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回回避型依戀的前任?
挽回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在和回避型相處中,卻是考驗很多人的一大難題!
曾經(jīng)有寫過關(guān)于如何和回避型依戀的人相處的文章,我覺得在值得大家借鑒下。因為挽回回避型并沒有特別之處,分手了肯定也是跟大部分群里差不多。最主要還是知道該怎么和回避型相處。
正文開始:
”如果他不主動找你就是開小差了,突然冷淡就是出事了,不愛你了。居然還不哄你,可以準備分手了……“
這些網(wǎng)絡(luò)價值觀,粗暴的把問題簡單化、單一化,本來導(dǎo)致一件事情的原因有很多,但他們總歸結(jié)到其中一點,然后下定論。
好就好在,你知道有一種東西叫「 回避型人格 」。
但知道是一回事,但是知道歸知道,很多人對于回避型人格還是停留在逃避的階段而已!
一, 什么是「 回避型人格 」呢?
就是,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征的一類人格障礙。
在親密關(guān)系中,回避型人格伴侶傾向于:避免正面回答問題,避免正面做出承諾。
因為:
在他們幼兒期(0~6歲),父母帶來了創(chuàng)傷生活經(jīng)歷。父母過于情緒化,開心的時候很和藹可親,不開心的時候就很暴躁易怒。時好時壞沒有規(guī)則的脾氣讓孩子十分困惑。
小孩子當(dāng)然理解不了養(yǎng)育者,所以會將養(yǎng)育者分裂成兩個,一個是理想中的,脾氣好的媽媽,而另外一個最不理想的,脾氣不好的媽媽。
面對好的,他會全心的期待和喜愛;而面對壞的,他會全力的恐懼和逃離。慢慢地,他也就將這個相處模式內(nèi)化在心里,然后搬到了現(xiàn)在的親密關(guān)系之中。
二, 「 回避型人格 」令人抓狂,問題出在哪?
——回避和焦慮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殘殺(相愛相殺)
安全型配回避型還行,但和回避型戀人相愛相殺的,很多是焦慮型依戀。
回避型最怕面對自己無力解決的東西,特別是情緒。
他潛意識覺得這樣的相處方式能夠能好的適應(yīng)外界環(huán)境。焦慮型需要情緒穩(wěn)定的溫柔伴侶,所以一開始焦慮型很容易被吸引;
但回避型是情緒穩(wěn)定到你看不出來,一潭死水,最后就被逼瘋?;乇苄图瓤释麑Ψ胶煤藐P(guān)注自己,但又害怕這樣的關(guān)注所帶來的壓力,他又像加害者,又像受害者。
回避的人早已習(xí)慣忽視別人和被忽視,最怕的是沖突;焦慮的人往往內(nèi)心世界充滿了沖突和不安全感,最怕的是沒有回應(yīng)。
——你怕的我正好有,你要的我沒法給。真,心碎的聲音。
焦慮型覺得自己分手是被回避型冷暴力「 逼 」的,明明是他想分手,卻害的你痛苦沒辦法才提分手。回避型也覺得自己是被焦慮型逼的,自己越步步忍讓,他越步步緊逼。
當(dāng)然,一個回避型也能把一個安全型搞成焦慮型,是能耐的pk,你要注意自己的所處狀態(tài)。
三, 挽回「 回避型人格 」前任的必備錦囊
還記得我們前面講過的回避型的形成嗎?
當(dāng)回避型真的愛上了一個人,那他一定會在潛意識中把媽媽的一部分投射到這個人身上。所以他一定是——【?又愛又恨,既想親近,又想疏遠 】。
最后就會小心翼翼,若即若離,無論對于自己也好,還是對愛人也好,都是折磨與施虐。
如何才能改善對方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呢?——你這樣想就錯了。抱著改變對方的想法挽回,沒好下場。
前陣子有部火遍心理圈的音樂劇,叫《近乎正常》,有精神障礙的女主無論表達什么情緒,男主都覺得她病得更嚴重了,關(guān)心方式只有看病和吃藥。
一個家庭為了維持「正常」而越來越不正常,最終全家人都奔潰……
所以,先澄清一點,你既知他是回避型,挽回起來自然策略有所傾斜,但又不能把對方的反應(yīng),尤其是不符合你期待的反應(yīng),處處歸咎于回避型。要知道,標簽貼久了,想卸下來都難。
樣樣歸咎于「 回避依戀 」,你反而容易忽視真正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像音樂劇《近乎正常》那樣。
(1)及時察覺
回避們不敢主動,在關(guān)系中總是處于被動,直到忍無可忍了才爆發(fā)。他們的回避,歸根到底是一種害怕的心理。面對關(guān)系里的問題,她不相信你能夠包容她,所以她寧愿自己承受。
從小爸媽陰晴不定,獎懲沒有原則,他們養(yǎng)成了小心翼翼的心態(tài),所以現(xiàn)在啥事第一反應(yīng)就是「忍」,不說話,先憋著。
這給親密關(guān)系的考驗就大了……
你需要有敏感的覺察,否則你自信滿滿感覺美好,對方可能已經(jīng)在奔潰邊緣了。
因此:
在挽回中,所有的試探,都不能給對方造成壓力。所以要少量多次的試探,不能一股腦上來一頓。你還可以去學(xué)習(xí)一些幽默的技巧,讓談話變得輕松。
假裝已經(jīng)放下,再敞開心扉,對方的防備心理才會降低。
(2)給予空間
回避也有被關(guān)注的需求,那么何不欲擒故縱……
如果他現(xiàn)在感覺太累,喘不過氣,那就給他一點余地——保持距離。
你的位置我不去,你的東西我不碰,你的事情我不問。
態(tài)度要曖昧,不是說跟對方搞曖昧,而是指“不主動不拒絕”的曖昧態(tài)度。你不能表現(xiàn)出一直要等他或者對他已經(jīng)死心了的明確態(tài)度,相反,要讓對方摸不清楚你在想什么,糾結(jié)地猜來猜去。
一邊,就放任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管都不管!放任久了,他的天平就失衡了,他需要被關(guān)注被親近的需求就上來了。
不用你去找他,他就會主動地來找你了~~不要追逐,他很容易逃跑或退縮。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他們會很樂意在生活上給伴侶提供幫助,比如:介紹工作、指點人生方向等等,
一般主動幫助你了,通常代表著示好和希望進一步發(fā)展。
但回避者并不是想要創(chuàng)造「 親密接觸 」的機會,僅僅是想讓對方覺得他們很自信和強大,以此進行自我保護。
(3)表達信任
回避型的「 冷漠和無情 」,你別太往心里去
說真的,有時候他們表面冷漠,其實內(nèi)心可能是完全另一個反面。保持距離是他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慣用方式,就像刺猬一樣,害怕的時候就蜷縮起來,內(nèi)心柔軟,刺全在外面。
但長刺并不是針對你的,更不是你的過錯。
想想,他在成長過程中經(jīng)常被忽視,在需要的時候得不到關(guān)愛,而逐漸形成「 我不需要別人 」的信念,以此當(dāng)作自我保護,因為害怕表現(xiàn)出需要時會再次受到忽視和傷害。就算很在意,也裝作不屑一顧。
所以,表達信任,就多傾聽,多給正面反饋抵消他們的負面傾向,
比如:「 我很珍惜這段感情 」、「 你這么做肯定有你的理由 」、「 你做的這件事深得我意 」之類的都算正面反饋。
他會感受到你的接納,對他而言,這是特別珍貴的禮物。親爸媽都沒好好給過的那種,強烈的歸屬感油然而生就是早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