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視頻盡可能標準化測試你的電視 — MDT TV TEST V0.9 (2020.6 更新)
在 2019 年的雙十一 公布第一個 Beta 版本之后,2020 年 618 MDT TV Test 終于肝出來了第二個 Beta 版本,它在均勻度測試,對比度測試和 MEMC 動態(tài)補償測試之中都有很多改進,并且新增了一個 NR(降噪效果測試),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0.9 版本能做些什么。
對于大部分的普通消費者來說,用專業(yè)儀器判斷屏幕好壞門檻太高,盡管我們一直在進行專業(yè)的屏幕測試,但也一直想找到一個更簡單,成本更低的方法來做這件事。當然成本低/更方便就意味著不精確和功能缺失,所以這樣的測試視頻并不能測試你屏幕的色準,也不能測試色域。
目前的 BETA 0.9 版本,主要可以做到這幾件事:
測試整個系統(tǒng)是否支持 HDR, 支持到什么程度
粗略分辨你的屏幕是否能有超過 350 nit 的亮度
較為準確的測試你的屏幕色深是 6 bit/ 8 bit / 10 bit
測試屏幕背光均勻性,對比度,以及漏光和分區(qū)調(diào)光
測試擁有運動補償(MEMC)功能的電視和 PC 實際運動補償效果
測試畫面降噪功能的效果。
*因為是 Beta 版本的緣故,所以還在持續(xù)改進,改動內(nèi)容也會繼續(xù)同步。
*測試需要下載原視頻,上傳至第三方視頻網(wǎng)站在線觀看或者下載觀看都沒有效果,下載鏈接在文末。
第一部分,HDR, 對比度與色深測試:

開頭是一個 SDR 的彩條視頻,也就不介紹了,彩條之后我們見到的第一個頁面是上邊這樣,從左上到右下,三個白塊分別是極限,350nit 和 100 nit 亮度。
如果你在這個界面看到了三個亮度一模一樣的白塊,那么說明你的系統(tǒng)/播放器,有一個不支持 HDR 視頻。
如果你在這個界面看到了類似上圖的樣子,但是沒有激活 HDR 模式,最大亮度沒有變化,那么說明你的系統(tǒng)/播放器可以解碼 HDR, 但是顯示器沒有辦法顯示 HDR 內(nèi)容。
如果你看到了上圖的樣子,而且亮度明顯有了變化,那說明你的屏幕/系統(tǒng)/播放器至少支持了 HDR 從解碼到最終顯示的全過程。

接下來分別是
100nit: 10% 窗口,50% 窗口,全屏顯示
350nit: 10% 窗口,50% 窗口,全屏顯示
極限亮度: 10% 窗口,50% 窗口,全屏顯示
可以用來測試小范圍極限亮度和全屏極限亮度的差距,也可以粗略測試屏幕極限亮度是否超過 350 nit 級別,如果第二和第三輪你看到的亮度差距不大,說明你的設備沒有辦法顯示超過 350nit 的亮度。

接下來的畫面是標準的 ANSI 對比度測試,相對于全黑/全白的對比度測試,ANSI 標準更不容易收到動態(tài)對比度的影響,并且更能顯示出分區(qū)背光的效果,而且它本身也是測試亮度均勻性的很好幫手,就像上圖一樣,通過測試 15 個區(qū)域的亮度就能很容易看出背光是否穩(wěn)定一致。

最后的畫面用來測試屏幕的分區(qū)調(diào)光功能,最理想的情況是白字很亮,黑色部分一片漆黑。
如果白色文字部分的周邊出現(xiàn)跟隨移動的亮斑,而遠處沒有,就說明屏幕支持分區(qū)調(diào)光。文字周邊亮斑面積越大,就說明屏幕的分區(qū)調(diào)光數(shù)量越少,建議在室內(nèi)沒有其他環(huán)境光的情況下測試,效果更加明顯。

第三個則是色深測試,左邊為 8 bit 色帶旋轉,右邊則是 10 bit 色帶旋轉。
如果兩邊都能看到一樣的明顯色階斷層,那么說明你的屏幕/播放器/系統(tǒng)只有 6bit;
如果兩邊看到的是一樣的輕度色階斷層,那么說明你的屏幕/播放器/系統(tǒng)是 8bi;
如果左邊有輕微色階斷層,右邊幾乎看不出色階斷層,那么你的屏幕/播放器/系統(tǒng)支持 10bit 解碼和輸出。
接下來是新增的 NR 降噪測試:
目前一些高端的產(chǎn)品都會帶有 NR 降噪功能,一般來說我們所見到的降噪大都基于以下兩種原理:時域和空域,這其實很好理解。
時域代表基于時間的降噪,比如第 1 幀和 3 幀都沒有噪點,但是 2 幀出現(xiàn)了一個噪點,那么時域降噪就會通過 1,3 幀的畫面來計算并且覆蓋 2 幀達到降噪效果。
空域自然就是基于空間的降噪,比如某一個像素存在噪點,但是它周圍的像素沒有,那么空域降噪也就會周圍像素的信息來補償解決中間像素的噪點。

所以你看到的第一個 NR 降噪測試畫面就會像上邊這樣,包含灰階和主次色帶,它被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半部分為黑白噪點,上半部分則是彩色噪點,兩部分的噪點都會隨著時間不算增加,所以就可以利用中間的計時器來量化降噪效果。

