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不等于閱讀:有效閱讀的六個方法,大人孩子都用得上,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
無效閱讀,不如不讀。
分享六個實用又高效的閱讀建議,助你在閱讀路上少走彎路。
?
我們很希望孩子愛上閱讀,我們自己從小到大也讀了不少書,但很多人讀了一輩子書,都只是看書,只停留在表層。
結果就是,看了不少書,收獲卻不多,讀過不久就忘了,更不用說內(nèi)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看書不等于閱讀。真正把書讀透、讀活,享受到讀書的樂趣,從書中獲益良多,是需要一些方法的。下面這幾種讀書方法,有的是我多年驗證過的,有的是我正在嘗試中的,都有助于更有效地閱讀。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在閱讀時如果能用到一二,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不動筆墨不讀書你在讀書的時候,除了書,手邊還有什么?我讀書時,手中會拿一支筆,看到有感觸的文字就畫上波浪線,以此告訴將來的自己,這里有點意思,要重點關注。然后?往往就沒有然后了。后來我發(fā)現(xiàn),要想更好地消化書中的內(nèi)容,一支筆還不夠,還要有個紙質(zhì)筆記本或者筆記本電腦,手機也行。最好能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動筆墨”,如果是小學生,可以從摘抄好詞好句開始。如果是成人,就不能限于好詞好句了,而是把書中有感觸的話抄錄下來,同時,把你的感悟記下來。這樣,新知識和舊知識就連接在一起了,所謂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我們之所以會對這段文字有感觸,是因為激起了很多潛在的想法和感受,就像一顆石子扔進水里,激起了層層漣漪。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這些念頭就會倏忽而過,水面很快就復歸平靜。我現(xiàn)在看若干年前我做的讀書筆記,還會覺得很有意思:哦,原來我當時是這么想的,原來那時我有這樣的靈感。我仿佛看到了當時正在讀書的自己,也發(fā)現(xiàn),很多想法和念頭正因為記錄下來,才在我的心里存留下來,有些甚至內(nèi)化成為我的一部分。這不就是讀書的樂趣和意義所在嗎?


真的“讀”書這里的讀書,是字面意義上的“讀”書,就是讀出聲來。這個方法是我從一位數(shù)學老師那里學來的。他教數(shù)學很有一套,方法之一就是:遇到知識點,讀出聲來,要大聲讀、小聲讀、反復讀。這個方法聽起來有點笨,還有點傻,但我老老實實跟著試了試,發(fā)現(xiàn)“看”書和“讀”書,感覺還真不一樣。比如有一段話,你覺得講得很好,頂多多看兩遍,認為自己懂了。當你把這段話讀出聲來,讀個三四遍,你會更深地體會到作者的用意。一遍遍地讀,這些內(nèi)容好像變成了你自己說出來的話。這種感覺很神奇,非常建議大家試一試。讀出聲來,你還會感受到文字的美感。讀古典詩詞就不用說了,就是現(xiàn)代語言,優(yōu)秀的文字讀起來,也是很有美感的。有的讓人唇齒留香,有的有張力、帶嚼勁,有的錯落有致,有的回甘無窮。只有讀出來,才會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些文字都是有氣質(zhì)的,仿佛穿越了時空,可以和作者神交,在潛移默化中,文字的氣質(zhì)也內(nèi)化到了自己身上。說句題外話,我都有點遺憾,如果在自己上學時得到這樣的點撥,也許成績會更好。所以特別推薦給你,除了閱讀,在孩子學習時也可以用到這個方法——把知識點、定義多讀幾遍,反復讀,有助于加深理解。


費曼學習法費曼是美國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他總結出來了一套學習方法,被人稱作費曼學習法。
這個方法說起來很簡單:
把你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
如果復述的時候發(fā)現(xiàn)哪里掉鏈了,就回過頭再重點學習這一部分,直到用自己的話把學到的內(nèi)容完整明晰地復述出來,就說明你真的學懂了。
用過幾次后,我發(fā)現(xiàn)這個辦法太厲害了,能直接檢驗你到底讀懂了多少,漏洞在哪里。因為我們讀書的時候,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泛泛地讀,默默地讀,遇到有感觸的地方,頂多會停下來多看幾遍,或者在心里體味一番,就認為已經(jīng)讀懂了。但是,如果讓你用自己的話復述一遍,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講得磕磕絆絆,邏輯錯亂,甚至講到半截把自己都繞進去了——這說明,你所謂的懂,只是似懂非懂,似是而非。這個方法也特別適用于和孩子聊天。父母虛心向孩子請教,讓孩子當小老師,講講他們學過的知識、讀過的故事,就能看出他們的邏輯是否清晰,知識掌握得是否牢固。也可以適當?shù)靥釂枺瑔l(fā)孩子思考得更深入。


