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讀《Tuesdays with Morrie》,我們該讀什么?
眾所周知,本次寒假英語閱讀作業(yè)是《Tuesdays with Morrie》。這是一本學生記錄身患ALS的老師最后十四個星期二的會面以及他的一些人生故事的書。
這本書實際上是我一年多以前買的,緣由是各班圖書委員開會時圖書館老師推薦。她說她看過中文版和原版,很感人,是她最喜歡的、反反復復讀的一本書。金士杰還演過這本書的改編話劇版,譯名是《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正因如此,我最初將它看作一本行為知道書,結果就是只看了幾頁它便在書架上吃灰了。我并沒有找到我想要的簡單且高效的行為指導,相反,其中基本是老生常談的道理,是你還年輕的時候所有年長者對你教導的正能量提取版。況且,它也不是一本論證結構嚴密的人生哲學書籍。“不要害怕年歲增長“”錢不重要,愛才重要“”婚姻需要相互尊重和妥協(xié)“云云,它的敘事方式也很直白,就是在師生對話,或者甚至可以稱為采訪中直接說出這些道理。一本師生談話的書,而已。
然而,在真正體驗過死神如何給親人留下傷痛之吻,它的翅膀又如何掃過我的臉頰,使我為之一顫之后,才對書中的一些內容有所共情與感慨。共情的并不是大道理,而是它旁觀者看死亡全過程的視角。身患絕癥,任何治療手段都顯得那么多余,甚至藥物和醫(yī)院中本來就漂浮著的死亡的空氣平添痛苦,只會讓人更加懷疑選擇在醫(yī)院醫(yī)治而不是在舒服的家里等死這個本就不容易的選擇。甚至會想這樣茍延殘喘有什么意義,不如毫無痛苦地迅速死去——對死后世界未知性的恐懼,是一種精神上對虛無的恐懼,想到人不過是回到出生之前不存在的狀態(tài),歸于塵土,至少對于自己的死亡,更能接受;但是對于死亡這個你從出生便開始的無法抑止的過程,對于病痛,是一種物理的痛苦,你有著刻在骨子里的,流淌在進化場長河中的不自主回避,是人是狗皆如此。然而Morrie教授能夠如此鎮(zhèn)靜地過好最后的每一天,在自身生命消逝的過程中仍然在關愛這個世界,我想這是一種很難能可貴、值得尊敬的精神態(tài)度。
固然,我極其尊敬和喜愛其中堅強、勇敢、博愛、寬容的Morrie教授,但是我并不喜歡作者的寫作方式。學生這個身份,不至于太近到你會在他生命最后時刻奔走求醫(yī),痛苦萬分而無法呼吸和理清思路,也不至于太遠到與自己完全無關。他并不需要像家屬一樣時刻為臨終之人擦拭、調整姿態(tài)、做無謂的祈禱。我不過是出自上帝視角、事后諸葛亮罷了,我最該問的,是我自己當時為什么要那么做?;蛟S出自無知,或許出自自欺欺人,或許出自自私……總之,我們并不知道到底會發(fā)生什么不是嗎?
我認為,這本書最最值得我們去品味的,可能不是其中的箴言,畢竟圣經、論語等書已經每時每刻都在教導我們了,而是它其中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愿Morrie安息,愿臨終之人都能夠在平靜和開悟中離開,愿我們用一生去學習死亡后,都能夠更好地接受生命的凋零。

當我們讀《Tuesdays with Morrie》,我們該讀什么?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