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戰(zhàn)雙126文案
這是九龍的萬世銘計劃,同時這也是一張充滿信息量的圖片,比如,其中有著許多的甲骨文,那么這期視頻就來稍微翻譯一下這張萬世銘計劃左下角的這部分甲骨文。
首先,先稍微了解一下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顧名思義是鐫刻或書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屬于一種象形文字。
甲骨文是商朝的主要文字,現(xiàn)在已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所記載的大多為商朝王室貴族上到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
多為占卜,也包括神話、禮儀、外出等的記載,也有些是對當(dāng)時整個社會情況的描述和記載。(從時間上來看,甲骨文記載著從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的事情)。
目前,商代前期的甲骨文遺存主要發(fā)現(xiàn)于鄭州商城(河南鄭州),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遺存主要發(fā)現(xiàn)于安陽殷墟(河南安陽)
從1899年在殷墟首次發(fā)現(xiàn)甲骨文到2022年11月為止,共出土記載有甲骨文的甲骨15萬余塊,
中國有8萬余塊,流傳于海外的甲骨6萬余塊(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國,美國,德國,俄羅斯,瑞典,瑞士,法國,新加坡,荷蘭,新西蘭,比利時,韓國),其中日本最多,在日本侵華期間他們共掠奪了12400余塊甲骨。
甲骨文文字體系是我國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距今三千多年)的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是商朝真實存在的重要佐證,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
回到萬世銘左下角的這張圖,首先最明顯的就是這個以“目”字做頭,像是某種動物的字
這是“馬”字的甲骨文,這張圖中展示了各個版本“馬”字的甲骨文的樣子。
眾所周知,在商朝時期,文字還沒有被統(tǒng)一(商朝時期為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要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才統(tǒng)一文字),而且根據(jù)史記記載在商朝時期至少有800多個諸侯國(據(jù)《史記·殷本紀》記載:“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保?,所以同一個意思的字會有許多不同版本的樣子。
甲骨文的“馬”描述的是側(cè)面的馬,被描述為身軀高大,抬著腦袋,頸部有鬃毛,前后蹄朝前,意在指行走,整體就像一匹仰天長嘯的駿馬,體現(xiàn)出了馬的意氣。
在古代“馬”字的主要特點是馬面和鬃毛,馬面基本都是直接或間接的用“目”字來代表,鬃毛基本都是寥寥幾筆(常見的為三筆,在古代的文言文中,“三”可為虛數(shù),用來指數(shù)量很多),但基本都體現(xiàn)出了鬃毛奮發(fā)的樣子。
古代的“云”為動詞,在造字時代的古人眼里,風(fēng)、云、彩虹,都是奇異的存在,它們無根無源,行蹤不定。
我們知道液態(tài)水蒸發(fā)上升遇冷后會形成液態(tài)小水珠或固態(tài)小冰晶,大量的液態(tài)小水珠或固態(tài)小冰晶(亦或是二者混合)在一定范圍內(nèi),一定程度上聚集后便形成云,
古人雖然并不能如此好的解釋云的形成,但是他們也知道云是由于水蒸發(fā)上升(古人稱之為“云氣”)形成的,甲骨文中的“云”字,下邊彎曲盤旋的筆畫突出了云氣盤旋上升的樣子。
“云”字上邊,有的時候?qū)懽饕粰M,有的時候?qū)懽鲀蓹M,也有傾斜甚至寫成豎的,都表示天空。當(dāng)云出現(xiàn)在觀察者的上方時,便像是云出現(xiàn)在天空(天上的藍色部分)的下方,
而當(dāng)云出現(xiàn)在觀察者視野的遠處時便像是與天空相斜著,而當(dāng)出現(xiàn)高度差明顯大于寬度的云(如濃積云、積雨云)時就像是云朵豎直地貫穿了天空。
