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無冕之王:率八旗入關,手握重權,因孝莊不篡位而成攝政王
孝莊能活得安穩(wěn),不過是多爾袞手下留情,根據紀連海老師所挖掘整理的文獻資料,多爾袞曾經怒斥孝莊,大意就是后宮干政自你開始一概斷絕。當時的索尼、鰲拜之流已經被多爾袞按到地板摩擦,全無還手之力,皇室、兩黃旗的勢力除去投奔多爾袞的將領以外,沒有不受打壓的,那么,權傾朝野的多爾袞為何不篡權稱帝呢?

編輯
孝莊的現(xiàn)有高度涉嫌造神
“孝莊的功績有多大?“沒有她便沒有后來的大清盛世”、“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統(tǒng)一”等等。
必須承認,看了這些話,我······顫抖了,努爾哈赤夯實的根基,皇太極的雄才,多爾袞的睿智和滿清八旗非凡戰(zhàn)力浴血半個多世紀,說到底原來都是孝莊的功勞······把多爾袞和范文程踹到了一邊,京師原來是孝莊穩(wěn)定的,唉~
某些人要打造一個堪比武則天的女皇級別的人物出來,而且!政治手腕高超的她竟然還不爭權奪利,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權柄,這生生的又比武則天高上一頭,你看,多偉大來著。這種人物形象是在誰的需求下打造出來的呢?
輿論的傳播的恐怖速度
太后下嫁,如果這是真的,別說多爾袞、順治簡單的刪除資料,就是大羅金仙來了,這事也蓋不住,因為很多人忽略了社會輿論恐怖的蔓延速度,比如叫魂案、剪辮案,再比如朱三太子,為什么得以在全國蔓延,全國各地到處都有朱三太子的“身影”,這就是輿論傳播的力量,“群眾基礎良好”,所以才被很多另有用心的人借用、借勢。
為什么多爾袞先是對前明皇室優(yōu)待,繼而大開殺戒,“階段過渡”論闡述的并不完全,這也是輿論的作用,讓多爾袞擔憂政權穩(wěn)定,所以才下手,按當時的文獻資料,這種肅清行動至少持續(xù)到康熙年間,外地不提,京師才安穩(wěn)了些,不必再擔心前明皇室勢力對京師社會安定的影響。

編輯
在那年月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即便這樣,流言還能在短短幾個月內傳遍全國,按都按不住,更何況太后下嫁這種事兒了,誰能找到一條,就一條相關太后下嫁的史料證據?沒有,一條都沒有。所謂的張煌言、李朝史料、內宮記錄甚至包括“二龍戲珠”都純屬扯淡。
張煌言是反清志士;
朝鮮的史料連金黑的話都敢往里寫,需要相互印證著來看的,否則就是一家之言孤證不立;
中原文化和滿洲文化不是完全割裂的,三父八母也非常容易解釋,康熙帝對自己的幾個乳母啥樣,大家都知道,很孝順,照顧親娘也不過如此;
至于不合葬昭陵,也不是特例,再說了,孝端皇后已經先一步進去了,誰稀罕再去(ˉ▽ ̄~) 切~~,能獨門獨棟,誰還愿意合租。
無論明朝還是清朝卑不動尊都不只是說說而已,孝莊在五宮是墊底的存在,只不過后來因為照顧兩位皇帝,所以地位才高起來,也才有人提議孝莊死后要入昭陵,其實想想朱棣,給他陪葬16個,不還放過倆么,那兩個妃嬪也都是獨立的陵墓,這就是卑不動尊的結果。至于雙龍戲珠,負責入葬的雍正帝是怕謠言傳不開咋地,特地搞個雙龍戲珠影射孝莊?
