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海權夢】海軍弱國的中大型戰(zhàn)艦——第四期:希臘篇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土耳其海軍的軍艦,本期我們將來一窺土耳其的老對手——希臘海軍。一戰(zhàn)前,可謂是“世仇”的希臘和土耳其進行了長時間的軍備競賽,因此希臘海軍也訂購了為數(shù)不少的中大型軍艦。本期涉及的戰(zhàn)艦共有5型。
1.薩拉米斯號戰(zhàn)列艦(RHS Salamis)
1911年,奧斯曼帝國海軍向英國訂購了“雷沙迪耶”號戰(zhàn)列艦,其老對手希臘坐立不安。雷沙迪耶號如若交付,意味著愛琴海內將出現(xiàn)(超)無畏艦,而以希臘海軍的實力根本無法從這種強大的現(xiàn)代化戰(zhàn)艦手中保衛(wèi)愛琴海。1912年巴爾干戰(zhàn)爭爆發(fā)令希土關系更加緊張,希臘決定購買新式戰(zhàn)列艦以平衡奧斯曼帝國在愛琴海的不對稱優(yōu)勢。1912年,希臘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下達了訂單,新船命名為“薩拉米斯”號,以紀念希臘海軍擊敗波斯入侵的薩拉米斯戰(zhàn)役。最初的設計方案里,“薩拉米斯”號裝備6門356mm主炮。不過隨著一系列要求的修改,定型時該艦計劃裝備8門來自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的356mm主炮。

薩拉米斯號戰(zhàn)列艦標準排水量19800噸,裝備3臺AEG蒸汽輪機,18座亞羅鍋爐,設計時速達24節(jié)。武備除8門呈前后背負布局的14英寸主炮外,還包括12門6英寸副炮,12門3英寸速射炮和5具魚雷發(fā)射管。薩拉米斯號的裝甲防護設計上有一些重點防護理念的影子,厚度為250mm的主裝甲帶和厚度為73mm的主裝甲甲板圍成一個裝甲盒保護著輪機艙和彈藥庫,而艦艏艦艉的部分只有98.4mm厚的裝甲帶和37mm厚的裝甲甲板。

1913年7月,薩拉米斯號正式動工,計劃于兩年后交付希臘海軍。1914年底,薩拉米斯號船體下水,伯利恒鋼鐵制造的主副炮也已經(jīng)完工,然而美國扣下了這些武器——原因是一戰(zhàn)爆發(fā),美國拒絕把武器運往德國。無法完成舾裝的薩拉米斯號在年底停工,美國也拒絕把火炮運往希臘。隨后,薩拉米斯號的主炮被美國人賣給英國人,安裝在4艘英國阿伯克龍比級淺水重炮艦上。1915年,德國海軍決定將薩拉米斯號的船體用作浮動兵營。


戰(zhàn)爭結束后,希臘拒絕接收薩拉米斯號的船體,稱他們不會接收未完成的軍艦。而由于此時希臘扔拖欠伏爾鏗船廠大部分的費用,于是希臘人和德國人開始了針對薩拉米斯號處置及合同賠償問題的長時間扯皮。希臘方面還曾設想過取回船體再進行現(xiàn)代化改裝,不過這個方案沒多久就放棄了。最終,希臘方面付給伏爾鏗30000英鎊,允許他們自由處置船體。1932年,薩拉米斯號船體在不萊梅拆解。希臘向法國訂購的另一艘戰(zhàn)列艦——康斯坦提諾斯國王號(RHS Vasilefs Konstantinos,布列塔尼級)命運與其相似,在經(jīng)過希臘和法國長時間的扯皮后,在法國拆解。

2.康托里奧蒂斯海軍上將級輕巡洋艦(Antinavarchos Kountouriotis-class)
1912年巴爾干戰(zhàn)爭爆發(fā)后,希臘海軍的英國顧問向其建議,應組建一支快速艦隊以有效保護希臘漫長的海岸線,為商船隊提供護航,并襲擊敵方的商船隊。在他的設想里,這個艦隊由驅逐艦和潛艇構成主力,并由少數(shù)輕巡洋艦提供火力支援。雖然這個極具前瞻性的提議沒有被當時眼中只有主力艦的希臘政府重視,1914年希臘議會仍舊通過了購買2艘輕巡和4艘驅逐以組建這樣一支艦隊的提案。不久后,2艘輕巡洋艦的訂單下發(fā)給了英國考文垂造船廠。新巡洋艦的船體沿用英國自用的最新型城級(查塔姆/伯明翰級)設計,但是相比英國自用型上裝備的152mm主炮,希臘型上選用了10門140mm艦炮作為主炮。希臘型上還將安裝新型的76mm高射炮。1914年3月和10月,兩艦分別開工,希臘方面命名為“康托里奧蒂斯海軍上將”號(RHS Antinavarchos Kountouriotis)和“蘭布羅斯·卡措尼斯”號(RHS Lambros Katsonis)。