在古代“云”也有表示“說”的意思,有一種猜測認為,在寒冷天中,看到遠方的人在說話但是又不知道具體在說什么,不過由于人在說話時嘴的一張一合,呼出溫暖的氣體到外界,這些氣體遇冷快速凝結(jié)成小水珠甚至小冰晶,在遠方的人看來就是一團白氣,就像云一樣,因此“云”字被賦予了“說”的含義。
甲骨文“柳”由“木”和“卯”兩部分組成,呈現(xiàn)上下結(jié)構(gòu),上部是形旁“木”,點明“柳”是樹木的一種;
下部是聲旁“卯”(mǎo),所以甲骨文中的柳字被認為讀作mǎo,卯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留”的省略,表示在田間儲積雨水的水池。
整個甲骨文的“柳”字通常被描述為:種在池塘邊、喜陰耐濕的落葉樹種,葉子狹長,枝條柔韌,柔荑(róu tí)花序(是由無被單性花組成的密集的穗狀或總狀花序)內(nèi)有雌雄同蕊的花,木質(zhì)結(jié)實且輕。
“卯”的甲骨文是將某種物品使勁劈開的樣子。柳樹有一個很大的特征,就是它的主枝干是會分開的。所以“柳”字的甲骨文形態(tài)有離別的含義,而關(guān)于柳樹有留下的含義,則要到《詩經(jīng)》時期才首次出現(xiàn)(《詩經(jīng)》作于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前約6世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笔悄壳盀橹拐J為最早的柳樹有留下的含義的記載)。
這是“彭”字的甲骨文,右邊部分是“壴”(祝)字,其字形像鼓:下部像承鼓的鼓架,中部像鼓面,上部像鼓身上安插的花穗或者麥穗一類的裝飾品,是“鼓”字初始的象形文形態(tài)。三點則代表對鼓面的連續(xù)擊打,“彭”字的甲骨文其本義是指敲擊鼓面所發(fā)出的聲音,后用鼓聲比喻強壯有力的馬蹄聲、人的腳步聲,并引申為人馬強壯有力的行進狀態(tài)。
關(guān)于彭姓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這里就簡單的列舉其中最有名的說法:彭姓出自篯(jiǎn)姓(據(jù)《通志·氏族略》和《姓氏尋源》所載)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帝有玄孫(孫子的孫子)陸終,陸終第三子姓篯名鏗(kēng),受封于彭地(今江蘇省徐州),于此地建立大彭國,稱為彭祖,其子孫以國為姓,稱為彭氏。
這是“方”字的甲骨文,方的本義是被枷鎖鎖住,捆綁,有“控制、把控、掌握” 的含義,也有表示方向的含義;
古時對犯人的流放為剃發(fā),身披枷鎖,流放邊疆(但是“方”的甲骨文的意義被認為與仿、放、彷無關(guān),也就是說“方”字的甲骨文含義僅包括“捆綁;被枷鎖鎖住”,而不包括流放)。后引申為邊塞,邊境。
另外還有一種解釋認為方字的甲骨文是刀上加一橫,表示以刀分物。
古代大多對犯人的流放之地為南蠻,而南蠻指的就是長江以南地區(qū)。
狹義上來講,南蠻指的是兩廣地區(qū),有時也會包括四川,云南地區(qū)(狹義上的),南蠻竟是我自己。
“刁”字的甲骨文像砍削用的武器。“刁”的本義為一種武器。后來表示刁斗,是古代軍隊中用的一種器具(古代軍隊有一種裝備叫做鐎(jiāo)斗,(刁斗)銅質(zhì),有柄,能容一斗。體呈盆形,下有三足細柄向上曲,柄首常作成獸頭型,口部帶流。白天可供一人燒飯,夜間敲擊以巡更。)最初與“刀”為同一個字。
對于甲骨文中的動物的漢字,通常乘站立姿態(tài)可能些人包括我會好奇為什么將動物的形象描述為反常的站立姿態(tài)。對此,我查到以下幾種猜測:
1、有可能是因為,人們在捕獵這些動物的時候,捕獲到該動物時,為了作為一種標(biāo)記或者記錄,在捕獲到的動物的骨頭上,刻下甲骨文,那么,這時甲骨文的姿態(tài)就會呈現(xiàn)動物倒在地上時,獵人們所看到的姿態(tài)。
2、在骨頭或是龜甲上刻字,豎向發(fā)力要比橫向發(fā)力更舒服。
3、夏商兩代已經(jīng)大量使用竹簡書寫,竹簡極為窄狹,出土的先秦簡牘不足一指寬,想在上面橫寫是比較困難的。動物形態(tài)極具象形特征,想要橫向書寫難度更大。
4、因為象形字的筆順(簡筆也是),原因,大多數(shù)漢字的最后一筆都是右下部或中下部,考慮到書寫的流暢度和便利度,于是采用從右往左和從上往下的順序。
5、豎向書寫反映著古人尊卑的思想,由上往下,由頭到尾,對應(yīng)著從尊到卑。
當(dāng)然這些說法基本都是猜測,其真實原因還有待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