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軍功賜田,不擔心將來土地不夠分嗎?1976年考古才知商鞅機智
西周滅亡之后,周天子便失去了號令天下的權威,周朝所封的數(shù)百個國家為了能夠成為最后的勝利者,紛紛刀兵相向,征戰(zhàn)不休。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將近五百年,期間有無數(shù)小國家被吞并,最后就只剩下了七國。
這七個國家可都不是什么簡單角色,齊國底蘊深厚,楚國實力強大……但誰都沒有想到最后勝利的居然會是地處偏遠的秦國。

自從商鞅變法之后,這個國家仿佛就是坐上了火箭,以一種飛快的速度變得強大,成為了六國畏懼的頂級霸主。
這一切都得歸功于秦國強悍的鐵騎,而秦國鐵騎的建立又得歸功于商鞅變法。商鞅規(guī)定,凡是有軍功的士兵都能賜田,不過這就有個問題了,秦國的土地就這么多,他不擔心將來土地不夠分嗎?
1976年一次考古,揭開了這個問題的真相。
商鞅變法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可不僅地處偏遠,而且還相當?shù)呢汃ぁ?/strong>其他的國家都將其稱為蠻夷,對其頗為不屑,別說是與其平起平坐了,不吐口唾沫罵一句就已經(jīng)算是厚道了。
但這也沒辦法,秦國的先祖只不過是因為養(yǎng)馬養(yǎng)得好,才得到了周天子的青睞,混到了這么一塊偏遠貧瘠的封地。
受制于地理位置,歷代的秦王們就算是再能折騰,也沒法將這個貧瘠的國家治理的欣欣向榮。

然而,這一切從商鞅踏上秦國的土地開始,就徹底改變了。商鞅原本是衛(wèi)國的貴族,成年之后又投奔了強大的魏國,他學府五車,雄才大略,可魏惠王卻不肯重用他,以至于他包袱皮一卷,直接跳槽到了秦國。
在此不得不說一句,魏國實在是秦國的人才提供地,商鞅,范睢,張儀……這些秦國發(fā)展不可或缺的人物幾乎都是從魏國跳槽的。
商鞅投奔秦國之后直接找上了秦孝公,秦孝公求賢若渴,一心想要壯大秦國。商鞅先是以帝道游說他,他聽得昏昏欲睡,又以王道游說他,他也不感興趣,商鞅只好上了大招——霸道,把其余國家都干倒的霸道。
說起這個秦孝公可就來精神了,兩人一番促膝長談,商鞅極力訴說變法的重要性,秦孝公聽后深感有理,立刻就拍板決定將變法之事交由商鞅全權負責。
商鞅就這么出任了秦國丞相之位,并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
軍功賜田
商鞅的變法內容包括各行各業(yè),五花八門,削減貴族待遇,實行重農抑商,推行小家庭制度……但其中影響最為深遠,對秦國的稱霸天下之路作用最大的還是軍功賜田制度。
這個制度規(guī)定,秦國人只要參軍上了戰(zhàn)場立下戰(zhàn)功,就可以獲得國家分發(fā)的土地,“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
為了提高將士們的積極性,商鞅甚至頂著壓力廢除了老貴族們的爵位繼承制度,讓他們只能和平民一樣靠戰(zhàn)功來換取爵位和土地。此制度一出,整個秦國的平民都歡欣鼓舞,參軍的熱情也空前高漲。

對于平民來說,他們原本一生都只能租種貴族的土地,受到貴族的盤剝,辛苦一年都吃不飽飯,但是只要上了戰(zhàn)場立了軍功,他們就可以提高積極地位,獲得土地和財富,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至于性命,對于平民來說,最不值錢的反而就是這一條性命了,他們上戰(zhàn)場賭一把,賭輸了不過是要命一條,賭贏了的話就是飛黃騰達青云直上。
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秦國的男丁們紛紛踴躍報名參加軍隊,原本“招兵難”的形勢瞬間就發(fā)生了逆轉,這也讓秦國的軍隊迅速擴大,商鞅又改革了軍隊的制度,派出名將去訓練帶領士兵,最后終于締造了一支虎狼之獅。

這支軍隊的戰(zhàn)斗力彪悍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步,在土地和爵位的誘惑之下,這些士兵們紛紛拿出了性命與敵人搏斗,士氣更是空前高漲。
在他們的玩命攻打之下,六國根本就毫無抵抗之力,只能不斷地割地賠款,最后終于將傳承數(shù)百年的國祚徹底毀滅。
方知機智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歷朝歷代的史學家,秦國戰(zhàn)死沙場的將士雖多,但是獲得功勛土地的也不少,幾代積累之后,秦國究竟是哪來的那么多土地分給他們呢?但說沒有按規(guī)定分給他們也不現(xiàn)實,否則的話,他們早就暴動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直到1976年才浮出水面,在這一年,考古專家們在湖北省云夢縣發(fā)掘到了一批秦朝時代的竹簡,而竹簡上的內容就是對這個問題詳細的解答。根據(jù)竹簡上的記載,商鞅制定軍功賜田時還添加了兩個附屬規(guī)定。
一是降爵繼承,兒孫在父親死后可以繼承他們軍功獲得的土地和爵位,但這個爵位是降等繼承的,同時,他們所繼承的土地也會受到削減。
而且父子倆如果沒有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兒子就不能繼承父親的土地。
二是身死田奪,田地的持有者死后,他的兒子們雖然能夠繼承他們一部分的土地,但是剩余的土地全部要被收歸國庫,繼續(xù)分發(fā)給有功的將士。

說白了就是商鞅給這些將士擁有的土地增加了一個使用年限,他們本人死后,他們的兒子只能繼承他們一部分的土地,其余的都要收歸國有。
而且這個土地到了年限之后也要收歸國有,他們的兒孫除非是繼續(xù)上戰(zhàn)場征戰(zhàn),否則的話就不能維持他們在時的輝煌。
由此可以看出,商鞅的機智實在不是一般人可比,他的這兩個規(guī)定不僅解決了土地不夠分的問題,還激勵了這些將士們的子孫跟隨父祖的腳步,繼續(xù)為秦國征戰(zhàn)。有這樣的規(guī)定,也難怪秦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如此彪悍。

商鞅能夠將秦國締造成后來的盛世帝國,自然不是泛泛之輩。秦國能被他締造成了一個無比強盛的帝國,他建立的軍功賜田制度功不可沒,他還早早遇見了將來田地不夠分的窘境,提前做好了預防措施,這樣的機智實在是令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