康托里奧蒂斯海軍上將級標準排水量為5320噸,動力系統(tǒng)和她的英國前輩們相同,計劃安裝2座帕森斯蒸汽輪機和12座亞羅鍋爐。不同的是,康托里奧蒂斯號使用油煤混燒鍋爐,設計航速25.5節(jié),而卡措尼斯號使用燃油鍋爐,航速26.5節(jié)。除去10門140mm主炮,該級艦還計劃安裝2門12磅(76mm)高炮和2具533mm魚雷發(fā)射管。

一戰(zhàn)開始后,康托里奧蒂斯海軍上將級是英國為數(shù)不多仍繼續(xù)建造的外銷軍艦之一。希臘海軍直到1915年也一直繼續(xù)支付著余款。然而當兩艦下水時,英國人突然變卦,為了增強自己的海軍力量,直接把兩艦編入皇家海軍序列,命名為“伯肯黑德”號(HMS Birkenhead)和“切斯特”號(HMS Chester)。計劃安裝的76mm炮由于研發(fā)延誤也沒能上艦,最終該級艦也僅安裝了和她的姐妹們相同的3磅高射炮。戰(zhàn)爭結束后,英國曾提議將兩艦重新交付希臘海軍,不過被對方所拒絕。兩艦于1921年拆毀。后世在紀錄此級艦時,一般以城級最后一個子級——伯肯黑德級稱呼。


3.野獸級驅逐艦(Wild beast-class)
野獸級原本為英國為阿根廷1908年海軍擴充計劃建造的4艘千噸型驅逐艦,由于阿根廷方面對其性能不滿意因此取消了合同,英國海軍決定將其出售。而希臘自從1897年希土戰(zhàn)爭戰(zhàn)敗以來就一直謀求增強海軍以對抗奧斯曼帝國,而1911年巴爾干局勢緊張,土耳其人又購買了多艘新式軍艦,此前只擁有幾艘500噸級小型驅逐艦的希臘海軍看到有現(xiàn)成的千噸級大型驅逐艦出售,自然興趣滿滿。不久后,希臘就和英國達成協(xié)議,以每艦14.8萬英鎊的價格購買這4艘軍艦,并命名為“鷲”(RHS Aetos)、“鷹”(RHS Ierax)、“黑豹”(RHS Panthir)、“獅”(RHS Leon),后世稱“野獸”級(也有地方以首艦命名為“鷲”級)?!耙矮F”級服役之初的武裝仍按照阿根廷海軍要求設置而未做改動——4門102mm主炮(均位于中軸線)和4具單裝魚雷發(fā)射管(位于舷側,每側兩具)。


1912年9月,4艘野獸級服役。希臘海軍立刻將她們投入巴爾干戰(zhàn)爭。不過由于買得倉促,這四艘艦彈藥不足,連魚雷都沒裝,只能執(zhí)行一些偵察任務。一戰(zhàn)中,希臘雖然保持中立,但是支持協(xié)約國一方,3艘野獸級被法國海軍征用(黑豹號因為動力系統(tǒng)有些問題沒有出征)。一戰(zhàn)后,4艘野獸級又參加了第二次希土戰(zhàn)爭。在1924年,已經(jīng)長時間滿負荷運轉的4艦終于有機會休息一下——他們進入英國懷特造船廠開始進行整修與現(xiàn)代化改裝。在歷時長達10年的改裝中,該艦級艦幾乎完全變了個樣子:動力系統(tǒng)替換,5個燃煤鍋爐被兩個燃油鍋爐替換,由此5個煙囪變?yōu)閮蓚€,不過由于輪機并未替換航速仍維持32節(jié);艦舯部兩門主炮移到艦橋前和一號煙囪后的兩個新平臺上,艦艏形成了背負式的主炮布局,主炮火力仍維持4門102mm炮;上層建筑后移加高,外形更加現(xiàn)代化;落后的兩舷單裝魚雷發(fā)射管被拆除,換為兩座安裝于中軸線上的3聯(lián)裝發(fā)射管。此外,該級艦在改裝過程中還安裝了2門40mm“砰砰”高射炮和深水炸彈投放軌,標準排水量也增加至1070噸。4艘改裝后的野獸級在1936年重新?lián)撟鲬?zhàn)任務。

4艘野獸級在希意戰(zhàn)爭期間和4艘海德拉級和2艘國王喬治一世級一同行動,參與了3次對意大利商船隊的夜間突襲。1941年,在執(zhí)行一次護航任務時,“獅”號同一艘客輪“雅典娜”號相撞,導致兩枚深水炸彈爆炸。爆炸雖未導致獅號沉沒,但是卻使她失去動力。孤立無援的獅號在1941年5月15日被德軍轟炸機炸沉于克里特島附近海域。該級其余三艦均在希臘投降后逃亡至埃及,并隨盟軍行動到1943年,隨后3艘老艦退出一線作戰(zhàn)行列,在1944年回到祖國,并于1946年全部退役拆毀。

