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胡十六國中,為什么只有北燕建國后一直只稱“天王”?
本鬼在前文《在東晉十六國時期經常出現(xiàn)的“天王”究竟是怎樣的尊號?》中提到,“天王”在十六國時期是一個比皇帝低但又高于諸侯王的尊號。不過因為“天王”多少有點不倫不類,所以十六國的君主基本是將“天王”作為稱帝的過渡,比如后趙、前秦、后秦、胡夏、后燕等等。

不過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十六國之一的北燕確實從建國到滅亡一直稱“天王”,是十六國唯一只稱“天王”的政權。更有意思的是,按照史書記載,北燕的實際建立者馮跋按照是漢族而非“五胡”。既然如此,在五胡十六國的各政權中,為什么只有北燕歷代君主一直只稱“天王”呢?

皇始二年(397年),北魏攻克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將后燕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后燕宗室慕容德(南燕開國之君)在后燕的南方部分割據(jù)堅持,而后燕皇帝慕容寶則逃往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北魏雖然攻占了后燕都城,但分為兩個部分的后燕沒有滅亡。

因為后燕開國君主慕容垂稱皇帝,所以逃到龍城的慕容寶繼續(xù)稱帝。天興三年(400年),慕容德建立南燕,后燕僅剩北部??珊笱鄥s頻繁發(fā)生內亂,慕容寶也死于內亂之中。慕容寶之子慕容盛繼位后覺得后燕的實力已不能繼續(xù)保有皇帝,宣布自己的君主尊號降為“天王”。

天賜四年(407年),后燕大將馮跋擁立慕容寶的養(yǎng)子慕容云為后燕“天王”。慕容云(本名高云、高句麗人)與后燕皇族不僅沒有血緣關系,連民族都不一樣,繼位后立刻恢復了自己的舊姓高氏。后世認為慕容云的繼位標志著后燕滅亡和北燕建立,高云就是北燕的開國君主。

然而高云這個所謂的北燕開國君主其實是個傀儡君主,大權都在馮跋一族手中。高云覺得自己恐怕連“天王”坐不穩(wěn),自然沒有稱皇帝的念頭了。永興元年(409年),高云被寵臣離班、桃仁殺死。而殺死了離班、桃仁一黨的馮跋被推舉為天王,北燕的君位從高氏變成了馮氏。

或許是因為國力不足和得位不正,所以馮跋也認為自己稱“天王”就已經很勉強了,沒有稱皇帝的可能。于是北燕君主從馮跋開始只稱天王,直到北燕在太興六年(436年)被北魏太武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