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武器科普] 波蘭癌癥——wz.63沖鋒槍
上期回顧:


PM63沖鋒槍
口徑:9×18mm PP手槍彈

PM-63沖鋒槍,或者叫wz.63沖鋒槍,有兩種叫法是因為該槍的正式全稱叫Pistolet maszynowy wzór 1963(1963式?jīng)_鋒槍),波蘭語里的wz.相當于英語的M,所以wz.63其實是波蘭軍隊的型號叫法,而PM-63就是“63式?jīng)_鋒槍”的意思,這是生產(chǎn)商的商業(yè)名稱,用于出口。


在外觀上,wz.63沖鋒槍是采用了那個年代流行的“T”形結構,即彈匣插在握把中,握把位于槍身中部。但wz.63其實更像一把放大的半自動手槍,而不是一把縮小的T形結構沖鋒槍,因為wz.63并不是把一個自由式槍機裝在固定不動的機匣內(nèi)運動,而是像大多數(shù)的半自動手槍一樣,用一個活動的套筒作為槍機——事實上,如果不是要在槍尾容納減速器,該槍形狀完全可以做成一把大號的自動手槍。然而在射擊動作上,wz.63又更像一把當時流行的開膛待擊沖鋒槍,而不是閉膛待擊的半自動手槍。
在1950~60年代,大多數(shù)國家的軍隊都開始裝備中口徑自動步槍作為制式武器,手槍彈口徑的沖鋒槍開始從軍隊中慢慢淘汰,更多地變成一種警用的“重武器”。但波蘭的軍事專家認為,隨著機械化戰(zhàn)爭的興起,坦克手、飛行員、汽車司機等非一線作戰(zhàn)步兵需要一種比手槍更有效的小型自衛(wèi)武器,而中口徑自動步槍則因為占用空間大、訓練時間長(要有效地使用而不是只會扣扳機),所以而不太合適作為上述人員的自衛(wèi)武器。
而傳統(tǒng)的沖鋒槍(例如波軍原本裝備的wz.43-52沖鋒槍)也是偏大偏重,不適合在狹窄空間中方便地攜帶。所以必須有一種比傳統(tǒng)沖鋒槍要小巧、但比手槍在射程、火力上更強的武器。20年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也提出了這種概念——他們?nèi)∶小癙DW”,不過他們更進一步,認為傳統(tǒng)手槍彈的效果是不足夠的,所以就出現(xiàn)了 ??FN P90

HK MP7

這類發(fā)射小口徑高速彈的輕型沖鋒槍。而波蘭專家顯然沒想到要取一個像“PDW”這樣看起來高大上的名字,只是提出了這樣的設計概念。

wz.63沖鋒槍最初是由波蘭著名的槍械設計師彼得·威爾尼沃茨基(Peter Wilniewczyc)在1956年底至1957年初,基于軍方的上述的概念開始嘗試設計這種自動武器的原型,最初的設計其實相當于一把沖鋒手槍,但考慮到單手操作時的控槍性能,他在1957年給這個原型研制了一個減速器,這個減速器需要在套筒尾部安裝一個前后運動的慣性體,因此套筒向后延伸、拉長,結果這個武器原型就變成了“T”形布局。
此時威爾尼沃茨基所設計的這個武器原型有一個代號,叫“Rak”。對于“Rak”所代表的意思,有好幾種說法。最廣為流傳的解釋是“突擊隊手持自動(武器)”(Reczny Automat Komandosow),這個解釋可能是因為該槍生產(chǎn)后,首先裝備的是波蘭的特種部隊。然而在“被遺忘的武器”的作者考證中,認為這個解釋站不住腳,因為該槍的設計初衷并不是特種部隊武器,只是恰好首先裝備給特種部隊而矣,而且“Rak”這個名稱在1957年的一些文件中就開始出現(xiàn)了。


而“Rak”的另一個解釋是“波蘭癌癥”,這聽起來好像是西方國家對東方陣營武器起綽號的風格(就像米格和蘇霍伊的飛機在西方國家的代號都是帶貶義的)。然而根據(jù)彼得·威爾尼沃茨基的學生斯坦尼斯瓦·科欽斯基(Stanis?aw Kochański)的說法,“波蘭癌癥”才是正確的意思,至于這個叫法的真正起源他也不清楚,但他認為極可能是兩件事聯(lián)系起來的:首先,這種武器待擊狀態(tài)時套筒在后面,與其他套筒結構的自動手槍的待擊狀態(tài)是相反的。波蘭語中對于水平安定面在機頭位置的“鴨翼”布局飛機有一個專業(yè)詞叫“chodzi? rakiem”是“向后走”的意思,但在波蘭語里這個詞也代表癌癥的“擴散”。
其次,當時威爾尼沃茨基就已經(jīng)被證實患有癌癥,他本人曾在《泰晤士報》寫文章講述他一邊搞研究一邊與絕癥進行艱苦的斗爭,他在文章里開玩笑說“要么癌癥先把我搞定,要么我先把癌癥搞定”(Either the cancer is going to finish me first, or I would finish the Cancer earlier)。所以威爾尼沃茨基很可能是把這個武器原型的待擊狀態(tài)的相關語,和他自己的病名聯(lián)系起來,就用“Rak”來稱呼他正在研制的槍。

