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發(fā)發(fā),也不知道有沒有人看
陽了 家里有小孩,怕傳染,就待賓館了 閑的,沒事就隨便發(fā)發(fā)了 覺得看著無聊,那就耽誤B友時間了 想隨便聊兩句的,私我評論都可以 標題就是關于婚姻 也不知道怎么突然想起來寫這個東西,興許是真的很閑 從繭房能看到的,對立。雙方都不想一起融入社會活動中去 如果我高中文言教材沒記錯的話,史記里,周以前沒有婚姻這種意識的。因為,婚姻是姬旦推廣的,那就是說,姬旦之前不流行。 當時世俗里是野合,這里就要說到孔子,孔子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嗎,或者說,其母說是誰就是誰了?不搞個親子鑒定什么的?圣賢同樣還要詢問自己的母親,父親是誰,更何況是普通人呢? 腦子里有塊地方,神經(jīng)豐富一點,看見小孩就想親近,神經(jīng)稀少一點,看見小孩就沒什么特別的感覺,在基因上,女性更容易親近小孩。 那么,女性就更容易帶小孩。 所以,在周以前,子憑母貴,你是哪個女的生的,或者肉上生的肉,那你就是什么女生,姓。 周以后就反過來了 婚姻在周推行之初,就是為了劃定小孩的歸屬,這么做是有原因的,限于篇幅,就不說了。 在回到今時之前,我想到自己90-00的農(nóng)村生活,農(nóng)藥,樂果,肥皂洗胃,餃子老鼠藥,梁上掛繩子的事也不少見,故事的主角也通常是女性。 到了現(xiàn)在,沒了這些茶余飯后的談資,倒是離婚這個詞,簡而言之,把所有事情一下子概括了,少了些血腥氣,這也算是文明的進步吧。 夫妻一起參與社會活動,并沒有隨著時代發(fā)展而產(chǎn)生變化,沒有更好,也沒有更差,只是變得更文明。 社會活動發(fā)展的太快,基因至今還沒有跟上,對立,是永遠的。 如果,想找個人搭伙過日子 那就得去意識形態(tài) 閉著眼睛往前揺,是要不過去的,越是陷于意識形態(tài),就越是痛苦,這才是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