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關(guān)于印度偽史
何新世界歷史札記:
中國人一直誤讀印度史
關(guān)于古印度的國名及偽史

【摘要】
所謂的古印度河文明與現(xiàn)在的南亞印度毫無關(guān)系。
印度河主要流域在巴基斯坦。古巴基斯坦地區(qū)并不屬于南亞印度。
因此古代印度河文明其實是巴基斯坦的古代文明。
1、印度之名的由來
中國人對世界史的無知表現(xiàn)之一,就是常常混淆一個名稱的地理意義和國家意義。例如學(xué)界多以為古代曾經(jīng)存在過一個叫希臘的國家,卻不知道希臘不是國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印度也如是,本義不是國名,而僅僅是地名。直到英國殖民者進入控制南亞次大陸以前,古代的南亞次大陸并不存在一個叫印度的統(tǒng)一國家。
古印度次大陸大部分時間處于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tài)。在隋唐以前,漢語中用來稱呼南亞次大陸那些神秘國度的名字不統(tǒng)一,非常雜亂。最常見的名號有身毒、天竺等。唐代玄奘以后才稱之為印度。印度這個地理名稱并非國家名稱,而是唐僧玄奘所命名的區(qū)域名稱。
但是印度人從來沒有這么叫過自己(正如所謂拜占庭,東羅馬人從來沒有這樣叫過自己)。
玄奘在公元7世紀游學(xué)中亞和印度次大陸時,足跡遍及西域及南亞。他的《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當時中亞及南亞次大陸的國家數(shù)目多達138個。即使在莫臥兒王朝(蒙古人的王朝)和英屬印度帝國時期,印度地區(qū)也只是相對統(tǒng)一,各地大小土邦林立,異國為數(shù)眾多。
所以印度詩人泰戈爾也說過,“印度”之名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這一論斷反映了歷史事實。
2、印度地名得名于印度河,但主要流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
印度一名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是玄奘所說,謂得名于月亮,“印度者,唐言明月”。但另一說法,則謂得名于梵語之Sindhu,即印度河。折衷二說,則印度河可能本來是明月河的意思。
然而最須注意的是——這條明月河或者印度河,主要流域并不是印度而是中國西部和巴基斯坦。
印度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流經(jīng)喜馬拉雅山與喀喇昆侖山兩山脈之間,流向西南而貫穿喜馬拉雅山,右岸交會喀布爾河,左岸匯流旁遮普(梵語之五河地)諸支流,經(jīng)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
在印度河流域有一塊肥沃的平原即印度河平原。

