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快100歲的“華南第一學府”,有多了不起?


中山大學?是中山哪個大學,或者,是哪個中山大學?
在廣東以北的“北方人”眼里,“華南第一學府”中山大學,是一座遙遠而神秘的名?!?/p>
她以中山為名,但是校區(qū)在廣州、在珠海、在深圳,就是不在中山市,也與中山陵所在的南京相隔千里。她“中大”的簡稱總會被誤讀成“中山”。而中大的英譯“孫逸仙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在一次翻譯烏龍里成為了“雙鴨山大學”。于是,相隔幾千里的北方小城雙鴨山,又意外地與中大聯系在了一起。
的確,在中國名校之林中,中山大學是相對低調的那個。但在廣東人眼里,她是享譽幾十年的“廣橫走”。畢竟,無論是專精科研的數理化生、還是經世致用的人文社科,抑或救世濟人的醫(yī)學,中大都擁有全國一流的硬實力。

白云山高,珠江水長,三校區(qū)五校園的格局,坐擁38個國家級科研創(chuàng)新平臺,10所附屬醫(yī)院……孫中山先生“廣東要建幾十個嶺南大學”的殷切期望,正在中山大學,逐步化作現實。

-01-
位列十大最美校園的
到底是中大的哪座校園?
中國最美校園大學榜年年有,櫻花繽紛的武漢大學、濱海聽濤的廈門大學、學術圣地燕園和清華園,都是熱門選手。而低調的中大年年入選,其校園之美卻不為很多外人所知。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外界的不了解,哪怕是中大自己的學生,求學四年下來,都未必能夠完全熟悉中大的校園空間。
因為中山大學,實在是太大了。今時今日,一共有接近5000名專任教師在這里傳授知識,有超過66000名學子在這里讀書學習,相當于一座小城鎮(zhèn)的人口規(guī)模;141個專業(yè)、64個碩士點、57個博士點、44個博士后流動站,校園里迎面相遇的同學,可能擁有迥然不同的學科背景。

中山大學三個校區(qū),更是橫跨廣州、深圳、珠海。深圳校區(qū)、珠海校區(qū)雙雙超過3平方千米,廣州校區(qū)南校園、東校園加起來也超過了2平方千米,廣州校區(qū)北校園繼承了中山醫(yī)科大學的衣缽,雖然僅僅0.2平方千米,但地處鬧市,五臟俱全,五大校園加起來,面積超過清華與北大主校區(qū)面積之和。
所以,如果試圖描述中大的就讀體驗,就會發(fā)現,這遠不是幾句話能夠講得清楚的。不同的校園往往意味著不同的大學生活、學科特色乃至城市風格。

中山大學老校區(qū),到底在哪里?
別的不說,僅僅“中大老校區(qū)到底是哪里?”這個簡單的問題,許多中大學子可能都說不清楚。
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南校康樂園!的確,一千多年前山水詩人康樂公謝靈運被貶謫到嶺南,由他得名的康樂園便早早在歷史深處,埋下了一份悠遠閑逸,直到2021年,中大南校區(qū)挖出古墓的新聞還是會登上熱搜榜。但其實,康樂園最早的主人嶺南大學,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院系調整時才并入中山大學。

這時候還會有熟悉校史的同學,盯著華南理工大學的五山校區(qū),幽幽地告訴你,那才是中大的老校區(qū)。畢竟,華工的過去也與中山大學關系密切,而最正宗的原版“國立中山大學”牌坊,也還靜靜立在五山校區(qū)門前(今天中大校園里的牌坊,嚴格意義上都是仿制品)。
不過,中大?;丈系溺姌?,并不在康樂園與五山校區(qū),而是位于國立廣東大學(后更名中山大學)成立時的校址——廣州文明路。1927年,魯迅先生從廈門大學來到中山大學任教,就住在這棟大鐘樓里。百年后,這里成為了廣州魯迅紀念館所在地,鐘樓形象則永遠定格在了中山大學?;丈?。

攝影/魚?
這么一看,中山大學,實在是與廣州的城市發(fā)展緊密相連。

康樂園與南校區(qū)
中大的精神根骨
中大入駐康樂園已經過去七十年的時光,這片古樸的校園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中大的根脈,生活在南校的康樂園,有一種歷史和現實交疊的感覺——
沿著校園中心的中軸線,厚重的歲月緩緩鋪開,進士牌坊是比整座校園還古老的遺存,惺亭記錄著革命激蕩的歲月,不遠處的黑石屋,是陳寅恪先生晚年沉思的地方,大草坪盡頭,中山先生的銅像連同國立中山大學的牌坊,都已經成為凝練著中大歷史的符號。

馬崗頂上的歐式建筑群更是風姿各異。每逢春夏,百花盛開,乃至有一本講南校區(qū)植物圖譜的書就叫《康樂芳草》。2003年春,圖書館擴建工程可能波及馬崗頂上的古樹,當時的校園師生十分焦急。時任黃達人校長親自寫了一篇《我也愛馬崗頂的樹》,向大家解釋問題:“中大之所以可愛……與馬崗頂上的這些樹是分不開的,在它們身上,折射著中大的傳統(tǒng)?!庇蛇@個在中大學子里流傳甚廣的故事,即可見中大自由、開放、包容的大學精神。


