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始終的“騎兵”與“獵人”【隔熱服·說文解詞】
別誤會,本文不是要回顧《騎兵與獵人》,而是要想具體講講,“騎兵”和“獵人”這兩個意象在《明日方舟》意味著什么。經(jīng)過這次聯(lián)動活動《落葉逐火》之后,獵人的意象變得無比清晰具體。這里稍微寫兩句,留個記錄。
騎士
說到騎兵,自然要講卡西米爾,而由于卡西米爾的庫蘭塔(征戰(zhàn))騎士肉身就能實現(xiàn)沖鋒,所以“騎兵”(兵種)和“騎士”(頭銜)這兩個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混用。
那騎兵/騎士是什么呢?
所謂騎士,即是照亮整片大地的崇高者!
這應(yīng)該是幾乎馬上能想到的答案。但在我之前整理各個活動劇情的主題時,發(fā)現(xiàn)了更合適的臺詞應(yīng)該時《瑪莉婭·臨光》中的:
想清楚,看清苦難再發(fā)起沖鋒,才是真正的騎士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
所以說,瑪嘉烈雖然一直在堅持自己的騎士的理解,但只有游歷過后,她才算是真正的騎士。而當(dāng)然,不同人可以對騎士有不同理解,但無論如何,最后都是在做到“看清苦難之后再沖鋒”時,才真正成為騎士。
這是對直面苦暗、對希望的實事求是。
也許一些反例能夠讓概念更清晰:幾乎所有角色的初期大多沒有做到,有一些沒機會活到后期的,更加是?!冬斃驄I·臨光》的瑪莉婭、《日暮尋路》的切斯柏(以及早期的瑪恩納)、《多索雷斯假日》的潘喬(整座多索雷斯就坎黛拉在實事求是)、《綠野幻夢》的多蘿西(在毀掉實驗成果之前),《登臨意》的孟鐵衣,不一而足。
獵人
《落葉逐火》全篇都在講獵人。
柏生明:獵人就是要為了族群的延續(xù)挺身而出,是你教我的,記得嗎?
夜刀:總有該為生存承擔(dān)代價的人……獵人、還有我們……都選擇了這條道路。
黑角:所以,要有人站出來承擔(dān)這個代價,指明前路。
這應(yīng)該不需要過多解釋了:生存并不是理所當(dāng)然的,是需要拼盡全力的。獵人就是為了族群的生存而主動挺身而出、承擔(dān)代價的人。
這是對存續(xù)的實事求是。
最大的反例就是如今謀善村——開山人時期并非如此,當(dāng)謀善村還在生死線上掙扎、多開一塊田就多活一個人的時期,他們就是“獵人”。而后來生活相對安穩(wěn)了,生存就被視作理所當(dāng)然了,“獵人”的精神就消失了,甚至愿意為了避免生活水平下滑而迫害別人了。
學(xué)而時習(xí)之
既然如今“騎士”、“獵人”兩個概念都變得明確了起來,我們不妨可以看看能套用到那些角色身上。
《落葉逐火》的老獵人算不算“獵人”?早期不算,直到和夜刀談完,最后直面火龍時,他也成為了獵人。
隴居未來算不算“獵人”?可以是,她的勇氣不容否認(rèn)。但比起“獵人”,我覺得她更像“騎士”,她對村子的現(xiàn)狀和可能的未來有著極其清晰的認(rèn)識,對外界的情況也了然于胸——單純是知道可以把羅德島叫來解決問題就不普通。
在其他活動中呢?
“深海獵人”是不是“獵人”?顯然是,隊長們親自改造自身,全員奮戰(zhàn)在第一線。
紅松騎士團是不是騎士?目前不明確,但從《長夜臨光》的結(jié)尾來看,他們愿意去了解更多、愿意和不同的人、甚至立場曾經(jīng)不一致的人合作,我覺得他們正在成為真正的騎士。
敘拉古的盧比奧算不算獵人?他為了把信念傳達(dá)給那些準(zhǔn)備好的人,直接犧牲了自己,我覺得可謂是“獵人”。但更進(jìn)一步,他的犧牲不是無謂的,他明確知道自己的下場、清楚社會的運作邏輯,他也留下了自己思想的繼承人,也就是拉維妮婭。盧比奧明白自己面對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所以,我覺得他也是“騎士”。
那如果把這兩個概念結(jié)合起來——“對未來希望的實事求是”,加上“對存續(xù)的實事求是”——那是什么呢?
想來,那便是《春分》中導(dǎo)演所說的“真實地活著”,就是“赤霄劍法”中的“淚鋒之劍”,就是仰望星空時的腳踏實地,就是阿麗娜所說的“依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這不,從《明日方舟》第一個 side-story 就提出的兩個概念,貫穿了至今為止的幾乎全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