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頭條吧,我用親身經(jīng)歷來說明為什么不再玩朋友圈了
來頭條吧,我用親身經(jīng)歷來說明為什么不再玩朋友圈了
我從中學時期就喜歡寫日記,倒不是說天天都寫,只是偶爾記錄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美好,比如初戀的甜美、學習的成果、今日的心情等。
慢慢的,等到歲數(shù)變得越來越大,事情也越來越多,日記早就被拋之腦后。直到QQ空間的興起,空間日志、說說等風靡一時,我也跟隨著潮流,變成了在QQ寫說說的一員。

當時也沒有多想,QQ寫說說、寫日志等好處就是寫一些心情,寫一些心得,字數(shù)也非常短,與自己的朋友圈分享,最重要的是,想讓自己最想讓的人看到。
而不足之處就是沒有什么隱私性,再加上每次登錄還得要上電腦,慢慢的,我也很少在QQ發(fā)表東西了。
2012年,4月微信朋友圈功能上線,那時候人們總是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日常,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分享瑣碎日常,記錄生活點滴,發(fā)表文字圖片與音樂。
它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方便,一部手機就可以記錄全部,隨身拍照、寫作、配備音樂等,那時的朋友圈都很干凈,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
而朋友圈就代表了一個人的名片,可能大家都和我差不多,等加到一個人的微信時候,第一時間就去看對方的朋友圈,做一個大概的了解。

微信朋友圈,就像一個小小的社會圈子,有人分享喜悅,有人紀念過往,有人時不時刷一下存在感,這十年來可謂是記錄了許多人的悲歡離合,每天打開手機第一件事,就是點開朋友圈的那個紅點,現(xiàn)在想想,真是一種好可怕的習慣使然。
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開始,微信朋友圈越來越不純粹了:
充斥著大量的房屋中介、各類廣告、培訓機構(gòu)招生、駕校招生等。
頻繁的秀恩愛、曬娃等。
赤裸裸的炫富、表達虛榮心等。
負能量大量堆積,把朋友圈當成垃圾桶等。

剛開始我還興致勃勃的給各方留言,并覺得,廣告有時我可以用的上,秀恩愛、曬娃我送上祝福,表達虛榮心我可以表示下羨慕,對有負能量的朋友我對其安慰。
可時間一長,我慢慢的失去了興趣,我也有我自己的生活去做,有這看你們在朋友圈里演出的功夫,我還不如給家人們做點好飯,讀點好書什么的,我可不想做你們生活中的背景板。
后來我和很多人一樣,也不在發(fā)朋友圈了,因為朋友圈就是一個社會,里面有家人、朋友、同事、領(lǐng)導(dǎo)、同學、陌生人的各類人群。
眾所周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言多必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最可怕的就是社交尷尬,聊天當中,突然對方說出你朋友圈發(fā)的什么、什么的,我就突然感到一陣不舒服,感覺隱私被當面揭穿了一樣。
最后,我的朋友圈只留下一條冷冰冰的分割線。

”為什么人越長大,越喜歡沉默?”
“因為有些人無話可說,有些話無人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