威爾尼沃茨基最終在1960年12月23日病逝,在他死后,位于波蘭拉多姆(Radom)的盧茨尼克軍工廠(Lucznik Arms Factory)組織了一個設計小組繼續(xù)完成“Rak”的設計,這個小組的主要設計人員包括瑪麗安·瓦卡爾斯基(Marian Wakalski)、格熱戈爾茨·丘巴克(Grzegorz Czubak)和塔德烏茲·貝德納斯基(Tadeusz Bednarski)。1962年1月,Rak沖鋒槍的設計小組轉移到拉多姆兵工廠,在一個叫“通用沃爾特”(General Walter)的金屬車間里作進一步的研制和原型的試制。
Rak沖鋒槍的設計基本在1963年確定,然后在1963年末至1964年初,一共制作了20支原型槍進行測試。1964年通過測試后才開始量產(chǎn)的準備工作。該槍于1965年才正式被波蘭軍事部隊和執(zhí)法機構正式采用,并按照設計定型的時間將其命名為PM wz.63。


在1965年交付部隊的只是試產(chǎn)型,在1966年還進行過一次降低成本的設計更改,例如把減速器的慣性體的材料由鎢改為鋼。而該槍的全速生產(chǎn)在1967年才開始,全面交付給波蘭軍隊和執(zhí)法部隊也是在1960年代末才開始的。該槍主要的裝備對象是偵察部隊、特種部隊,常規(guī)部隊里的排長、參謀,機械化部隊的車組成員和炮兵,反坦克導彈部隊,以及執(zhí)法部門的武裝人員。除波蘭本國外,PM-63沖鋒槍也出口到其他國家,例如東德警方、伊拉克、朝鮮、越南。

中國就是在1979年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中繳獲了一些PM-63,對其進行了仿制并定型為82式輕型沖鋒槍,主要裝備公安部門。
到1977年停產(chǎn)前,拉多姆兵工廠前后一共生產(chǎn)了大約7~8萬支wz.63/PM-63。在1970年代初,拉多姆兵工廠還曾嘗試生產(chǎn)了9x19mm口徑的PM-70和.380 ACP口徑的PM-73(這兩個槍型因為沒有波軍的正式定型,所以型號名稱沒有wzór為前綴),因為訂單不足,很快就停產(chǎn)了。

wz.63發(fā)射9x18mm馬卡洛夫手槍彈,從外觀上看,該槍的顯著標志是其套筒前端呈長槽狀,突出于槍管前方。它一方面起槍口防跳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將其抵在較硬的物體上單手待擊。這一特點大多數(shù)沖鋒槍、手槍都不具備的。另外該槍的套筒的形狀相當復雜,是由一塊整料機加而成,加工比較困難。另外,雖然槍口防跳器具有單手待擊功能,但套筒兩側銑有帶防滑紋的斜肩,這才是用于正常狀態(tài)下拉動套筒進入待擊狀態(tài)的。

wz.63的自動方式為槍機自由后座式,采用前沖擊發(fā)的原理。為降低射速提高可控性,該槍裝有減速器,使理論射速從下降至600發(fā)/分,如果不安裝這個減速器,理論射速將高達每分鐘1,000發(fā)以上。減速器是一個圓柱形的慣性體,置于套筒后端的通孔內(nèi),減速器彈簧的剛度較小。擊發(fā)后,當套筒后座到位越過減速阻鐵時,減速阻鐵便在其簧力作用下上抬,卡入套筒的卡槽中,使套筒掛在后方。而慣性體則靠自身所具有的動量繼續(xù)向后,壓縮減速器簧。然后,減速器簧推慣性體向前,慣性體壓下卡在套筒卡槽內(nèi)的減速阻鐵,套筒便在復進簧的推動下向前復進。
最初生產(chǎn)的慣性體是由鎢合金制成的單件圓柱體,但僅僅生產(chǎn)一年之后,波蘭的一個軍事審查委員會就下令對wz.63沖鋒槍進行幾項降低生產(chǎn)成本的改進,其中一項就是不能再使用昂貴的鎢合金。于是第一個改進的慣性體就是由鎢改為鋼,但長度增加,因為因為要保持原本的慣性體重量。但這個單件式的鋼制慣性體磨損速度比鎢合金要快,所以到了1970年代初期,又把單件式圓柱體改進成兩件分體式圓柱體的設計。
wz.63沖鋒槍沒有快慢機,是靠射手控制扳機行程的長短來實現(xiàn)半自動和全自動射擊,即“單/連發(fā)扳機”。阻鐵(即扳機連桿)為一長桿,位于扳機前方,其軸在桿的中部。阻鐵前端可上抬而卡入套筒的卡槽中,其后端與扳機上的單發(fā)桿相扣合。當輕扣扳機時,扳機帶動單發(fā)桿頂起阻鐵后端,阻鐵前端下降并與套筒解脫。擊發(fā)后,套筒后座,壓倒單發(fā)桿,單發(fā)桿離開阻鐵,阻鐵前端上抬扣住復進的套筒。如再次發(fā)射,必須松開扳機,使單發(fā)桿重新回到阻鐵后端的下方。當扣壓扳機到底時,單發(fā)桿便完全離開套筒的運動路線,所以只要扣壓住扳機不放,就可實現(xiàn)全自動射擊。一旦彈匣中的槍彈打完,空倉掛機便將套筒掛在后方。

