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尼戰(zhàn)爭——尼泊爾的強國夢碎

如圖,鼎盛時期的尼泊爾比現(xiàn)在大,占領著今印度北部的一部分平原地區(qū),擁有21萬平方公里領土。
1814年3月22日,英國向尼泊爾的平原地帶的一個村莊派出了一個步兵連,面對英國軍隊的侵略行為,尼泊爾發(fā)起了反擊,29日,尼泊爾軍隊襲擊了英國哨所,造成18死、6傷,連哨所長官投降后被尼泊爾士兵綁在樹上,用弓箭射死。
東印度公司成員,一致贊成對尼泊爾開戰(zhàn),會議上確定“在11月初開始行動”。
英屬印度總督黑斯廷斯的戰(zhàn)爭顧問認為,“尼泊爾至多16000人,為了確保取勝,英軍人數(shù)不得少于10000人”。不過為了速戰(zhàn)速決,東印度公司派出了2.1萬名士兵,加上隨行的服務人員,英軍總數(shù)超過了3萬人,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兵分五路向尼泊爾同時推進。
雖然敵眾我寡,但是尼泊爾人英勇作戰(zhàn),憑借防御工事積極抵抗,英軍一個一個地拔除卡堡。戰(zhàn)爭進行了16個月,英國勝利,但是損失了兩千人以上的兵力。
由于南部重鎮(zhèn)馬克萬普爾和哈瑞哈普爾失守,英軍兵臨加德滿都城下,尼泊爾不得不接受喪權辱國的《薩高利條約》。
將庫馬盎、加瓦爾在內(nèi)的將近三分之一的國土割讓給了英屬印度。這些地方都是平原。
并且尼泊爾承諾除非在英國政府的授權下,不得服從于歐洲國民,或任何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這表明英國在將尼泊爾置于保護國地位的同時,還防止廓爾喀士兵為其他競爭對手服務。
經(jīng)此一戰(zhàn),尼泊爾喪失了最精華的6萬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帶,一個冉冉升起的“廓爾喀帝國”就此被英國打斷,同時失去了印藏貿(mào)易控制權。
1816年,吉爾達國王不幸染天花去世,2歲的尤金德拉繼位,由王太后拉利塔和首相比姆·森·塔帕執(zhí)政。為了奪回失地,廢除不平等條約。比姆開始了尼泊爾第一次近代化改革。為了對付英國人,比姆聯(lián)絡了英國人的死敵——法國,此時的法國正好是拿破侖一世時期。在法國人幫助下,尼泊爾建立起近代化的軍工廠,并且改革軍制,大力發(fā)展貿(mào)易和建立工業(yè)。然而,這一切自然遭到英國人的嫉恨,在英國人的煽動下,比姆被其政敵潘德家族的拉納·忠格用計殺害。比姆死后,尼泊爾又陷入內(nèi)亂之中。
英國人一直在關注尼泊爾的混亂局面,他們最終選定了廓爾喀軍人忠格·巴哈杜爾·拉納作為其代理人。1846年,忠格·巴哈杜爾·拉納發(fā)動政變,殺害首相、將軍、大臣400多人,奪取軍政實權,自封為首相,廢除尤金德拉國王,別立蘇倫德拉國王作為傀儡。從此拉納家族世襲為首相,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軍事獨裁統(tǒng)治。期間,拉納家族對內(nèi)實行愚民政策、對外忠實的聽命于英帝國主義,尼泊爾社會停滯、經(jīng)濟落后,成為英國的保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