不僅要明白,還要有體會我們讀書,尤其是知識類的書,是為了能在生活中用起來。如果只是知識的積累,那就成了死讀書、吊書袋。所以,我覺得,讀完一本書只是完成了一半,剩下一半,需要在平時經(jīng)常琢磨,在生活中去體會。我們讀書,get到了作者的意思,會說“我明白了”。然后在生活中,因為一件事、一個情境,我們突然就體會到了書中所講的內(nèi)容——這個現(xiàn)實和知識結合的一剎那,就是領悟,說明你把學到的東西內(nèi)化成為自己的了。這時候,這本書才被你讀活了。我就有這個體會。比如,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投射”這個詞,明白了它在心理學層面上的定義。然后,我仿佛打開了第三只眼,在每個人身上、在事情上,在人與人的關系里,我都看到了投射的影子。我時不時會暗暗驚嘆:哇,原來投射就是這么不知不覺發(fā)生的,太神奇了!這時,“投射”已經(jīng)不是作為一個名詞存在于頭腦中,而是活生生的體悟。我對投射的理解已經(jīng)變得鮮活而立體了。在生活中不斷地印證、領悟讀過的書,是一個讀書人暗戳戳的樂趣,也有助于我們把書中的內(nèi)容用起來,這樣,我們讀過的書,才會變成我們的一部分。


不要那么多,只要一點點這些年,我在讀書上是有焦慮的,總覺得自己懂的太少,要學的太多,所以當我發(fā)現(xiàn),看完一本書,沒多久卻什么都沒記住時,會很挫敗。我試過思維導圖,想把書中的內(nèi)容系統(tǒng)化記住,但效果不佳。后來,我和一位老先生聊天時,討論起讀書,他的話讓我釋懷了很多。他說:
“不要想著把整本書的重點都記住,記住其中的一句話,變成你生命里程的一個火把,這本書就值了。
如果你讀100本、200本,甚至500本書,每本書記住一句話,記住500句話,這一生就夠用了。人的一生其實用不了太多,500個火把,已經(jīng)很好了?!?/strong>
他的話深深打動了我。從這以后,我就有意識地放平心態(tài),想著:學海無涯,不要那么多,只要一點點。讀一本書,只要有一點收獲、能記住一句話,就好。這樣放低底線,就少了很多焦慮。我有時和橙子聊天,也會這么問他:這本書最打動你的一點是什么?你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什么?若他能提取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能有一點啟發(fā),這書就沒白讀。


重質(zhì)不重量這一點和第五點是相關的,主要針對大人。我在網(wǎng)上經(jīng)??吹接腥肆⒅敬蚩?,要一年看多少本書,平均下來,三五天就要看一本。仿佛能看很多書,就意味著自己很精進沒有浪費時間。對此我一直不敢茍同。我不覺得讀很多書就意味著學到了很多,也不認為給每本書畫出思維導圖就算讀過一本書了,那頂多是一臺知識收割機,也許會侃侃而談,但這些內(nèi)容只存在于頭腦中,而沒有內(nèi)化成自己的體驗。這兩年,我讀書的速度慢下來了,因為我越來越覺得,選一本好書、經(jīng)典的書,好好把這本書讀透,比水過地皮濕地讀十本書收獲更多。還是那句話,看書不等于閱讀。看十本書,不如好好閱讀一本書。我很喜歡讀書,從小到大,讀書是我的生活方式之一。曾經(jīng)有很多年,我以為讀書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就像吃飯和呼吸,根本不用學。但這幾年,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讀書也是有方法的。尤其是讀一些非虛構的書,不能太過隨性,或者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有意識地運用一些科學的方法,這樣的閱讀才能有效提升自己。所以,以上這幾個方法不妨試試看,也許會帶給你新的啟發(fā)。閱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