保險機位于后握把上方、套筒座左側。當保險機柄轉到垂直位置時為“發(fā)射”狀態(tài),此時有紅點露出。轉到水平位置時,保險機軸上的圓柱面迫使套筒的空倉掛機卡筍上抬,將套筒鎖住而實現(xiàn)保險。這個保險機僅為套筒的待發(fā)保險,當套筒在閉鎖位置時便不起保險作用。但因為wz.63是固定擊針的前沖擊發(fā)原來,所以套筒在閉鎖狀態(tài)下反而是安全的。

wz.63的槍管內(nèi)鍍鉻,提高耐腐蝕性能。槍管尾端下方有半周斷隔螺,將槍管插入套筒座后再轉動90度,斷隔螺便與套筒座的斷隔螺相扣合,使槍管定位。
前后握把均為塑料件。前握把安裝在套筒座的前端,可向后折疊在槍管下變成護手。后握把兼作彈匣插座,配有3種容量的彈匣,其中一種15發(fā)彈匣的長度與握把相等,但通常使用25發(fā)彈匣。有資料提及還有40發(fā)的大容量彈匣,也許是因為長度過大,很少配發(fā)使用,所以沒見過這種彈匣的圖片。


槍托為伸縮式,兩根槍托桿縮起后貼在套筒座兩側,托底板則折疊在套筒座的下方。當槍托伸出時把托底板翻轉270度在打開狀態(tài),同時槍托桿伸出后稍為下傾斜,這樣是為了降低托底板的抵肩位置,以便于射手在槍托抵肩時,視線與套筒頂端的機械瞄具平齊。但即使如此,抵肩瞄準時,射手頭部需向下貼近槍身,而且由于槍托桿的長度偏短,所以套筒后座到位時距射手鼻子太近,這些都不利于操作。

套筒上方固定 準星和照門。準星為刀片形,不可調(diào)整;照門為“L”型翻轉式覘孔照門, 表尺射程分別裝定在75米和150米。

wz.63的分解步驟如下: 取下彈匣,拉套筒到后方,檢查膛內(nèi)有無槍彈,并將套筒掛于后方; 反時針轉動槍管,使之脫離套筒座。握住套筒,扣壓扳機,慢慢將套筒從前方滑出; 從套筒中取出槍管,再從套筒座上取下復進簧及導桿。
結合按相反順序進行。但裝槍管入套筒時,須使槍管后部的五個半周斷隔螺卡入套筒上的相應的槽中,然后將套筒與槍管一起裝到套筒座上。
該槍可單手射擊,也可打開槍托雙手抵肩發(fā)射。既能半自動射擊,也能全自動射擊。但即使已經(jīng)有減速器和有槍口防跳器,單手全自動射擊時的槍口跳動也是比較大的(這與巨大沉重的套筒在上方往復移動和全槍太輕有關),所以在操作說明上通常是建議單手時要像手槍那樣半自動射擊,全自動射擊需要至少要使用前握把控槍,最好是打開槍托雙手抵肩發(fā)射。

wz.63的攜帶方式既可以用槍背帶,但也可以像手槍一樣裝在一個專門的槍套內(nèi)。




福利時間(放張圖保命)


好吧,那么本期的內(nèi)容到此為止,喜歡的小伙伴們不妨三連一波,點擊頭像可查看往期內(nèi)容,有什么想說的可以在評論區(qū)留下自己的想法與建議哦,點個關注不迷路,讓我們下期再見! ?
UP主的粉絲群:995813401,歡迎各位粉絲加入內(nèi)有福利和大量干貨!
注:資料轉載自槍炮世界(已獲得教授的轉載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