攝影/李明
然而這厚重的中軸線兩頭,都是廣州最熱鬧的世俗生活。漫步在南校區(qū),一抬頭就是廣州的地標廣州塔“小蠻腰”。北門牌坊外,你可以遇見廣場舞大媽與珠江步道上的游客。學校南門,則正對著熱鬧的中大布匹市場,這亞洲最大的布匹市場在搬遷前,曾經聚集了幾十萬商販和世界各地的商旅,從早到晚擾擾攘攘的市場,與一所頂尖大學相鄰共處了幾十年,在全國都不多見。但在“商貿之都”,似乎很合理。

?
不過,收獲歷史底蘊的背后,吃住條件就要打些折扣了。比如那座1933年就建成了的廣寒宮(沒錯,就叫這個名字),做了近百年的女生宿舍,綠瓦朱墻,不知道記錄著多少代學子的校園時光。而在最新的松濤園食堂建成之前,分散在古老校園里的各個食堂,相比于其他更年輕的校區(qū)多少有些遜色。

新生代的中大
從廣州走向珠三角
大學城校區(qū),也就是廣州東校園,與其他十余所廣東高校為鄰。在這座名為小谷圍的珠江島嶼上,幾十萬大學生共同生活。你可以去貝崗夜市和新天地商業(yè)中心感受青春蓬勃,可以在大學城內環(huán)路上與十余所高校的學子來一場夜跑。也可以在選課系統(tǒng)里,搶東校特色的龍舟課——在校園里那條連通珠江的小河谷河中,體驗無數廣東人為之瘋狂的劃龍舟。

以醫(yī)學著稱的廣州北校,是中大最小的校園,但若上溯校史,這里反而是中大真正意義上歷史最悠久的一片校園。這里有中山醫(yī)科大學最早的前身博濟醫(yī)院,是孫中山先生曾經求學的所在。盡管中山醫(yī)科大學與中山大學合并,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但原校名仍然掛在門前,代表著這所中國最古老的現代醫(yī)學教育機構的傳承與堅守。
在珠海校區(qū)讀書的人們,一度自嘲為“被流放”。背山面海的珠海校區(qū),很大,龐大的地理尺度拉長了時間,也拉長了人們的思考。這里有號稱亞洲最長的教學樓,有中大校區(qū)中唯一的海景,有一片日后容納了國家科研工程“天琴計劃”的龐大后山。

教學樓與生活區(qū),食堂與操場,校園與城市,珠海校區(qū)的中大人好像永遠在趕路,在漫長的路途上,一代代學子離開了歲月湖,抱怨也漸漸化成了懷念,直到歲月湖被填平,“中珠”也在中大的快速發(fā)展中,迎來了一輪變遷。
當然,還有最年輕的深圳校區(qū),短短幾年間在寸土寸金的特區(qū)土地上拔地而起。校園設施逐漸完善,一座中大地鐵站也建立了起來。(加上廣州的中大地鐵站,中大是不是國內唯一擁有兩座同名高校地鐵站的大學呢?)。自此,人們記住了深圳光明新區(qū)的特產不只有乳鴿,還有一所百年名校。

風格迥異的五大校園,讓中山大學成為了華南生活最豐富的一所大學。不過,同在紅墻綠瓦的校園里徜徉,在大二結束時去參加難倒了很多“旱鴨子”的游泳考試……中大人總是有相似的生活底色。
校區(qū)雖大,人文底蘊卻共通。只要在系統(tǒng)內預約,其他校區(qū)的書籍也會通過每周在各個校區(qū)穿梭的“運書車”被流通到本校區(qū)來。更有意思的是,若是忘記還書,并不需要補錢,只有通過一輪圖書館知識測試,才能把扣掉的分數補齊,順利還書。于是,沒有一個中大人,不曾默默刷題,只為了歸還超期圖書。


也許很少有中大學生吃過學校的每一個食堂,體驗過每一片宿舍區(qū),但即使是四年都沒見過面的中大人,也有著一以貫之的相似氣質——低調又高昂、閑逸卻奮進。這與中山大學的百年校史,自然關聯頗深。

-02-
中大的這一百年,有多不平凡?
今年十一月,中山大學就要迎來她的九十九歲生日,而到了明年,就是這所名校的百年華誕。這或許出乎很多人的預料:在中國高?!鞍贇q俱樂部”不斷擴大的今天,老牌名校中山大學居然才剛剛迎來百年校慶?
這或許也是中大內斂個性的體現,她沒有像許多名校一樣,將校史無限向前追溯——盡管從中山醫(yī)學院上溯至中國第一所西醫(yī)醫(yī)院博濟醫(yī)院,校史能夠輕輕松松延長半個多世紀。