4.海德拉級驅逐艦(Hydra-class)
1929年,當獲悉土耳其將從意大利購買4艘新型驅逐艦時,仍將其視作假想敵的希臘海軍很快做出了回應。同年10月,希臘海軍向意大利方面提出了購買4艘與土耳其新艦戰(zhàn)力相同的軍艦的請求。意大利海軍幾乎照搬了達多級的船體設計,為希臘設計建造了“海德拉”級驅逐艦。該級艦與達多的區(qū)別僅僅是主炮布局,海德拉級的4座單裝主炮炮塔布局與土耳其的科扎德佩級相同,防空武器與魚雷則科扎德佩級完全一樣——3門40mm“砰砰”炮和2座三聯(lián)裝533mm魚雷發(fā)射管。1930年至1931年,4艘海德拉級相繼開工,命名為“海德拉”(RHS Hydra),“康托里奧蒂斯”(RHS Kountouriotis),“普薩拉”(RHS Psara)和“斯佩查”(RHS Spetsai)。1932年試航時,斯佩查號曾經(jīng)跑出過41.5節(jié)的高速。

二戰(zhàn)期間,四艘海德拉級均在奧特朗托海峽附近游弋,騷擾意大利艦隊,并希望能夠擊沉一些商船。盡管在希意戰(zhàn)爭期間,4艦嘗試了3次對意大利商船隊的夜戰(zhàn)突襲,但是并沒有取得什么戰(zhàn)果。1941年德國參戰(zhàn)后,普薩拉號和海德拉號先后被德軍Ju87俯沖轟炸機炸沉于雅典港。康托里奧蒂斯號在德國占領希臘后就再也沒出過海,而斯佩查號則成功逃亡至亞歷山大港,并跟隨盟軍進行了一些行動,于1944年回歸希臘。兩艦均于1946年退役。


5.國王喬治一世級驅逐艦(Vasilefs Georgios I-class)
(題圖即為停泊在一起的兩艘國王喬治一世級驅逐艦D-14和D-15)
1936~1937年間,英國建造了大量的G/H型驅逐艦,其中包括了三艘驅逐領艦。希臘海軍對于大型的驅逐領艦十分感興趣。1937年初,希臘海軍向蘇格蘭亞羅造船廠下達訂單,希望能為他們建造兩艘驅逐領艦。

亞羅的設計基本沿用本國H型驅逐艦的船體設計,動力系統(tǒng)也完全相同,不過希臘海軍為其訂購了一套德制武器。4門主炮為德制12.8cm/42 SK C/34,與安裝在德國1934型(Z1)和1936型(Z17)上的主炮相同,魚雷武裝也采用德制4聯(lián)裝533mm發(fā)射管,對空武器則是4門德制37mm高射炮和8挺英制維克斯重機槍(2座4聯(lián)裝)。由此,國王喬治一世級的噸位要略微高于英國H級(1350噸,H級為1335噸),但航速不變(36節(jié))。1937年,兩艦在格拉斯哥開工,分別命名為“國王喬治一世”號(RHS Vasilefs Georgios I)和“奧爾加皇后”號(RHS Vasilissa Olga)。希臘原本計劃于1940年引進技術再自產(chǎn)兩艘(康斯坦提諾斯國王號和索菲亞皇后號),不過因二戰(zhàn)爆發(fā)而作罷。

二戰(zhàn)開始時,兩艘國王喬治一世級驅逐艦是希臘海軍最先進的戰(zhàn)艦,其中國王喬治一世號為希臘海軍旗艦。希意戰(zhàn)爭期間,兩艦率領著4艘海德拉級和4艘老式的野獸級不斷騷擾著意大利商船隊。1941年,國王喬治一世號遭受德國空軍轟炸受到重創(chuàng),無力將其修復的希臘海軍鑿沉她以阻塞港口。德國占領希臘后,她被打撈出水,被德國人修復后以ZG3的編號加入德國海軍繼續(xù)服役,期間擊沉了一艘英國潛艇。1943年在突尼斯,她再度被鑿沉以阻擋水道,此后再也沒能重見天日。奧爾加皇后號則與斯佩查號和3艘野獸級一同逃亡至亞歷山大港,跟隨盟軍作戰(zhàn)的過程中擊沉一艘意大利潛艇及數(shù)艘后勤艦艇,1943年9月26日,她被德軍Ju88轟炸機炸沉。


(希臘篇完)
PS:希臘在1914年向美國購買了一艘防護巡洋艦“埃利”號,本身為清政府向美國所訂購的“飛鴻”號,由于國內爆發(fā)辛亥革命而未能交付,因此轉手賣給希臘。二戰(zhàn)后,希臘從意大利獲得了一艘雇傭兵級輕巡洋艦“歐根親王”號作為戰(zhàn)爭賠償,并再度命名為“埃利”。不過由于第一艘“埃利”只有兩門主炮,我認為不適宜加入游戲,第二艘“埃利”是別國同型艦,因此不再介紹。希臘海軍還裝備過英制B級、E級和美制本森/格里夫斯級、弗萊徹級、艾倫·M·薩姆納級及基林級驅逐艦,也不再詳細介紹。

下期預告:下期將會涉及兩個東歐國家——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