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 | 史前史之父系氏族社會
中國歷史文化 | 史前史之父系氏族社會
原創(chuàng) 初心百科?
史前史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終于約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不僅延續(xù)時間長,歷史發(fā)展進程緩慢,人們也過著集體勞動、平均分配的無階級、無剝削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生活。
原始社會主要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父系氏族公社
1.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黃河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因1959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省寧陽堡頭村,遺址位于堡頭村西和泰安的大汶口一帶,故名。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后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xù)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征,可以區(qū)分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xiàn)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標志著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其居民主要種植是粟,農業(yè)生產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家畜飼養(yǎng)發(fā)達,漁獵和采集經濟仍比較重要。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變形以及拔牙。其陶器特點鮮明,大汶口文化盛行人工枕骨變形以及拔牙。其陶器特點鮮明,早期以夾砂陶和泥紅陶制為主,中期后灰陶、黑陶增加,并有少量硬質白陶。常飾鏤孔、劃紋、加堆紋、籃紋,還有彩陶和朱繪。
大汶口文化是山東龍山文化的源頭。
2.屈家?guī)X文化
屈家?guī)X文化是分布于中國長江中游地區(qū)江漢平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因1955-1957年被發(fā)現(xiàn)于湖北省京山市屈家?guī)X而得名。依據測定,其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左右。
屈家?guī)X文化時期稻作農業(yè)是其主要經濟部門,居民飼養(yǎng)雞、羊、狗、豬等家畜,兼事漁獵。生產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錛、石鐮、石鏃和打制的凹腰石鋤及彩陶紡輪等,紡織甚為發(fā)達。陶器多為泥制,器表光潔,陶色以灰色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紅陶及桔黃色陶。器表多素面,有紋飾的較少,彩陶的繪制方法有特點,作筆有濃淡,不講究線條,里外皆施彩。其出土的蛋殼彩陶與彩陶紡輪和陶塑的紅陶小動物,罕見于其他原始文化,為全國僅有。
屈家?guī)X遺址是長江中游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fā)現(xiàn)地,也是中國農耕文化發(fā)祥地之一,為全國首批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之一。
3.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錢塘江和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1936年良渚遺址被發(fā)現(xiàn),依照考古慣例,按發(fā)現(xiàn)地點良渚命名為良渚文化,但實際良渚遺址是余杭縣良渚、瓶窯、安溪三鎮(zhèn)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根據測定,良渚文化的存在時期約為5.3千~4千年前。
在這一時期,稻作農業(yè)已相當進步,稻谷有秈、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鐮。此外,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都達到較高水平。
特別是,在良渚文化中發(fā)現(xiàn)的琢制玉器,其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美,均達到史前玉器的高峰。大件的玉琮、玉璧、玉鉞出土。尤其是在玉琮上,往往刻有精致的獸面紋,是神靈的圖象,也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xiàn)。
此外,良渚文化的政治體為酋邦,各酋邦之間結成聯(lián)盟,能動員大量勞動力,建造大型祭祀場所、城墻及防洪土墻。社會成員地位分化,形成貴族和普通平民階層。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又名“黑陶文化”,是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
1928年因山東省濟南章丘區(qū)龍山街道城子崖遺址的發(fā)掘,被人們發(fā)現(xiàn),故而命名。據測定,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4000年。
在龍山文化時期,經濟生活仍以農業(yè)為主,有比較發(fā)達的畜牧業(yè)。陶器上出現(xiàn)了黑陶,數量多,質量精,更是有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使得龍山文化時期成為了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此外,這一時期占卜等巫術活動較為盛行,可能已經出現(xiàn)了銅器。從社會形態(tài)看,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xiàn),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考古認為,華夏族(漢族前身)是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基礎上孕育的。
5.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qū)以甘肅為中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并且已經進入銅石并用階段。
其名稱來自于其主要遺址齊家坪遺址,1923年由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fā)現(xiàn)。根據測定,其時間跨度約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在這一時期,整個社會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婚姻形態(tài)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居民經營農業(yè),種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鏟、穿孔石刀和石鐮等生產工具,飼養(yǎng)豬、羊、狗、牛、馬等牲畜。制陶業(yè)發(fā)達,雙大耳罐、高領折肩罐和鏤孔豆等為典型器物。已出現(xiàn)冶銅業(yè),有銅刀、錐、鏡、指環(huán)等一類小型紅銅器或青銅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內地面涂一層白灰面,光潔堅實。
隨著齊家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齊家文化已成為探索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fā)展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在海內外影響日益擴大。
三皇五帝傳說相關
1.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歷史神話人物“三皇”與“五帝”的合稱。
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補伏羲氏等作為“三皇”。
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五方上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后增補軒轅、神農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領作為“五帝”。
后期增補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別有不同的說法:
三皇: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斗樞》;
伏羲、祝融、神農,出自《風俗通義》;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莊子》、《綱鑒易知錄》。
五帝: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出自《呂氏春秋》;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出自《大戴禮記》;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出自《資治通鑒外紀》。
2.禪讓制
禪讓制是中國原始社會一種部落聯(lián)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
指的是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tǒng)治權讓給他人,屬中國統(tǒng)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主要目的在于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tǒng)治國家。通常,禪讓是將權力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禪”;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
禪讓制的記載最早見于《尚書》:“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凪可績,三載。汝陟帝位?!敝v的是上古部落首領堯去世前,把首領位置讓于舜,推舜為帝的故事。但這件事的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
3.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又稱干支,是中國古代用于記錄年、月、日、時的一種工具。
它源自于中國古人對天象的觀測,所謂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huán)往復,用于紀年,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
天干地支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紀年工具,在古代中國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對研究歷史相當有幫助。其影響也遍及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qū)。
補充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是指1980年至1981年間考古學界對三星堆遺址第二期起連續(xù)幾期文化遺存的概稱。其文化相關歸屬與由來仍存在不少爭議。
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zhèn),由于其古域內三個起伏相連的三個黃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分為四期,一期為寶墩文化(前蜀文化),二三期為三星堆文化(古蜀,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400年),四期為十二橋文化(古蜀,主要遺存在金沙遺址),約相當于中原的夏商周時期。
三星堆文化中出土了上千件青銅器、金器、玉石器、象牙以及數千枚海貝,其中最為著名有金杖、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青銅縱目面具、玉邊璋、玉牙璋等。
一般認為,三星堆文化(不包括三星堆遺址一期文化)是一個擁有青銅器、城市、文字符號和大型禮儀建筑的燦爛的古代文明。

文章來源 | 初心百科
整理搬運|初心阿卓
百科咨詢|初心C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