對于中山學子而言,更重要的是校歌里所唱的 “中山首創(chuàng),遺澤余芳”。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創(chuàng)立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時的信念,成為這所大學最重要的起點。
誠如孫中山先生的名言“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中大地處嶺南,但從不偏安一隅。事實上,這座大學的命運就像嶺南大地一樣,在歷史激蕩中,緊緊地和家國命運聯系在一起。在民國的大革命時期,廣東是前沿陣地,中山大學也是新文化的高地,一位位人文名家,懷揣著變革國家的夢想,深潛于中大的江湖,也不忘眺望中華大地。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山大學師生西遷至云南澄江,當日軍進入廣州城的時候,搶運的圖書器材正在中大師生的護送之下,乘船溯珠江的支流西江而上。1940年,中大遷回粵北坪石,1945年,中大第三次搬遷,各學院師生分散在梅縣等地,直到抗戰(zhàn)勝利,師生們才遷回廣州。在那樣艱難的烽火歲月里,中山先生留下的學校血脈也綿延賡續(xù)。


后來的中大,更影響到整個廣東乃至中國的教育格局。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今天的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都與中大學科調整息息相關。天文、哲學、語言學等一批優(yōu)秀院系,則被調往了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支援全國教育建設。同時嶺南大學并入中山大學,中大正式進入了“康樂園時代”。
這場綿延百年的復雜學校變遷,直到2001年10月,中山大學與中山醫(yī)科大學合并,才徐徐劃上句號。

1999年,經濟特區(qū)開發(fā)催生了珠海校區(qū),新世紀初,廣州大學城開發(fā),中大作為廣東第一高校也順理成章地進駐,2015年深圳校區(qū)落地后快速發(fā)展,成為外界關注的“大手筆”。從白云山下到珠江兩岸,可以說在“大灣區(qū)”概念被明確之前,中大就已經將自身的發(fā)展融入到大灣區(qū)發(fā)展當中。廣州老校區(qū)的悄然變遷,珠海校區(qū)的浪花和深圳校區(qū)的日新月異,就是最好的佐證。
百年校史,與中國百年風云激蕩同頻,無論是革命年代的昂揚,抗戰(zhàn)時期的堅韌,新中國成立后的求索,還是新世紀以來的高速前行,中大的這一百年,都足夠不平凡。

?
-03-
這座“南天一柱”,不一般!
百年中大,當然不只有多彩校園和綿延校史。更重要的,還是深厚的學術積淀和緊扣時代脈搏的學人追求。這,才能當得起總理“南天一柱”的贊譽。
中文、歷史、哲學和物理、化學、數學等為代表的文理學科,以及享譽全國的醫(yī)學,是中大傳統(tǒng)的優(yōu)勢學科。同時,依托于中國經濟第一大省、人口第一大省廣東的區(qū)位優(yōu)勢,中大也在努力彌補工科短板,士別三日,曾經那所“文理大學”變得更加綜合了。

攝影/梁晨?
在最新的中國高校經費排行中,中大依舊排在前列。背靠五嶺,面向南海,身處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廣東,這所中山大學,不一般!
中大,有邁向遠洋的勇氣。2021年,我國排水量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正式投入使用,首航南海;豪氣的中山大學,甚至擁有我國第三艘具備極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 “中山大學極地”號(由企業(yè)家捐贈,校方改造)。

?
中大,有探索前沿的雄心。在廣州東校園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里,國際領先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正是“鎮(zhèn)校之寶”。中大同樣心懷仰望深空的視野。在珠海校區(qū),“天琴計劃”于2015年啟動,“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wèi)星,在九天之上聆聽宇宙中的引力波。校園中的一片湖水,也被命名為“琴湖”,這是中大獨特的科學浪漫。

那么,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究竟什么是中山大學?
在悠閑的時候,中大是得空飲茶的老者,慢條斯理,不疾不徐,在關乎時代的重要時刻,它又會振臂一呼,奮發(fā)圖強。


盡管對于很多初到廣東的學子,中大有一層陌生的“異域感”:氣候濕潤、方言難懂、飲食生猛,就像很多北方人心目中的廣東一樣,富庶卻遙遠,久聞其名,但要去求學定居,總要下一番決心。但只要走進中大校園,穿過那一片老建筑,在郁郁蔥蔥的亞熱帶植物掩映下,“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的校訓映入眼簾,這所大大的校園就能讓人沉下心來,好好面對學問,好好面對青春。

著名詞曲作家、中山大學中文系78級校友陳小奇,在建校75周年時寫過一首“中山大學校友之歌”《山高水長》。如果說“白云山高,珠江水長”的校歌代表著中大的家國情懷,那么這首有“第二校歌”之稱的《山高水長》,吟唱的就是無數中大人的校園情結——
是“風里的鐘樓火里的鳳凰激揚文字的昨天”,也是“千百個夢里總把校園當家園” 。


文 | 宜舟(中山大學2018屆校友)
文字編輯?| 后果
圖片編輯?| 顧嘉瑋
設計?| 魚一條
封面攝影?| 盧文
頭圖攝影 | 李明
特別致謝
中山大學黨委宣傳部*
厚樸【HOPE】工作室
中山大學東校區(qū)攝影協會
中山大學攝影協會(北校園)
瞿俊雄老師
姚舜雨(2021屆校友)
梁晨(20級在校生)
中山大學所有投稿的同學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