每隔 5 秒計時器周圍都會出現(xiàn) 1 秒的無噪點帶,這也是方便大家更好的定量測試和記錄,比如你可以在每 5 秒無噪點帶出現(xiàn)的時候拍照記錄一次,通過有/無噪點區(qū)域的對比來判斷降噪效果。

比如這是某一個電視的降噪實拍,你就會發(fā)現(xiàn)擁有降噪之后在同一時間段內(nèi),噪點確實能得到減少。通過比較同一時間段內(nèi)不同電視的噪點,也就能量化判斷電視降噪效果的優(yōu)劣。

接著是第二個測試界面,這一項測試更傾向于空域降噪能力的檢測,因為噪點是從下到上移動的,畫面上部分還是色塊,中間是高細節(jié)的顆粒和紋理,還有文字,最下邊則是灰階。
上方的色塊很好理解,噪點越不明顯越好;
中間的高細節(jié)部分則是重點,它很考驗降噪但不損失細節(jié)的能力,所以如果這部分出現(xiàn)閃動就代表不好,如果很快就丟失了細節(jié)看不清文字和線條也不好;
下邊的灰階則是提供一個降噪的參考。

這是某一個電視的實拍畫面,你會發(fā)現(xiàn)上方的色塊和下方的灰階部分噪點被拉長成了線狀,這就說明了它基于時域降噪的特征,中間的高細節(jié)部分保留的比較良好沒有出現(xiàn)多少細節(jié)丟失。
這一部分也是可以基于時間碼來量化對比的。
最后是 MEMC 動態(tài)補償測試:
動態(tài)補償其實就是利用兩幀的信息生成原視頻中不存在的新幀,這樣就能得到更高的幀率,實現(xiàn)更連貫的運動效果,MDT 針對幾種典型的運動補償算法設計了以下 4 種測試,本視頻的幀率為 30, 適用于 60 Hz 刷新率的電視,將來也會提供 60 幀版本來測試 120Hz 刷新率的電視。

第一項測試模擬單一方向運動的補幀效果,由 WRGB 四色不斷向左移動的線條,具有不斷運動的線條并且有小點零星分布的背景,以及不斷向右運動的字幕組成。
只有 WRGB 四色條紋會根據(jù)時間推進不斷加速,所以和前邊的測試一樣,也可以通過時間碼來量化判斷降噪效果。

在這個實拍里,隨著速度加快,WRGB 條紋將會出現(xiàn)斷裂或者扭曲,所以我們能通過「速度加到多快條紋還能保持直線/保持不扭曲」來量化 MEMC 效果。

第二項測試則是圓周運動的條紋,模擬的是背景快速移動畫面,重點可以觀察斜向下的方塊在移動過程中相對位置是否保持固定,是否變得模糊或者邊緣破碎,然后可以觀察指向同心圓的紅色箭頭在旋轉時是否受到了其他元素的影響。
界面底部有計時器,因為旋轉速度和方塊陣列速度一直在加快,所以可以根據(jù)「加速到多快元素還能保持清晰」來量化判斷補幀效果。

在這個實拍里,方塊就出現(xiàn)了邊緣破碎的問題。

第三個測試,主要測試直線運動的方塊在遇到其他界面時受到的影響,可以特別注意黑白方塊與下方橫滾條接觸時是否會出現(xiàn)破碎的畫面。依然能根據(jù)時間碼來量化 MEMC 效果。

在這個實拍里,下方橫向運動的彩條和其他邊緣都出現(xiàn)了破碎。

動態(tài)補償測試的最后一部分則是最嚴苛的棋盤測試,棋盤旋轉的速度也一直在變化,這一次的 0.9 Beta 版本增加了額外的兩種尺寸背景方塊,所以也可以根據(jù)「轉動到多快畫面還能保持清晰」來量化判斷補幀效果。

在上邊的實拍中,你就會發(fā)現(xiàn)棋盤背景明顯扭曲變形,而且字體也出現(xiàn)了破碎的情況。
動態(tài)補償測試部分建議用至少 60 幀的速率拍攝,如果有 120/180/240 慢動作拍攝更佳,這樣方便對比和后期檢查,
感謝大家支持 MDT TV Test, 目前盡管更新到了 0.9 版本,但還是 Beta 階段,還有一些細節(jié)等待完善,也有小 Bug 等待解決。如果有更多意見和建議歡迎評論或者留言反饋,再次感謝。
下載鏈接: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不提供垃圾百度網(wǎng)盤的下載鏈接,推薦使用天翼云盤和奶??靷?,這是比百度好得多的解決方案:
天翼云盤:cloud.189.cn/t/FZVrIvIrqEZf(訪問碼:6lzt)
奶牛快傳: https://c-t.work/s/d09d3e19a18e42(取件碼 MDTTVTEST)
你將會看到兩個文件,分別是:
用于測試 HDR, 對比度的 MDT HDR TEST HEVC 30 V0.9C
用于測試 NR 降噪和 MEMC 動態(tài)補償?shù)?MDT NR MEMC TEST HEVC 30 V0.9C
版權聲明:
MDT TV TEST 的版權為 MDT 所有,禁止二次修改,但不限制使用權,非商業(yè)用途可以隨意使用,商業(yè)用途請與我們聯(lián)系并且明確標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