至于孝莊真正的政治地位,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別看那些捧臭腳的言論,您只需要著重著重再著重的看看幾位皇帝的評價,多讀幾遍,您就明白了,有時間的話(或者我遇到合適的題目),您可以看看孝莊母子的明爭暗斗,他們說過什么,做過什么,順治帝的遺詔又是怎么來的,您就會明白,所謂的女政治家呵呵一下就好。
孝莊在明末清初那段時期對滿清的貢獻很大,這沒錯。但是這些年由于某些電視劇的流行,孝莊被過度渲染,過度神化了。

編輯
真正的政治斗爭她是不敢伸手的
五宮墊底的莊妃,在皇太極在世的時候并不怎么受寵,婚姻也只不過是政治利益交換的結果,影響皇太極的政向?她不敢。
到了多爾袞的時代,時值明末清初,崇政殿之爭也不是孝莊策劃的,她沒有那個本事,也沒有那個膽子,做為博爾濟吉特氏家族的一員,她明白,自己是蒙古部族利益在清宮的代表,這不意味著她有資格干政,大妃阿巴亥就是前車之鑒,在政治利益前,她的命很容易被取走,兩黃旗支持的是誰呢?是滿清皇室,而非她莊妃,她敏感的身份是決不能參與到政治斗爭中去的。
為什么多爾袞要攝政大家都同意,但無一人提及莊妃垂簾呢?一是各退一步,利益互換,二是莊妃不配······在入關前八王主政還留有余勢的時候,她一個蒙古妃子······啥都不是,滿清貴胄是絕不對讓蒙古女人參與到爭權中來的。
多爾袞如何,他都抗不住染指皇權的壓力,何況孝莊一外人,確實有人提議孝莊垂簾,但此人的位置和小民也差不多,為什么朝中,尤其是宗室覺羅們不提議孝莊把持政權?誰都不傻,還是孝莊的身份問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孝莊也不傻,當然不會就坡下驢提及此事,因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把孝莊不爭權奪利的行為解釋的過于高尚,爭權會死,奪利方面已經基本踩了紅線,再為科爾沁爭利,那就該有人說話了。只要多爾袞想,孝莊的性命,他可以隨時收取。
所以太后下嫁是無稽之談,而所謂孝莊的勢力也是半點全無的,都是效忠皇室和兩黃旗,沒有任何效忠她孝莊的存在,她的貢獻與其說是政治貢獻,不如說是家庭責任,崇政殿之爭她在干什么?多爾袞擅權她在干什么?鰲拜擅權她在干什么?
至于索尼的孫女,四輔臣蘇克薩哈死掉,遏必隆對鰲拜言聽計從,索尼裝病也是真病無非就是想撈取政治利益,這主意也未必就是孝莊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娶個女人平衡一下權力天平這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政治頭腦。她的權力甚至性命對于多爾袞來說就是個笑話,所以多爾袞是否篡位和她沒有任何關系。
多爾袞放棄篡位有公私兩方面考慮
多爾袞是一個具有大局觀的人,以崇政殿為例,索尼和鰲拜帶著兩黃旗死忠包圍崇政殿,多爾袞就不能讓兩白出來抗衡?那時候的兩黃旗是皇太極整旗抬上去的,僅僅十幾年工夫,雖然變得很強,但與兩白旗幾十年的底子比,還是有所差距的,兩白旗以前就是兩黃旗,在努爾哈赤晚年均分給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哥仨,所以皇太極才能順利整旗抬旗,否則四旗互換,誰也抗不住這壓力。
兩黃旗有鰲拜索尼敢玩命,兩白旗同樣有狠人,為什么不打,而阿濟格提早退殿后也沒有帶人來?