歷史上所說的古印度文明,其實就是以印度河平原為中心的一小塊古文明區(qū)域。然而這塊地域,在地理上現(xiàn)在歸屬于與中國西域和青藏高原直接接壤的巴基斯坦。
這塊被稱為印度河平原的古文明地區(qū),即古印度;是印度文明的發(fā)祥地。在17世紀被英國殖民者占有,而后合并于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而成為統(tǒng)一的近代印度,于是發(fā)生了地理和歷史的巨大混淆。
但是在此之前,印度河平原文明長期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區(qū)域,是一系列獨立王國的主要所在地。印度河古文明的繼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一直被中國史學(xué)界所漠視的巴基斯坦。換句話說,人們所傳說的印度古文明,并非來自今日的印度,而是來自印度河平原所在的古代的巴基斯坦。
只有了解這種全然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人們才能理解一直延續(xù)到今日的巴基斯坦與印度兩國的對立與世仇關(guān)系。
3、中國古史所說的古天竺印度,主要是指巴基斯坦地區(qū)
在中國歷史書中,對印度的早期記載見于《史記》,當時稱之為身毒。身毒即印度河之梵文Sindhu的對音。地域在四川之遠西2000里。
?。邸妒酚洝の髂弦牧袀鳌罚骸霸髟辏ü?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shù)千里,得蜀賈人市’?;蚵勞鑫骺啥Ю镉猩矶緡?。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于是天子仍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余輩。歲余,皆閉昆明,莫能通身毒國?!保?br>
在《山海經(jīng)》中也記載“西方有身毒國”?!逗鬂h書·西域傳》則稱之為“天竺國”,“一名身毒”。
這些古籍中所說的身毒或者天竺,其實都不是指南亞的印度,而是位于西南亞之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
據(jù)吳其昌先生《印度釋名》(《燕京學(xué)報》第四期)統(tǒng)計,中國古代文獻對印度一名的漢語音譯有38種寫法如:身毒、乾讀、捐讀、申毒、辛頭、新頭、信度、身度、懸度、天毒、天竺、信圖、賢豆、賢毒、印土、寅度、印度等,皆同音異譯。
關(guān)于古代身毒及天竺的讀音,初唐訓(xùn)詁學(xué)家顏師古云:“捐毒即身毒,身毒則天竺也,塞種即釋種也,蓋語言有輕重也?!碧拼抉R貞《史記·索隱》說:“身音捐,毒音篤。一本作乾毒?!犊滴踝值洹分^:“身毒,一名捐毒,又名天篤”,“今之天竺,蓋身毒轉(zhuǎn)為天篤,篤省文作竺,又轉(zhuǎn)為竺音”。
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則說:“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或云身毒、 或云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也就是說,印度這個名稱實際上是唐僧玄奘所勘定的,而所指的主要地區(qū)是今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的古國。
至于印度河?xùn)|南方向的恒河平原,即今日印度和孟加拉國地區(qū),在古代可能稱為“婆羅多”。這一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梵文吠陀史詩的《摩訶婆羅多》及《蓮花往世書》中。《摩訶婆羅多·初篇》有一段講述國王豆扇陀與靜修仙人義女沙恭達羅的愛情故事。二人結(jié)婚后生有一子,名婆羅多,婆羅多長大后成為轉(zhuǎn)輪王,他的后代被稱為婆羅多族。因此,印度諸語言又名印度為Bharatavarsa,意思是婆羅多子孫之國或婆羅多族之國。印度古人亦稱印度次大陸為南瞻部洲(Jambudvipa),佛經(jīng)及《西游記》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此地。
4、印度古代沒有成文史,唯一可信的古史是唐玄奘的著作
必須指出的是,正如上古的西亞、希臘、波斯沒有可信的成文史一樣,古代的印度河流域雖然早有古國,卻無信史,沒有文字記載的可信的歷史。
唯一記錄了印度河文明古國的可信歷史是唐玄奘的偉大著作《大唐西域記》。其記述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印度的史料。包括古代印度的地理、政治、賦役等狀況;關(guān)于杰出的梵文文法學(xué)家波尼尼;關(guān)于印度歷史上著名的毗盧擇迦王、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等,該書都提供了很寶貴的史料。所述佛教史上幾次著名的結(jié)集,大、小乘部派的分布,一些著名佛教學(xué)者的活動等,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難得資料。該書也是中亞和南亞考古史學(xué)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
至于各種吠陀,包括著名的《梨俱吠陀》等經(jīng)文和史詩,長期靠口耳之傳,直到18世紀以后才出現(xiàn)寫本,到19世紀才由歐洲人第一次刊印。根據(jù)這種傳說建構(gòu)的所謂印度古史,正如建基于荷馬史詩中神話傳說的希臘古史一樣不可信,甚至是荒謬的。
5、所謂雅利安人創(chuàng)造印度文明是徹頭徹尾的西方偽史
雅利安人(aryan)一詞源于梵語,意為光榮的,可敬的、高貴的。
在佛教和印度教、耆那教中, ariya是圣的意思,雅利安人是圣人的意思,即證悟四圣諦的人,包括了佛陀與證道的圣弟子。在佛教和印度教中,雅利安人的概念本來無關(guān)于族群或人種。
但是,18——19世紀的歐洲學(xué)者從傳說文學(xué)《梨俱吠陀》和其他古印度吠陀傳說中,得出一個說法,謂:在古代某個時期,有一個叫“雅利安人”的人群,從印度的西北部(即印度河平原)向東南進發(fā),到達恒河流域以及閻牟拿河中游地區(qū),逐步占領(lǐng)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他們創(chuàng)造了古代的印度文明。這些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種,成為印度種姓制度中的高貴等級——僧侶、武士和農(nóng)人。
在19世紀,馬克斯·穆勒提出了白色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假說。約瑟夫-阿瑟·高比諾、豪斯頓·張伯倫等學(xué)者通過一系列的語言學(xué)虛構(gòu),假定日耳曼語言與古代梵語有某種親緣關(guān)系(所論毫不足信)。然后通過這個語言學(xué)虛構(gòu)而對印度“雅利安人”的概念進行了擴大——把“印地雅利安人”的概念,擴大到原始印歐人和日耳曼人同屬一個白色種族。由此,而建構(gòu)了關(guān)于印度古代歷史和日耳曼民族關(guān)系的一系列偽史。
所謂古印度文明與南亞印度無關(guān),其實是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古文明

