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的“勘合貿易”獲利巨大,室町幕府后來為什么要限制?
明朝永樂時期,日本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通過向明成祖稱臣正式開啟了中日“勘合貿易”。根據(jù)史書記載,“勘合貿易”對日本來說獲利巨大,一次“勘合貿易”就能讓日本獲得比成本高出幾十倍的巨大利潤。

既然“勘合貿易”的利潤如此巨大,日本應該鼓勵發(fā)展才對。但奇怪的是,在足利義滿去世后,室町幕府卻開始限制“勘合貿易”并停止向中國稱臣。那么室町幕府為什么要限制獲利巨大的中日“勘合貿易”呢?

日本主流說法認為“勘合貿易”是以犧牲日本尊嚴才得以進行的,幕府為了尊嚴才限制“勘合貿易”。不過這種說法基本不靠譜,日本歷史上多次為了利益而放棄尊嚴,才不會為了所謂的尊嚴限制“勘合貿易”。

室町幕府是個統(tǒng)治松散的幕府,在中央和地方上都受制于守護大名,本質上只是大名聯(lián)盟的盟主而已。就算在足利義滿的鼎盛時代,室町幕府都只能影響大半個日本而已,這點在“勘合貿易”上也有所體現(xiàn)。

受制于守護大名的室町幕府無法建立專門機構管理“勘合貿易”并直接獲利,只能將“勘合”發(fā)給靠近中國和朝鮮的關西守護大名,讓他們自己進行“勘合貿易”賺錢,幕府再從關西守護大名的貿易利潤中提成。

這樣一來,利潤巨大的“勘合貿易”基本就被關西的強力守護大名(如細川氏、大內氏)壟斷了,幕府的收益反而非常有限。于是“勘合貿易”削弱了幕府將軍的實力,幕府將軍還要為此背“二臣賊子”的罵名。

正因如此,室町幕府在足利義滿去世后便開始限制“勘合貿易”的發(fā)展。不過畏懼強大的關西大名,室町幕府又不敢真的把“勘合貿易”停止,只能在糾結的狀態(tài)中勉力維持,直到戰(zhàn)國時代的到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