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國之七:《中國的科舉》
作者:老魯
談到中國歷史,有一個話題是不能避開的,這就是中國的科舉制度。雖然我對世界歷史知之甚少,但我敢肯定,科舉制度是中國的特產(chǎn)。
說到科舉制度,中國絕大多數(shù)人,包括我在內(nèi),對科舉制度有一個誤解,以為科舉制度是一種教育制度,科舉考試,是一種教育考試,就如今天的高考一樣。實際上,科舉制度不是教育制度,而是一種選舉制度,所以科舉考試不是今天的高考,而是選舉考試,相當于今天國家招聘公務(wù)員的考試。國家通過科舉考試,就是為了發(fā)現(xiàn)人才,國家的官吏,就從科舉考試獲得成功的這些人中選取。
人們?yōu)槭裁从羞@樣的誤解呢?我以為是因為科舉考試把讀書、考試和當官這三個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一個人要想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當官的資格,就必須讀書,沒有十年寒窗是不行的。另外,科舉考試到后來形成了四級,即院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也讓人們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的初考、中考、高考和研究生考試。因此,人們就誤以為科舉考試是教育考試。
但是,一個不能不承認的事實是,作為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卻對中國的教育制度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突出的例證,就是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盅粟”的勸學(xué)名言,還有“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經(jīng)典語錄,在中國家喻戶曉,人人為之奮斗終身。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們把科舉考試看成是教育考試也是有道理的。
科舉考試始于隋朝(隋煬帝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發(fā)于唐宋,盛于明朝,終于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5年),前后整整1300年。那么在隋朝以前,國家的官吏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查閱資料可知,晉朝的時候是通過九品中正制來選取官吏的。所謂中正,都是地位顯赫的官員,他們被皇帝任命為某個地方的中正,職責(zé)就是對地方推薦的人進行評定。評定的標準有兩條,一是個人的才能、學(xué)識和品行,一是他家庭的背景。根據(jù)當時的評定慣例,給每個人按照三等每等三級共九品打分,然后記入國家人事管理檔案,作為官吏的后備隊。以便隨時補充到官員隊伍中去。這樣的官吏選拔制度稱為中正九品制。
這種制度有其一定的好處,但弊端非常多,普通老百姓可以說完全沒有機會進入國家官吏選拔中去,因為他沒有什么家庭背景,也進入不了被地方官員推薦的人選中。比如在晉朝后期,官吏的選拔基本掌握在王、謝幾個大家族的手中,所以有劉禹錫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樣的感嘆。在實行中正九品制的制度下,大批真正有才能的人,沒有參與國家治理的機會。因此到隋朝時,皇帝決定改變這個制度,先是設(shè)立志行修謹與清平于濟這兩個科,后開設(shè)進士科,用考試辦法選取官員,科舉考試就這樣應(yīng)運而生。 科舉考試,意思就是分科取仕,朝廷設(shè)立若干分科,任何人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考試的內(nèi)容就是寫一篇關(guān)于國家治理的文章,看看你是否具有治國的良策和見解,稱為試策。只要你的文章確實為國家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議,你就可以被錄取,錄取者就被授予進士稱號,即可以進取爵祿了。相對于中正九品制,這樣的科舉考試為全體老百姓打開了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大門,毫無疑問是國家人事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創(chuàng)新。
隨著國家朝代的更迭,科舉考試也不斷變革和完善。唐朝時的常規(guī)科舉考試的科目達到五十多個,涉及方方面面。宋朝重文輕武,參加科舉考試成為眾多學(xué)子的理想,蘇東坡兄弟二人就同時考中進士,從而進入仕途。 ? ? ?
明朝期間,對科舉考試進行了改革,縣級為院試,考取者授予秀才;省級為鄉(xiāng)試,考取者授予舉人;全國為會試,考取者授予貢士;皇帝親自命題為殿試,考取者授予進士。進士中的一甲頭名為狀元,次者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婆e考試一般三年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成為所有讀書人的追求,一旦金榜題名,就有說不盡的榮華富貴,可以衣錦還鄉(xiāng)。所以,在科舉制度的推動下,“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
到了清朝以后,科舉考試越來越顯示出其弊端,特別是考場舞弊案層出不窮。同時,考試的作文也越來越死板,必須按照八股文的模式來寫,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會落選。因此,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科舉考試自然而然就瓦解了。
中國的科舉考試能夠存在1300年,說明有其存在的理由。它為普通老百姓進入仕途提供了機會,為繁榮中華文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據(jù)統(tǒng)計,中國科舉考試出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shù)百萬舉人。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也為許多國家效仿。西方人甚至把科舉考試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不過,科舉考試也存在非常突出的弊端,最主要的一點,我以為,是科舉考試把中國的老百姓引入一個歧途,就是“讀書為了當官”,就是“讀書為了發(fā)財”,就是“讀書為了光宗耀祖”,完全顛覆了教育的根本意義。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特別讓人遺憾的是,曾經(jīng)是唐朝科舉的一個重要分科“明算”(相當于數(shù)學(xué))、“明法”(相當于法學(xué))等等,由于不能當官,特別是不能當大官,最后都完全被人們忽視乃至取消。中國的科舉考試,幾乎全部集中在國學(xué)上。自然科學(xué)被科舉考試拋置一邊,造成中華文化的重大缺失,使中國的科學(xué)技術(shù)落后于西方國家整整四百年。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之殤。
中國廢除科舉考試已經(jīng)過去一百年了,但是讀書當官、讀書發(fā)財?shù)挠^念還沒有徹底消除。不過可喜的是,科學(xué)技術(shù)方面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全面的重視。有外國的一個機構(gòu)研究說,中國的領(lǐng)導(dǎo)人,幾乎全部是工程師出身,與西方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都是律師或經(jīng)濟師出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非常好的舉措,是對歷史上的科舉考試弊端的徹底否定。但愿,中國的教育理念,隨著科舉考試弊端的徹底否定也能夠來一個徹底改變,讓教育回歸到它的本質(zhì)上來。
老魯于二零二一年三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