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那個“不怎么樣的媽媽”養(yǎng)大,我該怎么辦?心理咨詢師這樣說
究竟什么樣才算個好媽媽,這很難說出一個簡單的答案,如果這個問題本身成立的話,那么我們是否要先考慮一下,究竟有誰能評價媽媽的好或不好呢?
很顯然,孩子的聲音是最值得被聽到的。沒有孩子,媽媽這個稱呼又從何而來呢?可是,媽媽們是不是真的聽得到、聽得進去,并且聽明白孩子們的聲音了呢?
在實際的心理咨詢工作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類似以下這樣的案例。
A(女,27歲)
我的印象中,我媽是個很能干、又很溫柔的女人,而且在我眼中她很漂亮。雖然她并不是人們口中的“女強人”,但她的心思更多地用在工作上,而且工作做得相當不錯。
小時候她和我爸工作很忙,基本上逢年過節(jié)才回家,所以我從出生就一直跟著外婆。當媽媽有空回來看我的時候,每次她總是告訴我“言傳不如身教”,她希望以后我可以像她一樣。
后來她工作不忙了,外婆也去世了,我覺得她好像才開始變得像個媽媽,那時候我已經(jīng)上大學了。其實我理解她當初的選擇,可能那已經(jīng)是她能做出來的最優(yōu)選了吧,她做得已經(jīng)挺好了,她希望我好,也想關心我,不過我早已不再需要她了。
B(男,33歲)
我媽媽什么都是以我優(yōu)先,吃什么都是按照我的口味做,無論我做什么她都覺得我肯定能做好、我就是天底下最棒的那個人。
可是我覺得她不能算好媽媽,雖然我知道她很愛我,可是說實話,我更羨慕那些有學識有眼界的媽媽,而不是像我媽這樣軟弱沒主見。
C(女,23歲)
我不僅是我媽的小棉襖,還是她的主心骨,我記得上大學離開家的前幾個月,我媽幾乎每天都是哭著給我打一個小時的電話,擔心我在異地他鄉(xiāng)不安全,我都擔心我媽要活不下去。
有時候我覺得我媽也挺關心我的,我也愛她。可是,我總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我總覺得心里有什么東西在壓著我、沉甸甸的,我好像從來都無法感受到什么是輕松、什么是愉快。
從心理咨詢師的視角看
不知道大家看到孩子們的這些說法會有何感想?無論是獨立做自己的同時努力平衡各方面需求的媽媽,還是殫精竭慮照顧孩子日常起居的媽媽,抑或是心心念念、時時刻刻牽掛著孩子的媽媽。
身為人母,她們幾乎已經(jīng)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個好媽媽,可是孩子們?nèi)匀粫霈F(xiàn)各種各樣的困擾乃至心理問題。這又是怎么回事?難道媽媽們錯了嗎?
我們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愛」。母愛,雖然復雜,卻仍有規(guī)律可循:脫離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需要的“母愛”,其實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母愛,甚至是自私、有毒的母愛。

簡單分析一下以上三位媽媽的情況,仔細看看孩子們的話:A“曾經(jīng)”的心理需求是媽媽花時間在身邊的陪伴,B與C的內(nèi)心則需要更有力量、更有思想、可以引領自己的媽媽。
也就是說,從孩子目前的角度來看待的話,三位媽媽其實都是既關心孩子又忽視孩子的——因為你所給出的,并不是他們需要的。
A的媽媽更關注孩子的未來,卻忽視了一個幼小的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雖然A也在外婆的撫養(yǎng)下逐漸走向獨立,但是在A的內(nèi)心里,外婆才是真正的心理意義上的媽媽。
B與C的媽媽則更關心當下孩子們的生活起居,即物質層面的需要,而一個人并不是吃飽了、穿暖了就可以成為一個人,即便是小孩子,他們依然會有探索與獨立的需要。
而其中B又是男孩子,自幼媽媽過度的照顧與寵溺,使得B難以有機會展示男性的力量與擔當,就這樣一直生活在母親的羽翼之下。
C的媽媽雖然心中滿是孩子,可惜恰恰是這份滿滿的愛,使C感到不堪重負,在獨立探索的未來之路上要背負著媽媽的各種擔憂與焦慮。
孩子如何幫助自己
如果你恰好與這三位來訪者的狀況類似,那么能為自己做些什么呢?
相對來說,A的處境要稍微簡單一些,A其實已經(jīng)比較獨立,又有幼年時期外婆的養(yǎng)育基礎,那么A需要幫自己補充的主要是照顧與關愛。
這樣的孩子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發(fā)展出了照顧他人的能力,而且在無意識中,他們照顧他人的方式,往往就是內(nèi)心自己希望獲得的關愛方式。
那么像A一樣的人,可以嘗試將給予他人的照顧折返回自身,以照顧自己內(nèi)心的期待,在覺察與自我照顧下,曾經(jīng)自己心中的缺憾便得以彌補,逐漸豐盈乃至變淡消失。

像B一樣的人可能要更艱難一些。他們一直在比較輕松舒適的狀態(tài)下生活,如果真的希望可以獲得成長、走向成熟,他們需要做的其實是“自討苦吃”。
正因為媽媽對孩子沒有什么要求,因此像B一樣的人需要為自己提出要求,迫使自己面對挫折,同時想辦法突破這些挫折和困難,由此才會真正體會到自己力量的增長,以及由真實力量帶所來的成就與自信。
像C一樣的人尤其辛苦,如果不去安撫媽媽的情緒,他們往往心懷愧疚,可是安撫媽媽的焦慮與擔憂又需要耗費自己的時間精力,甚至會因為不由自主的不耐煩而感到更加自責。
如果給像小C這樣的情況一個簡潔的建議,那么就是:“你能狠下心當白眼狼嗎?”但是處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的回答幾乎都是“做不到”“實在不忍心”,于是在左右為難中反復煎熬。
因此他們的成長之路會更漫長,他們需要慢慢地、一點一點地與原生家庭拉開距離,分清彼此的責任并守護好自己的邊界,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有“狠心”的時候。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所謂好媽媽,其實就是基本上能考慮到孩子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大致上能以孩子的真實需求和現(xiàn)實條件來給予關愛、提出要求。
劃重點:只是【基本上】【大致上】就足夠了,世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的孩子,原生家庭的問題,總是復雜的、充滿了糾結的。
如果你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孩子,擔心自己會變成自己父母那樣的人,那么我們會在下一篇當中,嘗試從父母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
(本文案例為虛構)

編輯 |?橘黃夜貓
監(jiān)制 |?Leo
審核 |?CARE解憂學術團隊
圖片 | Unsplash