載武器系統(tǒng),旨在保護軍艦免遭反艦導(dǎo)彈和戰(zhàn)機的攻擊。目前,它已經(jīng)成為許多國家軍艦的標準武器系統(tǒng)。

2004年,雷神公司又推出了“百夫長(Centurion)”系統(tǒng)。這就是陸基“密集陣”系統(tǒng),被稱為“反火箭、火炮、迫擊炮(C-RAM)”系統(tǒng),并部署到伊拉克等地。

這個微型“密集陣”的制作者就是日本水道橋重工公司(Suidobashi Heavy Industry)首席執(zhí)行官倉田光吾郎(Kogoro Kurata)。

十多年前,倉田光吾郎與機器人專家互吉崎(Wataru Yoshizaki)聯(lián)合研制了一個高四米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就可以發(fā)射BB彈,讓水道橋重工公司一舉成名。2013年,這種機器人售價為135萬美元。水道橋重工公司還生產(chǎn)各種與BB彈槍相關(guān)的產(chǎn)品。

倉田光吾郎表示,這個微型“密集陣”使用的是日本CAW公司(Craft Apple Works)制造的M134“米尼崗(Minigun)”BB彈槍?,F(xiàn)實中的M134“米尼崗”發(fā)射7.62×51mm彈藥,本身就是“密集陣”上使用的“火神”20mm機炮的衍生型號,兩者都是電機驅(qū)動的六管加特林武器。

幾年前,倉田光吾郎就開始著手制作這個微型“密集陣”,并展示了車庫內(nèi)的零部件。制作過程受到COVID-19疫情的嚴重影響,不得不中止,近期才開始恢復(fù)。

倉田光吾郎在個人主頁上更新制作過程,首先就是核心部分——CAW“米尼崗”和液壓系統(tǒng),然后就是“密集陣”底座,可以完成旋轉(zhuǎn)和俯仰動作。?

為了忠實再現(xiàn)“密集陣”原貌,倉田光吾郎還為它安裝了“密集陣”Block 1B雷達罩左側(cè)配備的前視紅外(FLIR)設(shè)備。

倉田光吾郎還指出,微型“密集陣”的頂部,即“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tǒng)安裝搜索和跟蹤雷達的地方,現(xiàn)在是一個容器,可以容納90萬發(fā)BB彈。倉田光吾郎說,裝滿BB彈后,可以連續(xù)射擊三個多小時,但是很可能連續(xù)射擊幾分鐘之后,電機就會報廢。

真實的“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tǒng)高約4.7米,微型版本高約2.3米,不過,這個高度包括底座,而真實的“密集陣”高度只是甲板以上的部分。推測微型密集陣的比例是按照M134“米尼崗”與M61“火神”之間的比例制作的,因為這是核心部分。

組裝完成后,倉田光吾郎將微型“密集陣”安裝到一輛皮卡車的貨廂內(nèi)。

“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tǒng)作為一種美國海軍標志性武器,已經(jīng)成為流行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不僅有民間制作的各種模型,就連軍方也會利用它搞怪。相信倉田光吾郎的微型“密集陣”又會為許多模型高手打開新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