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內丘:挑起“金扁擔” 端上“金飯碗”
河北內丘:挑起“金扁擔” 端上“金飯碗”
2020-11-04 03:23:01 來源:河北新聞網
分享到:
挑起“金扁擔” 端上“金飯碗”
——河北省內丘縣崗底村靠農業(yè)現(xiàn)代化助推全面小康

崗底村民梁國軍是村里有名的技術員,這些年來,他帶著“李保國128技術服務隊”為省內外多地果農免費提供技術服務。河北日報記者邢云攝
“這批蘋果品種叫‘昌紅’,屬于紅富士早熟品種,現(xiàn)在摘下來正趕上過中秋?!?月28日,河北省內丘縣崗底村武喬英和家人在果園忙著摘果、裝箱。紅紅的蘋果像一盞盞燈籠,照亮了太行彎彎的山道。
35年前,崗底村400多口人,8000畝荒山,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
今天,崗底村山清水秀,蘋果飄香,果農開著小汽車闖市場,700多口人平均年收入增加到4.5萬元。村民們說:九龍崗下新山莊,人換思想莊變樣;滿山栽上搖錢樹,好山好水好風光。
送來科技“金扁擔”,荒山變“金山”
2019年6月,武喬英給果園注冊了商標:壹廿捌。前不久,她還在果園地頭做了一個大廣告牌:壹廿捌蘋果采摘園。特意標明宣傳語:嚴格執(zhí)行128道工序;太行山的蘋果紅了,李老師笑了。
武喬英解釋,“128道工序”指的是李保國老師生前制定的“富崗蘋果128道生產工序”,怎樣挖定植坑,怎樣沉實定植帶,什么時間修剪,什么時間打防蟲劑,什么時間噴施葉面肥,什么時間疏花疏果,什么時間套袋去袋,什么時間鋪反光膜,怎么采摘,怎么包裝運輸,都規(guī)定得具體清楚,“我們就像工廠里的工人一樣去生產蘋果?!?/p>
“嚴格按128道工序結出來的蘋果,個頭、著色、果型、硬度、口感、風味等,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贝妩h總支書記楊雙牛認為,農業(yè)標準化生產是現(xiàn)代農業(yè)的標尺,科學化、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對產品產量、質量、成本以及食品安全起著關鍵作用。
崗底人說,小山村之所以由窮變富,得益于“人民楷?!崩畋蠋?0年的駐村扶貧,他用科技這根“金扁擔”,不僅“挑”出了崗底人名氣,還讓富崗蘋果成了世界果品的上品,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等稱號。
懂技術會管理,個個都是“土專家”
40歲的梁國軍,在林果種植方面很有水平,2013年就被評為農民高級技師。
梁國軍曾經跟著李保國老師學習林果種植。在李老師幫助下,他還到河北農業(yè)大學進修深造。
如今,崗底村有62名果農讀完了大專,191名果農經過培訓拿到了果樹工職稱證書,其中有5人獲得高級職稱。現(xiàn)在,這些果農都成了“土專家”。
目前,梁國軍是崗底村“李保國128技術服務隊”的隊長。這支服務隊有60多人,他們除種好自己的果園外,還到外地免費提供技術服務,承德、唐山、邯鄲以及河南、山西等地,都留下了他們的腳印。他們還把富崗蘋果128道生產工序編成128個科普故事,免費提供給果農,讓許多在貧瘠山溝刨食的農民靠種植優(yōu)質蘋果甩掉了“窮帽子”。
除了“李保國128技術服務隊”,崗底村還有約70%的普通村民在打理自家果園之余,被邀請到外地管理果樹。崗底人肩上的“金扁擔”,一頭挑富了自己,一頭挑富了更多農民。
眼光放長遠,打造“生態(tài)大花園”

楊增林(左)和梁國軍在果園交流果樹管理技術。河北日報記者邢云攝
楊增林經營著崗底村最大的一個家庭農場,一共有50畝。2016年,楊增林把自家農場注冊為“幺兩帕”,取的正是李保國教授定制的蘋果生產128道工序的諧音。
“我們農場的果品,80%靠采摘銷售。豐收時節(jié),來這里采摘的人很多。剩下的20%會儲藏到冷庫,年底前會被客戶全部買走?!睏钤隽终f,接下來,他想把鄉(xiāng)村游、農家樂和采摘結合起來,爭取有更好的發(fā)展。
鄉(xiāng)村游正在成為崗底村的新亮點。一到霜降前后,周邊城市不少游客都會云集于此,采摘、游玩,或者到新建的李保國先進事跡教育基地參觀學習。
打造太行山生態(tài)大花園,發(fā)展區(qū)域生態(tài)經濟,這是當年李保國圍繞崗底村謀劃的構想。據了解,以崗底村為核心的太行山178平方公里生態(tài)大花園的規(guī)劃已做好,并通過了生物學、森林培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等專家的評估。
楊雙牛感慨地說,今天的崗底人眼光變了,他們不僅要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還要把生態(tài)優(yōu)勢轉化為發(fā)展生態(tài)經濟的優(yōu)勢,生產方式突出“綠”字,全面推行生產綠色化、產業(yè)生態(tài)化,讓更多的農民干生態(tài)活,發(fā)生態(tài)財,端金飯碗。 (河北日報記者 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