古印度文明,也稱哈拉帕文明,地理位置不是在南亞的印度,而是在西南亞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所謂的印度河,地理上并不在印度而是巴基斯坦的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nóng)業(yè)灌溉水源。
印度河名出自梵文Sindhu,即“大河”之意。印度河為西南亞地區(qū)的文化和商業(yè)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里,發(fā)源于中國的喜馬拉雅山南麓。
印度河流域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nóng)業(yè)文明和定居城市社會的主要古文明之一。
但是,印度河流域不在印度,而是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歷史上并不歸屬于印度(除了英國殖民地時期)。
歷史上印度次大陸并沒有出現(xiàn)過統(tǒng)一帝國。直到18世紀英國人入侵后,才建立了統(tǒng)一南亞次大陸的全印殖民地。
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地區(qū),歷史上曾經(jīng)被中國人稱為身毒、天竺、印度,這一直是一塊獨立的政治、文化區(qū)域。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出南亞次大陸后,巴基斯坦恢復(fù)了獨立。
所以所謂的世界四大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之一的古印度文明,正確的認知是古西南亞地區(qū),或者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古文明;而并非南亞印度的古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自古保持獨立,而不同于南亞的恒河—印度文明,存在于約公元前3300年至前1300年之時期內(nèi)。

【位于巴基斯坦境內(nèi)的印度河流域古文明】
印度河古文明主要存在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因此也稱作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們注意是18世紀旁遮普地區(qū)哈拉帕遺址的發(fā)掘。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千年前大古城殘址。旁遮普即五河平原,是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區(qū),主要位置在巴基斯坦境內(nèi)。
20世紀初期在旁遮普一帶,東西達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的地域內(nèi),均發(fā)現(xiàn)了屬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遺址。這個發(fā)現(xiàn)震動了考古學(xué)界,因為涵蓋范圍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考古年代表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fā)生晚于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流域文明,也晚于中國的史前文明,而早于商朝。

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是遠古世界最偉大的人造建筑奇跡的所在地,它是各大陸最大的早期城市住宅區(qū)之一。位于現(xiàn)在的巴基斯坦。
4500年前它非常繁盛,但是隨后很快它就被世人遺忘了,直到20世紀20年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遺址被挖掘出來,人們才意識到它的存在。這個文明社會包括著名的古代城鎮(zhèn)遺跡摩享約達羅(Mohenjo-daro),它的設(shè)施完善、技術(shù)先進,擁有世界上第一個城市衛(wèi)生系統(tǒng),而且有證據(jù)證明這里的數(shù)學(xué)、工程學(xué)和原牙科等技術(shù)水平非常了得。到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遭棄。
20世紀初葉,考古專家在今日巴基斯坦境內(nèi)的印度河流域(當時屬于英國的殖民地印度),發(fā)現(xiàn)了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兩個古代城市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量石器、青銅器、印章和農(nóng)作物遺跡,估計城市人口都在4萬以上。
兩個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衛(wèi)城。在這個土墩上建有大谷倉。城市建筑以衛(wèi)城為中心呈網(wǎng)格狀分布,有市政建筑、市場、作坊、儲存區(qū)、民居和神廟。每座民居都圍著一個院子建成,有幾個房間、一間廁所和一口水井。建筑用基本材料是從燒木頭的窯里制出的土磚。在摩亨佐.達羅的衛(wèi)城上建造了一個大浴池,有私人浴池、會所等。
印度河流域的農(nóng)民種植大麥、小麥、棉花、瓜和椰棗。他們還馴養(yǎng)大象和水牛在田里干活。這一地區(qū)有許多手藝精湛的制陶人,他們用陶輪制作陶器,這在當時是一項嶄新的技術(shù)。哈拉帕人使用石器,并用青銅制作刀、武器、碗和雕像。他們建立了發(fā)達的廢物處理系統(tǒng),包括有蓋板的排水系統(tǒng)和倒垃圾的斜槽。

