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業(yè)熱門到被打入冷宮 自動駕駛為何不香了?

最近幾個月,國內(nèi)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自動駕駛熱潮正在迅速冷卻。人們更關注的還是續(xù)航、價格之類的核心指標,前段時間的上海車展期間,L4級別的自動駕駛已經(jīng)很少有廠商提及。

這可以說是一個重大變革,在新能源行業(yè)發(fā)展的早期,自動駕駛就被特斯拉等廠商當作核心賣點來宣傳,但現(xiàn)在卻有些后勁不足。那么一度被視為新能源汽車行業(yè)高地的自動駕駛,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
自動駕駛?廠商們正在反思

與傳統(tǒng)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是不折不扣的新生事物,它的各種理念都少不了爭議,但相對來說,自動駕駛是爭議最大的。高昂的成本、過剩的性能以及頻頻發(fā)生的事故,都把自動駕駛系統(tǒng)推上了風口浪尖。

3月底的業(yè)績發(fā)布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公開表示了對自動駕駛的不看好。他的理由是,所謂的自動駕駛系統(tǒng)根本不可能模擬復雜的路況,無法進行大量的測試,同時還會遇到各種法律問題。
基于這樣的判斷,王傳福直接用“扯淡”來形容自動駕駛,他認為自動駕駛就是一個用來降低事故概率的普通模塊,市場價值也就是三五千塊錢。

其實早在2月底,特斯拉創(chuàng)始人馬丁·艾哈伯德就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極力反對將智能汽車看作軟件平臺的做法,因為所有的軟件系統(tǒng)都存在漏洞,即便是偶爾出問題,那些汽車控制軟件也會“殺了你”。
在大佬們批評自動駕駛的同時,車企們似乎也在反思,這段時間沖上熱搜的車企并不少,但都是與利潤、銷量、續(xù)航、電池、動力有關,沒有哪個廠商因為所謂的自動駕駛而成為焦點。

同時,市場上關于某某車型可以躺著開車的討論也少了許多,以前那些自動駕駛方案,似乎一夜之間被廠商們拋棄了。
華而不實 廠商不再賠本賺吆喝

不少人還對2022年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車“缺芯”現(xiàn)象記憶猶新,當時整個行業(yè)都出現(xiàn)了芯片荒,但情況最嚴重的是那些高端自動駕駛芯片,部分芯片的價格被賣出了天價。
廠商們之間相互比拼,拼的是激光雷達、攝像頭以及各種傳感器的數(shù)量,還有自動駕駛芯片的性能,似乎沒有這些東西就稱不上高端汽車一樣。
但實際上這些功能與配置大多數(shù)都是華而不實,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的先進之處,在于更低的用車成本、接近于零的排放以及更廣闊的用車場景,而不是讓人的雙手脫離方向盤。

目前新能源市場上表現(xiàn)比較好的幾家廠商,比亞迪靠的是三電系統(tǒng);理想汽車靠的是超級奶爸車定位,以及獨特的增程式電動系統(tǒng);廣汽埃安靠的是均衡的性能表現(xiàn)以及更高的性價比,沒有哪個頭部廠商是靠自動駕駛立足。
相反地,那些喜歡宣傳自動駕駛的造車新勢力,卻始終是不溫不火。這就足以證明,自動駕駛并不是消費者的剛性需求。

此外,汽車廠商們降低對自動駕駛的關注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緊迫的財務問題。2023年新能源汽車即將大洗牌,先前高舉高打的品牌,需要考慮如何盈利的問題了。而要實現(xiàn)盈利,砍掉那些華而不實、對消費者影響不大的自動駕駛,就成了比較現(xiàn)實的選擇。
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智能駕駛?

不可否認,在自動駕駛熱潮的帶動下,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能的確出現(xiàn)了明顯提升,這是它的正面作用。自動駕駛的問題就在于,其浪費了過多的資源與精力,讓廠商忽略了動力、續(xù)航、空間、配置等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東西,現(xiàn)在是時候回歸它的常態(tài)了。
自動駕駛,只是新能源汽車廠商眾多功能與配置中的一個,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故發(fā)生的概率,同時也能減輕駕駛員長期駕車時帶來的疲勞感,這些功能,消費者只需要多花三五千塊錢就能獲得。

真正該摒棄的,是那些讓消費者買了高端硬件,卻以所謂的“訂閱”模式來逼著用戶交錢,用互聯(lián)網(wǎng)先免費后殺熟的方式來盈利的行為。提高安全性能,本來就是汽車廠商應該做的,它不應該變成一個收費項目。
自動駕駛退潮,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對汽車廠商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解脫。正如王傳福所言,自動駕駛一開始就是被資本所裹挾,被吹到了它不該有的位置,很多廠商都是被迫應戰(zhàn)?;貧w正常之后,整個市場才能開啟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