為了滿清勢力不至崩盤,當時正處在入主中原的最關鍵時刻,松錦大戰(zhàn)結束,大明已經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正是最佳良機,所以時不我待,在這種機會下,不能出現(xiàn)內斗,就更何況自相殘殺了,否則滿清勢力會變成一盤散沙,本來滿洲人口就少,不能聚力的話,會淪為弱勢,而如果滿清內部一旦發(fā)生嚴重問題,那么蒙古方面會看在通婚的面子上不在背后捅刀子?不可能。
所以綜合來說有三點:
①內部利益不容分裂
②外部危險不能忽略
③大明蛋糕時不我待
于私利來講,多爾袞也面臨幾個問題:
①篡權之后自己很容易被定點清除,擅權和篡位是兩碼事,皇太極或說皇室的死忠大有人在,多爾袞因功擅權也說得過去,但是一旦動了福臨的位子,那意義就不一樣了,不需要什么幾旗幾旗的勢力分析,一杯毒藥一個人就能辦,或者多爾袞進宮被亂箭射死,幾個人也夠了,以急癥為由,直接收尸發(fā)喪,大家都明白,但是誰又看得慣多爾袞呢,不鼓掌就算不錯了,沒人說什么,再說,死者已矣,皇帝掌權,多爾袞怎么死的誰又會在乎。為什么崇禎帝那么著急干掉魏忠賢,因為魏忠賢想在內宮下手弄死他太容易了。
以要言之,多爾袞一旦篡位就要面臨幾乎所有人的算計,兩白旗就要面臨其他六旗的軍事敵對,問題是,兩白旗所有旗臣真的都愿意面臨這一切么?多爾袞權傾朝野是吧,但是陰死他很容易。
②多爾袞篡位他傳給誰呢?他一生無子,就一格格,他冒天下之大不韙篡位后能活幾年,然后呢,遺臭萬年,皇位還是皇太極哪一系的,為啥?他哥阿濟格的感人智商,他是明白的,多鐸死的比自己還早,自己沒有兒子無法繼承,那還篡位干什么呢?有的朋友可能會說多鐸之子過繼的問題,那是多爾袞死后順治帝的照拂,為了襲承睿王一脈,多爾袞死前是沒有一切種形式的兒子的。
③沒有必要玩命,自己已經權傾朝野,自古如何描述宰相來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多爾袞呢,他是凌駕于所有人之上的,包括皇帝在內,把皇帝的虛名要來何用?能增加自己的勢力?還是能獲取更大的權利?都不能,這些對于多爾袞來說已經到極致了。

編輯
總結:
多爾袞的大局觀在于,如果自己篡位,無論入關前后,都會造成滿清勢力的分崩離析,造成自努爾哈赤以來的諸多努力和建樹付之東流,同時也會造成滿清實力水平急劇下跌,那樣一來會陷于內憂外患的境地,自滿清開國一直到宣統(tǒng)退位,漢人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歇,程度不同而已,多爾袞攝政期間,也只是初步企穩(wěn),內憂不可不防,外患方面則是蒙古諸部,如果自己的政權淪入風雨飄搖的境地,那么蒙古勢力就會蠢蠢欲動,滿清政權無論是面對蒙古還是江南士紳都是同樣的態(tài)度,利用為主,但從未放下提防。
表面現(xiàn)象是多爾袞權傾朝野,但是多爾袞同樣無法面對除兩白旗以外所有勢力的一致對抗,篡位不比擅權,逾越紅線的行為不為其他各旗所接受,皇室的態(tài)度更不用提,而自家兩白旗真的是鐵板一塊眾志成城么,他無法統(tǒng)一兩白旗的意見,也就是說很多人在已經占有既得利益后,不愿意為了多爾袞的皇位而拼命,兩白旗的意見都不能統(tǒng)一,何況其他。
自身短板造成即便篡權也無以為繼,自己并沒有繼承人來繼續(xù)掌控皇權,自己身死后不單落下千古罵名,而且權柄還會再次落入皇太極一系的掌控,無論誰掌權,兩白旗都會受到徹底清算,不留任何余地的清洗,不單自己,包括阿濟格和多鐸兩家都難逃一死。而保持現(xiàn)狀也沒什么不好,站在權力巔峰也就夠了,利益在手虛名何益,反而有可能因為虛名而喪失本已擁有的至高權力,這筆賬不得不算,所以多爾袞擅權不篡權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