主要在巴基斯坦境內(nèi)的印度河文明持續(xù)了800年左右,沒有人知道它是如何滅亡的。
在兩個古城遺址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至今無人能夠解讀,甚至不能確定其究竟是文字還是圖象符號。
【重要結(jié)論】

印度河實際上也是中國之河。它的源頭在中國的青藏高原,流經(jīng)喜馬拉雅山與喀喇昆侖山兩山脈之間,流向西南而貫穿喜馬拉雅山,右岸交會阿富汗的喀布爾河,左岸匯流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旁遮普意為五河之地)地區(qū)之五大支流(五河平原),流經(jīng)巴基斯坦而入于阿拉伯海。

印度河流域介于北緯24°~37°,東經(jīng)約66°-82°之間。東北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東南界是塔爾沙漠。西北為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西南為俾路支高原,南臨阿拉伯灣。干流的上游和左岸支流的上游均處于高山區(qū)。干流下游和河口地區(qū)處于印度河平原。
塔爾沙漠(即印度大沙漠)將西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旁遮普)與東部印度的恒河平原(印度大平原)分割開,形成兩大不同的政治文化區(qū)域。

高山與平原之間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組成的復(fù)雜地形。平原區(qū)總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印度河平原是世界大沖積平原之一,面積約26.6萬平方公里,約占巴基斯坦國上面積的1/3;由喜馬拉雅山麓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東西寬度平均約320公里,最大寬度在旁遮普平原,寬約560公里,最狹窄的地方為161公里。土地肥沃,是巴基斯坦最富饒的地方。
印度河平原的東部為塔爾沙漠的延伸部分,分成南北兩部分,北部沙漠稱為喬利斯坦(Choliston)沙漠,南部沙漠仍稱塔爾沙漠,面積均約3.4萬平方公里。
印度河平原的西北抵俾路支高原的蘇來曼(Sulaiman)山脈。印度河平原以北緯29‘為界,分為上印度河平原和下印度河平原。上印度河平原為五河(薩特萊杰河、拉維河、杰納布河、杰赫勒姆河、印度河)匯合之地,有寬闊的河間地,一般高出河床5~20米,河道蜿蜒.河床不斷移動。洪水時帶來的大量泥沙,經(jīng)常堆積成新的沖積層和淺灘。下印度河平原為明顯的河曲帶和泛濫平原。沿印度河兩岸筑有河堤,堤距一般為19-24公里。下印度河平原的西部和南部是低洼地帶,為洪水經(jīng)常泛濫之處。
印度河長度為2,900公里。流域總面積約1,165,500平方公里,其中453,250平方公里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山麓,其余主要在巴基斯坦半干旱平原。流域內(nèi)各國所占面積為:中國5.292萬平方公里,阿富汗6.6萬平方公里,印度35.4萬平方公里,巴基斯坦56.1萬平方公里,共計103.4萬平方公里。
印度河流域也是一個國際區(qū)域,流域內(nèi)各國所占土地面積:中國5.292萬平方公里,阿富汗6.6萬平方公里,印度35.4萬平方公里,巴基斯坦56.1萬平方公里,共計103.4萬平方公里。
印度河流域的五河之地乃所謂的“古印度”(實際是巴基斯坦)文化之勝地。
古代佛教文化并非興起于印度,而是盛行于喀布爾河流域、旁遮普地區(qū)北方之犍陀羅。這些地域都不在中國人印象中的南亞印度,而是在西南亞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所以所謂文明古國的印度不是南亞印度,實際是一直被國人所忽視,然而歷史上與中國具有密切關(guān)系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